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Tue Feb 19 17:14:15 CST 2013 浏览次数:402次 发布人: 系统 发布来源:系统
12月 份,国内主要谷物消费进入节前旺季,价格稳中有升。分品种看,小麦行情受供需偏紧影响,行情“一枝独秀”,不仅现货快速走高,也带动期货行情稳步上扬;玉 米上市量逐步扩大,低水分玉米流通量相比之前有所减少,提振整个玉米市场,饲料消费依旧占据玉米消费的主要部分,玉米深加工行情弱势运行;稻米延续平稳运 行格局,消费稳定是主要原因,中晚稻收购同比减缓,粳稻托市支撑市场行情。
油 脂油料方面,南美大豆丰产预期导致洗船事件频现,美豆期价反弹后再次快速下行,国家对大豆临储进行进行,政策市依旧,油粕价格涨跌互现,但国产豆底部明 确,而上涨乏力;国内植物油库存居历史高位,去库存同时也抑制了贸易商补货积极性,而国际棕榈油生产进入淡季,产量环比下降引发多头响应,但国内港口棕榈 油库存上升或导致行情震荡筑底。
12月份以来,主产区秋粮收购进入高峰,收购进度与上年同期持平略增。据统计,截至12月20日,秋粮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2年新产中晚稻、玉米、大豆共5769.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1.6万吨。
12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44.69(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上涨1.56%;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130.70(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降0.65%。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 麦
12月份,国内小麦价格在“供需偏紧”的背景下继续稳步走高,北方冬麦主产区部分省市小麦入厂价突破1.3元/斤,面粉行情也“水涨船高”,由于涨幅不及小麦,加工企业依旧压力重重;中央政策性小麦投放措施频出,在维持大范围投放区域的前提下,不仅增加临储小麦投放,并向江苏、湖北两省开始供应2012年托市小麦,还较大幅度的提高了历年政策性小麦的交易底价,夯实了市场价格底部。
一、供需矛盾显著 面粉水涨船高
12月份,国内小麦市场依旧是在“饥渴”中度过,从不断攀升的小麦收购价格来看,供不应求的态势有进一步扩大之嫌,尽管国家加大了中央政策性小麦投放的力度,但对于满足市场需求的功效并不明显。据市场信息,截止本月底,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的小麦出库价格已经到达1.28-1.3元/斤,相应地区的个别面粉企业收购价更提高至1.33元/斤;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小麦出库价涨至1.25-1.29元/斤,面粉厂收购价也升至1.26-1.3元/斤。上述价格分别较上月末提高了0.02-0.03元/斤。近农历新年,加工企业不仅要满足当前正常的加工需求,还要维持假期加工的储备水平,在农民几无存粮、市场供应匮乏的背景下,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受原粮价格高企影响,面粉企业纷纷调高面粉出库价格。主产省70粉出库价格由上月末的1.38-1.42元/斤上调至1.45-1.5元/斤,60粉出库价格由1.4-1.45元/斤上调至1.55-1.62元/斤。 各地面粉零售价格也有不同程度上涨。分析认为,导致面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面粉企业因生产成本提高而提高了出库价格,尚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 面粉市场行情看涨,一是原粮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多数中小面粉加工企业降低开机率,市场上面粉有效供给减少;二是产区多地小麦供应紧张,面粉企业一方面要收购 加工,另一方面要维持相当的库存水平满足春节需求,只能限制产能;三是冬季铁路运力紧张,请车难度及费用均不同程度提升,也使得发往销区的面粉数量减少、 成本提升;四是正处面粉消费旺季,加之面粉贸易商对后期行情也抱有较高预期,需要储备一定数量库存应对市场变化。
二、竞价交易火爆 投放量价齐增
12月份,中央政策性小麦竞价交易情况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市场“求粮若渴”的状况。据统计数据,本月周均投放425万吨,较上月均值增加25万吨;周均成交量达94.5万吨,较上月均值增加6万吨;周均成交率为22.3%,环比提升0.1个百分点;成交均价为2315.94元/吨,增长158.4元/吨。
回顾12月份中央政策性小麦投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小麦投放依旧维持较大的投放区域。12月份,周均投放26个省份,与上月持平,大比例成交乃至全部成交的省份较上月大幅增加,说明市场需求强度不减。
二是增加了政策小麦的投放数量。如河南市场,增加了临储小麦的投放数量,由月中时的不足330万吨,增加到月末346万吨;安徽、河北、山东等市场在月末也有5-10万吨投放量的增加。备受市场关注的2012年新收托市小麦在12月底也登陆湖北和江苏交易市场,两省分别投放11.2万吨和50万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对小麦的迫切需求。
三是适时提高了交易底价。本月初,国家有关部门发布通知,对中央政策性小麦(含最低收购价小麦)的销售底价全面上调,冀、鲁、豫、苏、皖、鄂等六省及新疆省的2009年(及以前产小麦)和2010年政策性小麦交易底价分别统一上调至1.02元/斤及1.08元/斤,存储在其他地区的小麦分别调整至1.07元/斤及1.13元/斤,每斤分别涨0.04元和0.06元。而对于月末投放的2012年托市小麦,交易底价则直接定为1.12元/斤,同2013年小麦托市价格水平持平。
