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机构报告> 资讯详情

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2014年8月)

时间:Tue Aug 19 11:37:26 CST 2014  浏览次数:611次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小麦:14/15年度美国小麦供应量本月上调,由于硬红冬麦上调以及软红冬麦、硬红春麦和硬质小麦小幅上调。硬红冬麦产地北部地区单产远高于遭受干旱的南部和中部地区。科罗拉多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硬红冬麦产量上调最多。由于播种延期,软红春麦生长条件良好,因而单产预期高于平均水平。14/15年度饲用和调整用量小麦上调1000万蒲式耳至1.55亿蒲式耳,主要得益于供应量的增加。美国14/15年度小麦出口量上调2500万蒲式耳,主要是因为硬红冬麦产量增加。农场季节平均价格中间价下调30美分/蒲式耳至5.8-6.8美元/蒲式耳。

 

14/15年度全球小麦供应量上调1090万吨。主要由于全球几大主要生产国丰收将总产量推向创纪录水平的7.161亿吨。大幅增产的国家有俄罗斯增加600万吨,中国增加200万吨,乌克兰增加100万吨。俄罗斯和乌克兰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收获报告显示,冬麦单产较高,尤其是俄罗斯。中国产量增加反映了政府夏季收获谷物的最新预测。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分别也上调60万吨和40万吨。

 

全球14/15年度小麦消费量上调690万吨,主要由于几个国家小麦饲用量增加。其中饲用量增加最多的是欧盟各国,上调250万吨。许多欧洲产地国家收割时间预期过长使得小麦的饲用品质提升。俄罗斯饲用小麦上调100万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分别上调50万吨,主要是因为以上各国产量的增加。菲律宾、摩尔多瓦和以色列饲用小麦小幅增加。

 

14/15年度全球小麦贸易量几乎维持不变。俄罗斯和美国贸易量增加被欧盟各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抵消。变化主要反映了俄罗斯和美国作物产量增加以及欧盟各国小麦品质的问题。印度出口下调50万吨,受竞争压力,尤其是乌克兰和欧盟东南部各国低质量小麦的竞争压力影响。中国和俄罗斯进口分别下调100万吨和50万吨,由于产量增加的影响。埃及进口下调50万吨,因为面包补贴项目预计将减少浪费。由于供应量大于消费量,全球小麦期末库存上调340万吨,维持三年高位。

 

粗粮:预计14/15年度美国饲用谷物供应量本月上调,因为玉米、高粱、大麦和燕麦产量增加。14/15年度玉米产量上调1.72亿蒲式耳至创纪录的140.32亿蒲式耳。调查预测显示玉米单产167.4蒲式耳/英亩,较上月报告上调2.1蒲式耳/英亩。高粱产量预计上调1900万蒲式耳,预测单产3蒲式耳/英亩,高于上月预测。单产小幅增加也提振燕麦和大麦产量。

 

14/15年度全球玉米供应预计创纪录的152.43亿蒲式耳,主要由于美国增产部分抵消了期初库存减少。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3/14年度用于乙醇生产和出口的玉米用量上调4500万蒲式耳和2000万蒲式耳。预计2014/15年度玉米用量增加,其中用于乙醇生产和出口分别上调2500万蒲式耳,饲用和调整用量上调5000万蒲式耳,主要是由于作物产量增加。14/15年度期末库存上调1.808亿蒲式耳。玉米农场季节平均价格上下限各自下调10美分,3.55-4.25美元/蒲式耳。

 

14/15年度全球高粱供应量预计上调400万蒲式耳,因为13/14年度出口增加1500万蒲式耳使得14/15年度期初库存下调,抵消了大部分产量预期的增加。14/15年度高粱出口上调1000万蒲式耳。高粱农场季节平均价格上下限各下调10美分至3.304.00美元/蒲式耳。

 

14/15年度全球粗粮供应量上调490万吨,大部分是美国和欧盟各国玉米产量预期增加以及FSU-12国大麦产量增加。美国结转库存小幅减少部分抵消本月全球粗粮产量增加660万吨。在七月充足的降雨和利好的作物生长温度条件下,欧盟各国玉米产量上调140万吨。FSU-12国大麦产量上调310万吨,其中俄罗斯产量增加200万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小幅增加。欧盟各国大麦产量也上调30万吨。印度粗粮产量下调270万吨,抵消了以上各国的增加。印度主要受雨季延迟,玉米、高粱和小米产量预期下调影响。土耳其玉米产量也下调30万吨。

 

全球14/15年度粗粮消费量本月上调,全球玉米使用量增加230万吨。大部分是美国玉米使用量增加。欧盟各国玉米消费量下调200万吨,主要是夏季降雨较多使得该地区小麦品质下降,使得饲用小麦预期增加。印度玉米食用量下调50万吨,因为玉米产量下降。埃及、沙特阿拉伯、南非、阿尔及利亚和台湾玉米使用量增加部分抵消以上各国的减少。欧盟各国玉米进口下调,但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台湾、黎巴嫩和阿尔及利亚玉米使用量增加。全球14/15年度粗粮期末库存预计上调270万吨主要反映了大麦期末库存的增加。全球玉米期末库存小幅下调。

