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重点推荐> 资讯详情

坚守耕地红线需防“狸猫换太子”

时间:Fri Mar 14 14:31:12 CST 2014  浏览次数:538次  发布人: 系统 发布来源:系统

新华社3月12日电 农民可以非农化,如何防止耕地“农转非”?农业成为中青年人的“兼职”,18亿亩耕地应该怎么守?……全国政协委员王国发日前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频频发问,引人思考。

“现在的占地问题让人非常担忧,城市‘摊大饼’,农村村屯的扩大,高速公路和高架桥的建设,城镇化和工业化占用的耕地太多了。”来自全国产粮大省吉林的王国发说,如果18亿亩耕地红线守不住,国家的粮食安全将是一个大问题。

“耕地的红线,不仅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的。”王国发说,一些地方搞“狸猫换太子”,在城郊占了一亩地,然后到山沟里平整一块地用作平衡,城郊的高产地和山沟里的地质量差别很大,这种在耕地占补平衡上造假的做法十分危险。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表示,城市扩张和与农争地的矛盾正在日益凸显。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规模要发展、扩大,要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来完成大工业化进程,占用大量优质农地将不可避免,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生产、粮食问题就凸显出来。

王国发说,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死守,建议尽早确立基本农田和划定高标准农田。“把牌子挂上,划定了之后谁也不能动,高速路和高铁等必需的建设 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必须得有这个狠心才能守住。”“现在去农村走一走,基本是‘三八六零部队’———留守妇女、60岁以上老人在家种地,离家近打工的人 农忙能回去几天,远的地方根本回不去。农业这么重要的一个产业岂能变成兼业化,18亿亩地怎么能够守住?”王国发说,现在谁来种地也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 题。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杨胜群说,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终归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不能真正致富。于是,相当多的农民不再专心种承包地,而是转向别的渠道增加收入。

“一家一户个体经营造成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从事农业生产而离开农村。”杨胜群说,东部发达地区农村,九成农民不靠种地为生,这也导致城乡社会资金不投向农业、农村,农村社会资金还“倒流”城镇。

杨胜群认为,越是这种情况,就越要通过引导建立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流。“撬动农村改革与发展,还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通过改革把土地资源盘活。惟一途径是扩大土地流转,尽可能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