三、强麦稳步上行 多空分歧明显
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期货在上月弱势波动后,本月震荡上行,主力1305合约月内最低2507元,最高2578元,累计涨幅2.83%。该合约与2500元的支撑渐行渐远,并在2550处获得新的支撑,但依照当前基本面情况来看,多空依旧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歧,2600元或将是近段时期较强的阻力位置。
多方理由简单却又坚持:当前强麦与普麦的现货价差基本为零,部分地区甚至倒挂,按照当前1305合 约价格,如扣除仓单注册费用及相关杂费,价格优势明显,后期依旧有上涨空间。空方却有充足的理由,一是当前强麦的走势并非是强麦消费出现显著改观,而是被 动跟随普麦上涨,“主动性”较差;二是今年进口了大量的优质小麦,很大程度上将遏制华北优质麦的行情;三是较大数量的强麦仓单以及降低了的强麦仓单注册标 准都是后期压制强麦走高的关键因素;四是连续大面积的雨雪天气确保了冬小麦越冬期的底墒,减少了病害爆发的概率,夯实了丰收的基础。
四、苗情长势较好 雨雪巩固墒情
据12月份农业部农情调度对冬小麦田间调查分析,冬小麦种植面积稳中略增,播种质量提高,当前苗情长势是近十年同期较好的一年。目前全国冬小麦一类苗和二类苗分别占45.7%和39.3%,同比分别增加0.5和1.5个百分点,一、二类苗合计占比是近十年中仅次于2004年的第二好年,十一个主产省中,八个省区苗情好于上年同期。
当前正值冬小麦越冬期,由于12月份雨雪频繁,气温下降平稳,冬麦抗寒锻炼充分。尽管气象部门预计2013年1至2月份北方冬麦区降水偏少,但前期的雨雪使得冬麦底墒充足,对冬小麦安全越冬的影响不大。
五、月度进口减少 国际麦价走低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2年11月份我国进口小麦11.8万吨,环比减少23.2万吨,但同比增加11万吨。本月我国小麦进口量为今年以来最低月份。1-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368.3万吨,较上年增加243.4万吨,为2005年 以来进口量最大的一年。我国小麦出口依旧为零。较大的小麦进口无疑对后期我国小麦的供需格局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今年进口的小麦中 大部分是澳洲软质小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对优质饲料小麦的需求;二是进口了相当数量的加麦和美麦,稳定且优异的品质进一步加深了专用粉加工企业对进口 优质麦的依赖程度;三是增加了国内优质小麦的供给,抑制了北方优质麦南下的数量。
在国内强麦期货稳步上扬的同时,CBOT小麦却呈台阶式下跌,美麦指数从月初879.3点跌至月末的775.3点,跌幅13.4%。国际小麦持续走低与年度末一系列利空消息相继发布有很大关系:在美农业部12月份的供需报告中,预计2012/13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为1.77亿吨,而上月预测值为1.74亿吨,调增300万吨,其中澳洲小麦产量上调了100万吨,而阿根廷小麦产量预估为1150万吨,高出外界所预计的1050万吨;同时,报告预估2012/13年度美国小麦期末库存较上月预估值提高0.5亿蒲式耳,达7.54亿蒲式耳。国际谷物理事会预计,2013/1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将增加5.4%,达6.9亿吨,有望补充因美国及黑海地区遭遇干旱天气袭击所导致的库存缺口。
综 上所述,当前市场供需偏紧的状况依旧持续,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国家尽管加大了中央政策性小麦的投放,但由于单一的供给渠道难以满足多层面的需求,造成市 场行情稳步走高。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如果相关机构的调控措施依旧滞后于市场变化,成品粮市场将面临一轮明显的价格上扬。预计进入元月份,随着农民工 陆续返乡,加工企业原粮储备结束,市场价格将高位趋稳,个别地区或继续小幅走高,山东、河北、河南北部等地区中等小麦出库价格或稳定在1.28-1.31元/斤,其他地区出库价在1.26-1.29元/斤;2月份大部分时间处于春节假期,加工企业尽管在农历初三就开始开工运转,但市场消费尚处于休眠期,月末或迎来一轮需求与消费的小高潮,但预计价格变动不大;3月份政府换届,预计行情以稳为主,气候及政策是影响市场预期的关键因素。
玉 米
12月份,国内玉米行情开始有所回暖,主要体现在东北玉米基本稳定,而华北玉米开始上涨;受此影响,南北港口行情稳中趋强,而南方销区到站价格稳步提升;养殖利润增幅明显,主要归因于假日需求提振,这或带动饲料行情走高,而玉米深加工行情则因需求清淡而维持弱势运行。
一、东北玉米上市量缓步增加
12月份,东北玉米产区天气正常,尽管不时的大雪天气影响了玉米上市进度,整体来看,上市总量较11月 份有明显提升,但相比去年依旧缓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东北入冬以来降雪不断,直接影响了玉米的上市量;二是市场需求低迷,企业收购谨慎也导致上市量整体 缩减;三是尽管启动临储,但由于临储收购价格较低,加之折干比例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农民交售积极性不高;四是由于华北玉米质优价廉,东北玉米入关数量同 比显著减少。
据市场信息,目前净粮折干收购价格在黑龙江地区约为2040-2100元/吨,在吉林地区多在2150-2200元/吨,在辽宁及内蒙地区,收购价一般为2230-2280元/吨,价格分别较上月末上涨约10-20元/吨。