 

稻米:美国14/15年度稻米供应量预计2.826亿英担,较上月上调280万英担,主要是产量增加。基于美国农业部第一次调查显示,14/15年美国稻米产量2.288亿英担,较去年上调21%。平均稻米单产预计7560/英亩,较上月上调91/英亩,仅较去年预测下降2%。收割面积持平于303万英亩。稻米进口量预计2100万英担,年比下降9%

 

14/15年度美国稻米总使用量预计为2.43亿英担,较上月上调300万英担,年比增加12%。国内使用量和调整用量及出口量预计为1.34亿英担和1.09亿英担,分别上调100万英和200万英担。14/15年度稻米期末库存预计3960万英担,较上月下调20万英担,较去年上调21%14/15年度稻米季节平均农场价格为13.814.8美元/英担,上下限上调30美分。

 

14/15年度全球供应量上调高于总使用量的减少,导致全球期末库存下降。全球产量下调210万吨至4.773亿吨,仍旧创纪录水平,主要由于孟加拉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产量下降部分被美国产量增加抵消。全球14/15年度稻米期初库存下调140万吨,大部分因为印度尼西亚产量下调130万吨,13/14年度印度尼西亚稻米产量下调至360万吨。14/15年度全球消费量下调30万吨至4.821亿吨,仍旧是纪录水平。全球贸易量下调30万吨,主要由于印度出口下降部分被美国出口增加抵消。全球14/15年度期末库存预计1.054亿吨,较上月下调320万吨,较去年下调470万吨。14/15年度库存减少最大的国家是孟加拉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印度。

 

油籽:预计14/15年美国油籽产量1.137亿吨,较上月上调60万吨,主要由于大豆产量预计上涨。预计14/15年大豆产量38.16亿吨,由于单产增加,上调1600万吨。收割面积预计8410万吨,较7月持平。根据第一次调查预估大豆单产处历史纪录水平为45.4蒲式耳/英亩,较上月上调0.2蒲式耳/英亩,较去年上调2.1蒲式耳/英亩。14/15年大豆供应量较上月小幅上调,主要由于产量上调。谷物供应量稀少,大豆出口量和压榨量持平,期末库存预计4.3亿蒲式耳。

 

预计14/15年美国季节平均大豆价格为9.35-11.35美元/蒲式耳,上下限各下调15美分。豆粕价格预计340-380美元,中间值下调10美元。豆油价格预计35-39美分/磅,中间值下调1美分。

 

13/14年美国大豆平衡表显示,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基于美国商务部20139-12月修改后的进口数据下调进口量500万蒲式耳至8000万蒲式耳。基于美国商务部20139-12月修改后的出口数据和20137月的出口检验数据,上调出口量2000万蒲式耳至16.4亿蒲式耳。调整用量小幅下调,期末库存持平于1.4亿蒲式耳。预计13/14年大豆库存使用比预计4.2%,处于历史40多年以来最低水平。

 

预计14/15年全球油籽产量5.218亿 吨,较上月小幅下调。葡萄籽和棉籽增加远抵消大豆、葵花籽和花生减少。美国大豆产量上调被印度产量下调所抵消,由于季风延迟导致印度播种面积下滑。葡萄籽 产量上调的国家有中国、欧盟和乌克兰。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和曼尼托巴省遭遇洪水,产量小幅下调。俄罗斯葵花籽产量下调,中国花生产量下调,印度棉籽产量 上调。

 

白糖:根据墨西哥官方报告,预计13/14年墨西哥白糖产量下调5000吨至602万吨。根据美国最新出口销售报告预计13/14年出口销售量上调50,000吨。预计14/15年期初库存51,000吨,较上月上调。预计14/15年产量、交割量、总出口量和期末库存均持平。

 

美国13/14年蔗糖产量下调25,000吨,主要由于夏威夷收割速度缓慢。14/15年期初库存下调54000吨,根据加工报告,蔗糖产量上调116000吨,来自墨西哥的进口量下调672,000-120.5万吨。其他不变的情况下,预计期末库存837,000吨。

 

棉花:预计美国14/15年棉花产量、出口量和期末库存较上月均上调。期初库存下调100,000包,主要根据2014731日报告显示的此前库存量。根据美国作物产量第一次调查预计产量上调6%1750万包。美国国内工厂使用量持平,但出口量上调500,000包至1070万包,主要由于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进口需求强劲,美国货源充足。期末库存预计560万包,库存使用比39%,自07/08年以来最高水平。市场年度平均价格为58-72美分/磅,中间值下调65美分。

 

14/15年全球棉花供需平衡表较上月下调全球棉花期末库存量。期初库存下调600,000包,主要由于13/14年几个国家的调整。14/15年美国、印度和墨西哥产量上调,巴西和澳大利亚产量下调。全球消费量较上月上调1%1.126亿包,是10/11年以来最高水平,由于价格下滑增加了纺织用纤维的使用。期末库存预计1.051亿包,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库存预计较13/14年上调400万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