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小麦信息 > 品种信息> 资讯详情

优质麦面积不等于优质麦产业

时间:Tue Sep 10 16:42:37 CST 2019  浏览次数:458次  发布人:姜利涛 发布来源: 粮油市场报

今年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到了一个节点上。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我国小麦品质明显好于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达到33%,比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另一个是优质专用小麦并没有受到市场格外的青睐。新小麦市场价格一直走低,开秤收购一个月后,6个主产省都陆续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面对这种形势,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受到质疑:种多了吗?33%,应该说种得确实不少,差不多1亿亩。

为什么种了这么多?有几个背景。一是我国在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上有着近20年的区域规划及产业体系建设成果。二是我国面粉加工企业对优质专用小麦需求越来越大。三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优质专用小麦以强筋弱筋这个专业表述第一次被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各主产省备受鼓舞,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

问题来了,这33%种的都是强筋弱筋小麦吗?应该不是。原农业部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中提出:稳定冬小麦面积 (3.3亿亩),恢复春小麦面积(0.3亿亩)。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是指强筋与弱筋,中间指中筋小麦,并没有对各类型做面积安排;2017年在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则是这样表述的:扩大优质小麦面积,重点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谷,稻谷、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亿亩。这里的表述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强筋弱筋小麦是扩大优质小麦面积里面的重点。换言之,优质小麦包括强筋弱筋,当然也包括中国小麦的原生态主导类型——中筋。

因此,今年农业农村部在夏粮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3%”,口径上与意见并不吻合。这里说的优质专用小麦其实就是意见里面表述的优质小麦,包括中筋小麦。因此看,今年的优质专用小麦,也就是特指的强筋弱筋小麦,不一定真的种了,而是分不清楚了。举世公认的是,自2004年我国正式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发展水平不可同日而语。通过种子工程、商品粮基地建设等一系列财政项目、财政补贴建立起的发展扶持体系,主产区基本实现良种化、规模化、机械化。可以说,今年的商品粮都是优质麦。粮食收储部门反映,今年小麦普遍比去年提高一个等级,基本没有三等麦。这就标志着我们的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优质的奋斗目标,下一步应该朝着专用的目标努力了。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专用小麦?初心正是为了调整供给侧结构。改革开放后,市场对面包、蛋糕等烘焙食品需求越来越大,我国传统小麦品种是中筋品质,适宜蒸煮而不适宜烘焙。我们需要大量进口强筋弱筋小麦。这类品种是美加澳等商品小麦生产大国的主导品种,就是他们的普麦,如同中筋是我国的普麦一样。企业要的是两个指标:蛋白质品质指标与指标一致性的商品。对此,不说品种问题,就是中筋小麦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也是难以达到要求的。所以,发展专用小麦的实质是探索中国小麦现代化。

发展专用小麦在我国绝不只是培育新品种的问题,更是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问题。现在看,在发展专用小麦的道路上,选育推广合适品种,制定配套栽培技术,这两点已经有路子了。而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销对接,这两点还在路上。而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还只是点状探索。应该说,专用小麦发展目前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营理念和稳定的运营模式。我们现在有了优质专用小麦面积,但还没有专用小麦产业。今年的供大于求的局面与国际国内整体经济环境有关,只是阶段性的。

为什么优质麦发展这么多了,对企业却没有什么吸引力?对于企业来说,优质麦这么多了,优质麦产区在哪里?也许某个品种检测指标很好,但是找不到产区,看不到规模,形不成气候。现在主产区发展优质麦,热衷于品种是不是新、产量是不是高。对于规模化热衷于有多少个大户,而这些大户有没有形成一个品质产区,没有管理机制。从企业角度看,专用小麦发展并没有形成气候。这种气候具备稳定的气质,不被行政区划所囿,更不被部门利益所庇。所以,虽然目前的主推品种产量指标是极好的,这也是今年冬小麦大丰收的主要原因,虽然按照国储以容重为收购标准看质量是极好的,可惜的是,这些都不是加工企业想要的。

由于强筋弱筋小麦的蛋白质结构独特,淀粉含量相对较少,因此产量低于中筋小麦品种,亩产一般低100斤。今年专用小麦的产量是上来了。但有用麦企业反映:今年专用小麦的加工品质不如去年的麦子好。稳定时间、延伸性等加工指标都不很理想。高产后的品质下降,对于加工企业来说,专用麦就是普麦了。如果这样指标的麦子还要加价收购,企业是不愿意的。什么叫优质麦?不是品种是不是优质。企业鉴定优不优质是看加工指标。

我们为企业种庄稼,我们为企业做鞋,鞋合不合适脚知道。优质优价没有问题,但是谁在主张?是种麦的还是用麦的?产地认为只要优质就应该优价。这种理念上的不衔接,让企业对发展专用麦逐渐失去了积极性。

原农业部在2002年制定《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时,为弥补专用小麦产量低的问题而设计了完善的良种推广补贴系统。但在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及后来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过程中,良种补贴成为主要农产品全覆盖的普惠制度,而没有针对专用农产品重新设计产量补偿方面的制度,所以呼吁企业在收购环节上实行 优质优价。企业一般按照亩产差100斤粮食来测算,收购时每斤加价一毛钱。但是今年的产量上来了,专用小麦与普麦在产量环节上把价格拉平了,企业如果加价收购,普遍面临亏损的压力。一些企业宁可采购国储拍卖粮,也不愿高价收购今年的专用麦。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扩大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重点发展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这十年间,专用小麦是在增产的压力下前行,发展粮食形成了增产思维。现在提出强筋弱筋,实际上是在推动粮食生产观念的转变,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作用,解决企业最头痛的产销衔接问题。

小麦产后的路又长又宽,这就增加了产销衔接的难处。农户有足够的时空可以延缓小麦销售,违约并不影响什么。何况我国还有庞大的国储体系。多数地方政府推广优质麦有积极性,是因为提高粮食产量有政绩有任务更有资金,而专用麦的加工企业一般都是大型企业,往往与当地没有利益关系。所以,产销衔接的前提是体制上的衔接。

专用麦生产并没有脱离小麦生产范畴,所以,专用麦的产销衔接本质上并不是农户与企业的衔接,而是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衔接。如何建立专用麦优势区发展考核体系,是产销衔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专用麦的品牌效益与原料产地无关,直接影响专用麦产业发展速度。

优质专用小麦,不能再说面积了,该说产业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