分 析东北玉米价格难有显著起色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民种植成本较高,而市场价格难以被农户接受,惜售心理较广泛存在;另一方面,尽管处于企业年终备货 时期,但由于玉米深加工产品消费低迷,企业收购也日趋谨慎,而当前玉米较高的水分也是导致行情难有明显走高的关键因素。
二、华北低水分玉米行情看涨
相比东北及内蒙地区平稳的市场行情,华北玉米在12月份开始环比上扬。据市场信息,目前河南低水分玉米收购价已经升至2200-2240元/吨,山东收购价在2360-2420元/吨,河北收购价在2220-2260元/吨。相比上月同期,各省区有20-40元/吨涨幅。
分 析认为,导致华北玉米价格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低水分、高质量玉米的市场流通量显著减少。今年新玉米上市以来,华北玉米以其“低水高质”享誉国内,反 倒是东北玉米因为上市晚、到站价高等原因,将大部分销区市场拱手让给华北玉米。进入年底,低水分优质玉米数量逐步减少,而南方销区补库及消费需求不减,共 同推动了华北玉米行情走高。与此同时,各级贸易商、储备企业也瞅准入市时机,开始启动收购计划,进一步巩固了市场行情。
但需要注意到,由于市场对于华北玉米“霉变率高”的心理阴影依旧存在,而本月不断出现的雨雪天气不利于玉米有效降水,后一时期如果农户不采取良好措施妥善存粮,极易导致华北玉米霉变率提升,进而出现“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市场格局。
三、港口及销区价格稳中有增
12月份,南北港口玉米行情整体基本稳定,而在当前时期,港口价格是否波动主要是根据港口到货量的多少来决定。随着东北地区玉米上市量不断增加,运往北方港口的新产玉米数量也逐步增加,价格稳中趋弱,至月末,锦州港14%水分净粮挂牌收购价在2360-2370元/吨,平仓价在2400-2420元/吨,从统计数据来看,当前北方港口玉米库存显著高于上年,而港口出货数量却同比减少。南北港口的联动性也使得南方港口的玉米出货行情在一定程度上跟随北方港口。由于年末南方饲料及贸易企业较高的采购积极性,南方港口玉米平仓价维持坚挺态势。
12月份,由于东北玉米发往南方销区数量同比减少,且价格相对较高,销区企业多倾向于采购华北玉米,在华北低水分玉米行情渐长的情况下,销区玉米到站价格稳中略涨,而年底南方饲料养殖企业以及贸易企业需求提升进一步提振了销区行情。
四、饲养利润回升深加工低迷
进入12月份,国内猪肉价格缓步回升,为配合元旦、春节等消费旺季,屠宰企业加大了生猪收购量,而南方肉制品企业也增加了腊肉、香肠等制品的产量。由于对后期猪肉行情看好,部分养殖户压栏情况突出,进一步减少了市场生猪供应量。目前,猪粮比价已经突破6.7,而规模化养殖企业及自繁自养户的养殖利润回升至220-280元/头,有的甚至更高。
和 养殖业相反,玉米深加工行业依旧低迷。近期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对玉米的收购价有所提升,但主要是基于上市量较少,而企业在用于加工之外,还需要保持一定储 备水平。酒精业依旧受到塑化剂的影响以及企业库存压力,酒精价格弱势运行;淀粉处于需求淡季,企业加工利润处于亏损态势。
五、累计进口玉米量同比大增
据海关总署数据,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玉米38.4万吨,环比减少6.1万吨,同比增加14万吨,主要进口自美国;1-11月份累计进口494万吨,较上年累计进口量增加318.8万吨。11月份,我国出口0.2万吨,1-11月份累计出口4.86万吨。较大数量的玉米进口不仅调剂了我国地区间玉米需求的平衡,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玉米储备状况。
本月,美玉米行情在上月小幅回调后持续走低,CBOT玉米指数从月初的750点附近开始连续下挫,至月末跌至670点附近,跌幅近11%,为7月份以来最低。分析认为,美玉米持续走低主要受美小麦走势影响,以及美国国内消费不振所影响,而美玉米出口量减少也助推了美玉米看空预期。
综 上所述,东北玉米上市量将缓步放大,但在农历春节前有显著提升的可能性较小,价格以稳为主;而华北玉米则因低水分玉米减少、市场收购积极性回暖而行情走 高;南北港口及销区的价格走势则更多的是参照东北及华北产区行情,价格稳中有升。饲养行业利润高位趋稳,但深加工行业利润回升乏力。预计2013年元月份,国内玉米将依旧呈“南强北弱”态势,东北玉米收购价或在现有基础上有10元/吨左右波动,而华北或有20-30元/吨的涨幅。
稻 米
12月 份,国内稻米现货市场延续平稳运行的格局,中晚籼稻收购价格稳中略降,粳稻收购价格维持稳定。秋粮收购统计显示稻谷主产区新季中晚稻收购工作进度同比较 慢,收购价格维持较低水平;多省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虽然起到了一定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但是待售原粮数量仍然较大。南方主销区大米消费维持原 状,价格基本稳定,部分地区略有下降。国际市场大米价格略有上涨,内外价差再度扩大,11月我国大米进口数量环比也出现上涨,同比远超去年同期。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再度进入缓涨急跌的震荡运行模式。
一、籼稻现货市场价格稳定
根据国家粮食局公布数据,截至12月20日,秋粮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2年新产中晚稻、玉米、大豆共5769.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1.6万吨。其中:湖北、黑龙江等17个主产区收购中晚稻3097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8.6万吨。当前各地的雨雪天气,不仅对市场购销活动造成一定影响,也对后期原粮的储运保管有潜在的不利影响。从时间上来说,收购活动拖得越长,越是增加了明年稻谷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
