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重点推荐> 资讯详情

粮储改革的历史包袱太沉重

时间:Mon Oct 13 10:06:57 CST 2014  浏览次数:366次  发布人:粮网管理员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10月8日,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海林直属库租赁的一个罩棚仓库发生火灾,存储粮食达42000余吨,其中过火约400吨,抢运出1.7万吨。无独有偶,去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5·31”大火,4.1万吨粮食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307.9万元。

  1016日为世界粮食日,下周在全国将集中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而国家粮食局官方同步发布的数字显示:全国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粮食每年达到700亿斤以上。浪费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才能达到节粮减损的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郑风田教授认为,其实从农户的存储到集约化的大规模存储的转变并不容易。

  “我原来去北大荒做了一些调研,发现黑龙江到处是大粮仓,但很多粮食都直接在田间地头的平地上放着,如果雪来的早一点,这些粮食都会被覆盖,最后坏掉,农民想卖给粮库,粮库不收。这个时候损失就极其严重。我们国家怎么把这些设施给建起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郑风田教授认为,现在这个问题呈现一种恶化的趋势。“我看最近几年的研究文献,原来我们国家的农户储粮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现在有2.6亿农民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边,同时粮食的收入也很低,一斤粮食才一块多钱,出去打工可能一个月比在家种一年的地还要挣钱,这几年为什么农户这一个环节有400多亿斤的损失,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我国粮控在历史上都有粮食系统,每个县都有粮食局,下面还有粮库,而这些粮库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现在基本上都处在一种极其尴尬的境界。这几十年来粮库系统进行改革,一直没有起色,历史的包袱太重,粮食库存的条件和这些管仓库的人力资源等都处在一种很尴尬的境界。

  “这些年想要对粮库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一直没有改起来或者没改好,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历史的包袱,我觉得十几前想对粮食进行一个很大的改革,但是实际上最后又重新建了一个中储粮体系,我们原来的一套粮食体系因为包袱太重,出的事太多。

  郑风田教授认为比较可行的改革方式是国家的收储有一个最优的规模,调动农民、企业还有其他各级收储的积极性,不能把什么都收到国有粮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