本月中晚籼稻现货市场价格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局部地区出现小幅下落,整体购销情况不佳,市场活跃度较低。新稻上市以来从1.45元/斤左右,下跌到目前的1.30元/斤附近,很多地方出现中晚籼稻价格低过早籼稻价格。分地区看,主要产区普通稻收购价格在1.25—1.35元/斤, 可以认为价格已经止跌企稳。江西、安徽地区价格相对较低,湖南地区价格相对较高。大米终端销售状况不佳,且产品可替代性较强,导致企业不断调低出厂价格维 持市场份额,对于入市采购稻谷的态度非常谨慎。部分地方出现违约或者以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执行前期合约的现象。仅有少部分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企业仍在采购原 粮,但是采购对象基本是长期合作的卖方,且对质量要求严格。与此同时,农户对当前的市场价格并不满意,特别是在种植成本上升的同时出现了售粮价格下跌,使 得多数农户惜售心理严重。除了急等用钱的农民急于出售新粮外,多数农户仍在等待后期价格出现回升。
短 期看,籼稻市场价格继续维持在托市价格上方不远处平稳运行的模式很难改变。从实际市场反应来看,当前价格下企业已经基本难以收到原粮。收入结构的改变导致 了南方中小种植户对于种田获得收入的依赖大幅降低,使得部分农民在核算过种植成本后,一旦觉得价格不符合预期,则惜售行为坚决,以期后市价格上涨后卖出, 且往往其愿望能够达成。这就不断推高了此类农户的心理预期,也相应的减少了市场供应量,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二、粳稻波幅逐渐收窄
11月中旬黑龙江省率先启动粳稻托市收购以来,多省相继启动托市预案,收购价格在此支撑下,波动幅度逐渐收窄。龙江地区17%水分、出米率67%左右的普通圆粒粳稻收购价格从前期的1.30元/斤左右上涨到1.35元/斤左右,如果以标准水分核算基本在1.40元/斤左右。从实际情况看,水分偏高仍然是当前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水分条件下保管的困难,企业贸易收购比较谨慎。农民也存在卖粮还贷的压力,很多农户也抓紧时间出售稻谷,市场成交量开始有所放大。
安徽省合肥、安庆两市启动粳稻托市收购以来,收购价格也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目前标准质量普通稻收购价在1.40元/斤。截至12月25日,安徽省累计收购2012年产稻谷(含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426万吨,其中粳稻56万吨。国有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稻谷176万吨,其中托市粳稻收购量为3.44万吨。合肥地区粳稻收购量为9.55万吨,托市收购量为1.79万吨;安庆地区粳稻收购量为3.63万吨,托市收购量为1.65万吨。考虑在2012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中,安徽地区托市收购截止期为2012年12月31日,马上就要到期,托市收购数量并不大,作用主要以影响市场预期稳定生产。
以 往此时元旦、春节双节临近前的备货行情导致的短期价格上涨本月中上旬并未发生,大米加工企业因为终端需求不旺,加工率不高。加上水分偏高后期难以保管,后 期价格上涨希望不大,企业采购积极性并不高。考虑到今年春节较去年有所推迟,预计再过一至两周可能会迎来一定的消费提升。事实上进入12月下旬,稻米加工企业在外销数量提升的情况下加工率已经有所提高,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机率明显恢复。
预计节日消费的提振下,部分品牌优势明显的高端大米行情继续看涨,但是普通稻的购销情况依旧不旺。水分偏高问题,大米终端需求不旺,后市价格走向不乐观依然是影响粳稻市场价格走高的主要因素。
三、进口大米环比再度上升
最新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各类大米212.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61.1万吨;其中11月份进口大米14.6 万吨,环比再度出现上涨,较10月份增加3.8万吨,同比增加13.3万吨。从出口数据看,1-11月份大米出口总量为25.8万吨,同比减少20.0万吨;其中11月份,我国出口大米1.0万吨。虽然12月份数据尚未公布,但是明显我国已经成为大米净进口国。
与此前相同,本月主要进口来源地仍然是越南,单月从越南进口6.5万吨,1-11月份合计进口越南大米149.5万吨,占我国进口量的70%。居第二位的是巴基斯坦,1-11月份我国从巴基斯坦进口大米47.0万吨,占进口量的22%。泰国已经滑落至第三,究其原因,泰国政府的高价保护性收购政策,以及其在大米国际贸易中不合时宜的高价出售政策,伤害了其市场占有率。
价格方面,由于大米主产国大量主季稻上市增加了供给,国际市场价格近期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内外价差再度扩大,贸易企业的获利空间再次出现。但是考虑到近期终端市场对进口米的接受程度较低,所以企业行为也较年初显得谨慎。
四、早稻期货维持震荡
本月郑商所早籼稻期货基本延续了上月缓升急跌的走势,但从整体波动幅度看区间震荡格局并未改变,市场运行方向依旧不明朗。
主力1305合约开盘于2710元/吨,经过近一个月的缓慢上涨最高到达2747元/吨,随后于月末再度出现了快速下跌的走势,12月31日单日下跌1.68%,最终月底收于2699元/吨,几乎复制了11月份的行情走势。
近两个月的震荡走势,显示了在方向不明确下的情况下,投机行为主导了市场的运行方式。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的中国稻谷供需平衡表分析,调降新增供给为20629万吨,年度总消费量维持为20200万吨,年度结余为429万吨,总体仍呈供大于需局面。在市场整体情况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投机资金寻求短期获利,区间震荡走势依旧。预计在缺乏基本面因素变化和炒作内容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出现趋势性行情的可能性依然较低。
综 上所述,国内稻米现货市场后期维持当前较低价位稳定运行的概率较大,进口米对籼稻米市场的影响以及水分偏高问题对粳稻米市场的影响仍然存在。大米消费在春 节即将到来的假日消费提振下,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走旺,部分中高端大米获得提振的可能性较大。国内外大米价格差再度扩大,对进口贸易有一定提振作用。郑 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短期依然很难出现趋势性行情。
大 豆
12月, 南美天气好转令丰产压力迫近,中国买家大规模洗船,美豆期价反弹后回调,期价低位震荡。国产大豆陷入政策市,内盘大豆价格窄幅震荡,政策市依旧,国内油粕 价格涨跌互现,进口大豆压榨持续负收益。国家临储大豆收购持续进行,收购量同比下降,国产大豆价格底部明确,但上涨亦缺乏动力。
一、需求由强变弱 豆价冲高回落
12月,CBOT市 场美豆期价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前两周,由于密西西比河水位偏低影响美豆运输,加之美豆周度出口数据连续超出市场预期,在美豆阶段性供给中断和供需失衡忧 虑的刺激下,美豆期价持续反弹;随后的两周里,由于中国买家大规模洗船,美豆需求由强变弱,美豆期价失去了需求的支撑,随即出现大幅回落。
12月美豆基本面继续呈现短多长空的格局。一是美国农业部12月月度供需报告平淡,报告调低2012/2013年度美豆期末库存至1.3亿蒲式耳,较上月下调1000万蒲式耳,令美豆供需趋紧的前景更加清晰,但报告也维持对南美创纪录产量的预估,2012/2013年度全球大豆供需趋于宽松的结论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同时,临池农产品小麦、玉米期价在报告公布后的破位下跌走势,也对美豆期价产生了负面打压作用。二是出口需求由强变弱。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本月中下旬中国累计洗船106.4万吨,显示需求开始出现逆转,12月前两周的出口销售、出口检验及装船量数据均超出市场预期,但后两周的出口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三是12月巴西南部迎来降雨缓解对大豆生长期土壤干旱的担忧,市场机构维持或调高2012/2013年度巴西大豆产量。而阿根廷12月下旬天气趋于正常,降水减少将使种植进度有所加快,同时部分玉米地块或被迫改种大豆。四是分析机构维持对2013年美豆种植面积创纪录的预估。Informa预计,2013 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为7896万英亩,低于之前预估的8010万英亩,但仍为种植面积历史最高水平。
12月, 宏观面呈现多空交织的局面。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上任后,强势推行更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日元兑美元汇率持续下跌,支撑商品及股市上涨。中国数据依旧令 人惊喜,欧债危机趋于缓解,美国财政悬崖问题在月底的最后时刻得到解决,市场风险情绪升温,大宗商品价格因此获得支撑,但能否扭转下跌趋势尚待观察。
12月资金面上,基金对豆类品种的态度依旧偏空,截至12月24日的CFTC持仓报告数据显示,12月基金全线减持大豆、豆粕品种净多单,并减持豆油净空单,说明基金对大豆、豆粕价格的后期走势依旧看空,但对豆油的看空态度有所软化。
后市看来,12月南美天气持续好转,南美丰产前景进一步明确,这给市场吃了“定心丸”,市场对后期全球大豆供给的担忧得到极大的缓解,市场心态进一步向熊市转变。一方面,12月需求进一步放缓印证了我们前期的预测。在天气炒作题材匮乏、全球供需趋于宽松的中长期基本面背景下,以阶段性大规模洗船为代表的中国大豆去库存化将使全球需求进一步放缓。另一方面,USDA1月报告可能继续提升2012/2013年度美豆产量,并根据巴西政府数据调高2012/2013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全球大豆供给将进一步增加,后期全球大豆供需将更趋宽松。据此,笔者维持2013年3月南美大豆上市之前,大豆期价将维持熊市底部区间宽幅震荡走势的观点,油脂加工企业在此期间应控制好库存水平。
二、政策市依旧 内盘窄幅震荡
12月,连豆指数冲高回落,期价重心下移,月跌幅为0.52%,持仓量大幅下降,显示资金关注度进一步下降。在临储大豆收购正式开始之后,国产大豆价格陷入明显的政策市,价格底部明确,但上涨动能亦缺乏。按照本月底内外盘的报价,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现货差价维持在-80元/吨,相比正常的-100至-200元/吨的价差区间,国产大豆期现货价格存在一定的政策泡沫。另一方面来看,国产大豆价格上涨需要外盘上涨来配合,否则将会遭遇较大阻力。
本月,大豆临储收购继续在主产区全面展开,购销价格较上月有所提升,进度加快的同时,收购量同比仍下降,据国粮局监测,截至12月15日,黑龙江、吉林等6个主产区收购大豆122.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2.9万吨。本月国产大豆压榨收益实现由负转正,油厂收购积极性有所提升,但在后期油粕价格缺乏想象力空间的背景下,油厂多采取随购随用的库存策略,这将限制油厂需求的进一步放大。
三、粕价近强远弱 现强期弱
12月,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表现不一,连豆粕期货合约近强远弱,总持仓量大幅减少,资金持续流出。豆粕表现较豆油疲弱,油强粕弱格局明显,油粕比值有所反弹。豆粕期现货价格走势分化,期货价格宽幅震荡,而现货价格则强势上涨。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3950-4000元/吨,月环比上涨150-200元/吨。
总体看来,本月豆粕基本面偏空。一是本月养殖业数据偏空,农业部监测显示,11月份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数量比上月减少0.8%,5个月以来首次减少,较上年同期减少0.2%,能繁母猪存栏数量较上月减少0.3%,较上年同期增加3.4%。数据显示,6-10月国内生猪存栏数量曾连续增加,能繁母猪数量也表现为震荡增加,而11月的数据成为存量量的拐点,说明生猪养殖需求已经开始走弱。二是速成鸡事件持续发酵,对白羽鸡养殖业打击较大,后期禽类养殖需求将走弱。三是节日即将来临,畜禽出栏量增加,并导致后期豆粕需求由旺转淡。
后 市看来,全球大豆供需转向宽松,豆粕供需也将转向宽松。因此,后期粕类跟随外盘大豆期价回调压力较大。而短期养殖业需求已经开始走弱,油厂在高库存压力 下,或被迫提升开工率,并增加油粕的供给量,买方将获得市场主导权。因此,短期养殖企业豆粕采购仍可持谨慎态度,控制库存较为理性。
四、油粕价格下跌 油厂压榨负收益持续
本月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继续下跌,月底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为4760-4780元/吨,月环比下跌,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4450-4500元/吨,月环比下跌。由于本月国内油粕现货价格回落,进口大豆榨收益维持在-150元/吨 左右,国内油厂亏损幅度扩大,但港口分销大豆压榨收益持续盈利。由于内盘油粕价格跌幅小于外盘大豆价格跌幅,本月底近月船期大豆压榨收益由亏转盈,一方面 有利于提升油厂点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油粕价格存在一定的泡沫,后期上涨动力趋弱。本月底商务部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预报显示,12月份我国进口大豆到港631.71万吨,较之前预估提高122.37万吨,创单月进口量最高纪录,说明短期国内大豆供给依旧充足。高库存压力和不理想的压榨收益将抑制后期油厂的采购积极性。
五、11月大豆进口量同比锐减 豆粕出口依旧强劲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11月大豆进口量达到415.90万吨,同比大幅减少26.99%,月环比增加3.20%。2012年1至11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加11.18%。11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10.09万吨,同比大幅上升586.39%。2012年1至11月我国豆粕出口量同比激增191.20%。其中对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的豆粕出口量位居前位。11月大豆进口量同比锐减,说明在外盘期价连续的大跌之后,熊市心态开始深入人心,并影响到国内油厂的大豆进口需求。
综上所述,南美天气持续好转,南美丰产前景进一步明确,市场对后期全球大豆供给的担忧得到极大的缓解,市场心态进一步向熊市转变。2013年3月南美大豆上市之前,大豆期价将维持熊市底部区间宽幅震荡走势的观点,油脂加工企业在此期间应控制好库存水平。全球大豆供需转向宽松,豆粕供需也将转向宽松。因此,后期粕类跟随外盘大豆期价回调压力较大。短期养殖企业豆粕采购仍可持谨慎态度,控制库存较为理性。
食用油
12月份,基本面因素继续主导市场,USDA发布中性月度供需报告;棕榈油生产进入低水平周期,棕榈油库存进入峰值后开始去库存;国内植物油市场进入双节前备货期,现货需求有所好转,但国内植物油高库存抑制贸易商补货热情,国内植物油现货市场呈区间震荡,交投谨慎格局。
一、宏观面有惊无险 基本面仍主导市场
12月份,圣诞节之前美联储(FED)祭出的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QE4),没有给大宗商品市场带来"大礼包",相反,贵金属和石油等大腕级品种更是以"下跌"应对,中国期市亦无例外地淡然处之。除了市场已经提前消化QE4推出的预期外,美国连续第四轮的货币放水已经令市场产生抗体,而聚集更多不确定性的"中国需求"则更令投资者侧目。此外,12月份美国财政“坠崖”开始读秒,同时“债务上限”也于2012年最后一天触顶。
元旦期间,虽然白宫与国会达成增税协定,美国财政悬崖僵局看似暂告一段落,带动美国以及亚洲股市上涨,缓和了此前市场风声鹤唳的气氛,但是“悬崖勒马”,危机仍潜伏。未来几个月,由主权债务引发危机,仍可是引发系统风险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二、进入双节需求旺委 豆油强势震荡运行
12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如上期月报所预期,行情止涨横盘,整体以弱势震荡为主,由于双节前精炼厂和下游贸易商备货需求下,市场购销情况较上月有所好转,但在高库存压力下,中间环节采购态度仍较谨慎。
2013年1月份,预计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震荡运行,价格重心上移,市场心理好转,油粕关系由前期的粕强油弱,转化为油强粕弱。操作上可逢低增加囤货量,逢高尽快出,锁定利润。但在CBOT盘大豆期盘回落到1200美分/蒲式耳之前,一切上涨只可看成下跌中的反弹,并不是拐点出现。利空因素:一是相对目前国内植物油终端消费情况,明显供给增速大于需求增速,国内植物油高库存的局面在未来一个月难改变。二是机构继续上调明年南美大豆产量预期,同时预期美国农业部将在2013年1月 供需报告中上调美豆产量,南美大豆上市前供给偏紧程度可能弱于此前预期,而南美大幅增产预期奠定了中期弱势基调。三是从船期来看,未来四到五个月进口大豆 到港成本整体呈震荡下行的态势,原料成本下降也不利于豆油价格。利多因素:一是国内植物油市场进入春节前的备货旺季,植物油需求阶段性的增加,有利于缓解 油厂库存压力。二是从过去五年来看,有四年在春节前出现一波上涨行情,市场心理好转,有可能加强中间环节的蓄水能力。三是棕榈油主产国进入传统的生产淡 季,后期库存有可能下降,促使棕榈油价格上涨并带动豆油价格。
三、比价劣势成本下降 菜油价格弱势横盘
12月份,由于国内植物油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在去库存化之前,国内植物油现货价格将受压制,替代消费作用下,菜油价格受连累,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如预期震荡筑底。同时,由于国内菜油和豆油的价差处于历史高位水平,菜油处于竞价劣势,菜油现货需求仍然不畅。此外,28日菜籽和菜粕期货合约终于在郑商所上市,从目前菜籽和菜粕期价来看,菜油期价明显偏低,出现套利机会。
2013年1月 份,国内菜油期价震荡运行,重心上移,国内菜油现货价格将较为混乱,国产菜油报价居高不下,有价无市,进口菜油和进口菜籽压榨菜油价格环比下降,并倒流菜 油主产区,拉低国内菜油平均价。利空因素:一是国内菜油和豆油的价差仍在历史高位水平,处竞价劣势,菜油需求仍将较疲软。二是进口菜籽和菜油到港成本环比 下降,且后期到港菜籽和菜油数量增加,不利于国内菜油整体价格。三是高库存压力下,国内豆油、棕榈油行情反复的可能性较大,菜油价格将随之波动。利多因 素:一是目前港口和厂家多数菜油库存有限,预售合同较多,继续梃价心态明显。二是出于对菜籽(油)临储政策继续实施的预期,一些套利资金陆续进入期市做 多,推动期价菜油价格,并传递到现货。三是市场进入年春节前的植物油需求旺季,有利于菜油需求。
四、棕榈油库存过峰值 并进入低生产周期
12月 份,主产国棕榈油生产进入淡季,棕榈油实际产量环比下降,市场做空动力将受到抑制,马盘棕榈油期价应声上涨。不过,由于国内部分企业加快将主产国棕榈油库 存向国内转移,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将进一步上升,压制中间环节的采购热情和行情反弹幅度。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如预期反复震荡筑底,价格重心与上月基本持 平。
2013年1月 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将震荡向上,操作上可逢低补货。利空因素:一是近期装运棕榈油步伐较快,主要是企业将海外棕榈油库存转移到国内,推动港口库存显 著上升,高库存将抑制贸易商采购热情。二是全球经济并未好转,国际市场棕榈油实际需求仍然不旺,去库存化需要时间。利多因素:一是根据往年规律,东南亚棕 榈油生产进入的低生产周期,主国生产国库存有下降的可能,马盘信息面由空转多,价格已见底并开始震荡上行,促使棕榈油进口成本将随之向上。二是市场进入春 节前需求旺季,从过去五年来看,国内植物油价格出现上涨行情的可能性较大,这也会带动棕榈油价格。三是当前国内外市场豆油和棕榈油的价差均处于历史高位, 棕榈油库存已在峰值,后期将逐步下降,豆油和棕榈油之间存在套利空间,资金将在连盘做多棕榈油,并传递到现货市场。
五、进口增加库存上升 植物油后期供给充足
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11月,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92万吨,同比增长25.6%,相比今年10月为90万吨,去年同期为67万吨。1-11月,我国进口累计量为733万吨,同比增长25.0%。加上进口大豆同比增加折豆油96万吨,今年1-11月我国植物油供给量同比增加243万吨。虽然在春节前植物油备货期,需求有望阶段性增加,国内植物油库存峰值将渡过,但植物油的工业需求并未好转,去库存化仍需时间,大量的库存必将压制植物油的反弹空间。
综上所述,2013年1月份,春节前备货需求,棕榈油生产国进入低水平生产周期,均使市场心理转强,推动国内植物油价格重心上移。但国内植物油高库存消化仍需时日,南美大豆的增产也压制中期行情。因此,仍以区间震荡思维为主,操作上建议逢低买入,快进快出及时锁定利润。
附件一: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成交价格情况表
2012年12月 单位:元/吨
品 种 |
等 级 |
12月平均价格 |
上月平均价格 |
12月比上月价±% |
去年同期价格 |
12月比去年同期价±% |
白小麦 |
三 |
2309.51 |
2259.57 |
2.22% |
2074.17 |
11.35% |
早籼米 |
标一 |
3821.25 |
3820.32 |
0.03% |
3520.54 |
8.55% |
晚籼米 |
标一 |
4115.00 |
4122.00 |
-0.16% |
3820.41 |
7.72% |
粳 米 |
标一 |
4212.50 |
4232.50 |
-0.47% |
3909.58 |
7.75% |
玉 米 |
二 |
2244.17 |
2241.96 |
0.10% |
2176.60 |
3.11% |
大 豆 |
三 |
4702.17 |
4630.48 |
1.55% |
3982.40 |
18.08% |
花生仁 |
二 |
10707.14 |
10690.67 |
0.16% |
10348.87 |
3.47% |
花生油 |
一级 |
20200.00 |
20284.62 |
-0.41% |
20412.46 |
-1.04% |
菜籽油 |
一级 |
10718.18 |
10487.50 |
2.20% |
10611.49 |
1.01% |
豆 油 |
一级 |
9410.00 |
9364.33 |
0.49% |
10321.33 |
-8.82% |
注:1.本期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 144.69(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1.56%
2.本期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 130.70(基期:2008年12月=100) 较上期-0.65%
附件二:
2012年11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进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表格 1
品种 |
进口国 |
11月份进口量 |
与上年同期比 |
1-11月进口量 |
1-11月与上年同期比 |
小麦 |
总计 |
11.79 |
1431.17% |
368.30 |
257.11% |
加 拿 大 |
5.78 |
--- |
40.15 |
247.62% |
|
美 国 |
0.22 |
-61.40% |
64.40 |
74.25% |
|
澳大利亚 |
4.92 |
--- |
242.34 |
345.28% |
|
法 国 |
--- |
--- |
1.20 |
--- |
|
其他 |
0.87 |
335.00% |
20.21 |
10105.84% |
|
大米 |
总计 |
14.63 |
1042.97% |
212.91 |
310.96% |
泰 国 |
1.27 |
25.74% |
13.58 |
-52.33% |
|
越 南 |
6.50 |
2400.00% |
149.51 |
568.28% |
|
大豆 |
总计 |
415.90 |
-26.99% |
5249.44 |
11.18% |
美 国 |
314.74 |
27.56% |
2117.93 |
12.93% |
|
巴 西 |
37.68 |
-71.81% |
2376.81 |
20.10% |
|
阿根廷 |
45.81 |
-73.29% |
545.94 |
-21.79% |
|
加拿大 |
5.12 |
5020.00% |
14.29 |
-52.91% |
|
豆油 |
总计 |
18.62 |
142.13% |
162.35 |
54.26% |
美国 |
1.10 |
-25.17% |
10.61 |
-53.49% |
|
巴西 |
8.82 |
440900.00% |
90.76 |
96.06% |
|
阿根廷 |
8.69 |
39.71% |
60.69 |
68.28% |
|
棕榈油 |
总计 |
65.42 |
3.97% |
538.72 |
2.55% |
马来西亚 |
36.07 |
2.59% |
294.21 |
5.68% |
|
印尼 |
29.29 |
5.70% |
241.78 |
81.47% |
|
油菜籽 |
总 计 |
44.23 |
142.22% |
271.16 |
155.37% |
加 拿 大 |
44.23 |
142.22% |
270.96 |
157.57% |
|
澳大利亚 |
--- |
--- |
--- |
--- |
|
其 它 |
--- |
--- |
0.21 |
-79.05% |
附件三:
2012年11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出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表格 2
品种 |
出口国 |
11月份出口量 |
与上年同期比 |
1-11月出口量 |
1-11月与上年同期比 |
小麦 |
总计 |
--- |
--- |
--- |
--- |
菲 律 宾 |
--- |
--- |
--- |
--- |
|
韩 国 |
--- |
--- |
--- |
--- |
|
日 本 |
--- |
--- |
--- |
--- |
|
印 尼 |
--- |
--- |
--- |
--- |
|
越 南 |
--- |
--- |
--- |
--- |
|
大米 |
总计 |
1.08 |
-90.24% |
25.85 |
-43.52% |
韩 国 |
--- |
--- |
10.15 |
-52.55% |
|
朝 鲜 |
0.13 |
-95.64% |
4.30 |
-46.09% |
|
日 本 |
0.14 |
-80.28% |
4.61 |
92.37% |
|
科特迪瓦 |
--- |
--- |
--- |
--- |
|
其它 |
0.81 |
-60.49% |
6.34 |
-50.89% |
|
玉米 |
总计 |
0.21 |
5.00% |
25.23 |
88.28% |
韩 国 |
--- |
--- |
--- |
--- |
|
马来西亚 |
--- |
--- |
--- |
--- |
|
日 本 |
--- |
--- |
0.00 |
-33.45 |
|
朝 鲜 |
0.21 |
5.00% |
25.21 |
88.43% |
|
越 南 |
--- |
--- |
--- |
--- |
|
其它 |
--- |
--- |
0.01 |
-10.59% |
|
豆粕 |
总 计 |
10.09 |
306.85% |
112.07 |
191.20% |
日 本 |
6.09 |
280.63% |
61.95 |
157.27% |
|
韩 国 |
0.49 |
1533.33% |
3.79 |
202.55% |
|
朝 鲜 |
0.31 |
34.78% |
4.34 |
119.65% |
|
菲律宾 |
0.00 |
--- |
0.00 |
300.00% |
|
越南 |
2.04 |
10100.00% |
23.72 |
799.62% |
|
马来西亚 |
--- |
--- |
2.26 |
231.52% |
|
其 它 |
1.16 |
93.33% |
15.38 |
9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