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Fri Apr 10 10:30:03 CST 2020 浏览次数:1017次 发布人:姜利涛 发布来源:经济网
广义上的粮食不仅包括大米和小麦,也包括玉米、大豆和肉类产品等。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多个国家宣布禁止粮食出口。越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等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甚至停止大米、小麦、葵花籽油等多种农产品的出口,这给全球粮食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效应。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官网上发布警告,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保证全球粮食供应链通畅,缓解疫情蔓延对整个粮食体系的影响,预计全球粮食供应链或于4月-5月中断,因此要防止疫情引发粮食危机。
中国主要粮食产品全球供应链风险分析
当前疫情对全球粮食生产和供给短期影响不大,但粮食贸易所依赖的国际物流体系因疫情蔓延而严重受损,对全球粮食供给链产生了较大影响。从中国粮食进口状况看,我们主要进口工业用粮、种子用粮、饲料用粮等。现阶段,中国粮食储备体系比较完善,大米、小麦和玉米等主粮库存量充足,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全球粮食供应链危机,但大豆和肉类产品自给能力和库存水平较低。广义上,粮食的全球供应链风险仍然较大。
大米的全球供应链风险微弱。
2014年以来,中国大米产量连续六年超过国内消费量,大米出口量也持续增加。2019年,中国大米出口量比进口量还多80万吨,期末库存量达到创纪录的1.18亿吨,库存余粮已相当于同期国内消费量的82.56%,这是全球最高的粮食库存水平,可以满足9个多月的消费。按照FAO的定义,保持3个月左右的库存消费比就算是安全库存水平。以当前中国库存水平来看,足以应对短期内因为国际禁售带来的缺口,不过短期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可能难以避免。
小麦的全球供应链风险较小。
2013年以来,中国小麦产量已经连续七年超过国内消费量。2017-2019年期间,小麦期末库存量也超过了国内消费总量。其中,2019年末中国小麦库存量达1.48亿吨,比当年消费总量多2026万吨。2019年中国小麦进口400万吨,仅分别占同期国内消费量和库存量的3.1%和2.7%。因此,中国充足的小麦库存完全可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有能力应对短期内国际市场上小麦禁售带来的缺口。
玉米的全球供应链风险不大。
2017年以来,中国玉米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低于国内消费量,并导致国内玉米年末库存量连年下滑。2019年,中国玉米消费总量为2.79亿吨,其中饲料消费量为1.9亿吨,饲料消费占比达68.1%。与2015年相比,2019年玉米饲料消费量增长了23.78%,年均增速达到5.1%,这主要是中国消费者对动物蛋白需求快速增长的结果,且增长趋势还将延续。
最近四年里,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减少6%左右,玉米产量降到了2.6亿吨以下。2019年,中国玉米生产/消费缺口约为6.53%,进口玉米700万吨,这是1992年以来最高进口水平。2019年,中国玉米年末库存降到1.99亿吨,比2016年末低10.74%,为2019年消费量的71.35%,这是近四年来的最低水平。在当前疫情影响下,中国现有库存量有能力应对部分国家玉米出口限制带来的短期风险。
大豆的全球供应链风险需重点关注。
长期以来,中国大豆对外进口需求依赖度始终很大。2019年,中国大豆消费量为1.04亿吨,其中进口8859万吨,对外依赖度高达84.86%。自2016年以来,中国努力提升国内大豆库存水平,但2019年末库存量仅为2173万吨,不足当年消费总量的21%。2019年,国内大豆产量比年末库存量还少363万吨,生产自给率仅为17.45%。按当前每月大豆平均消费水平计算,国内现有库存量能满足2个月左右需求。若疫情形成持续影响之势,中国大豆全球供应链风险需重点关注
肉类产品的全球供应链风险应受关注。
近些年以来,中国居民肉类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但结构变化明显,牛肉消费增加而猪肉消费减少。以2015年为基期,2019年中国牛肉消费量增加了34.15%,而鸡肉和猪肉分别减少了1.44%和14.47%。2019年,中国牛肉、鸡肉和猪肉进口依赖度分别为25.18%、4.27%和5.31%,数据显示,前述数据2020年将分别上升到30.5%、4.96%和9.34%。如果当前疫情持续影响,那么中国肉类产品全球供应链风险应受关注。
中国对拉美地区广义粮食进口依赖状况
考虑国内水稻、小麦等主粮库存充足,这里只讨论大豆、玉米和肉类等广义粮食产品。目前,中国大豆和肉类产品对巴西、阿根廷等进口依赖度高,而玉米对拉美进口依赖度极小。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8859万吨,相当于同年国内消费量的85%,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和美国。在中美贸易战以前,美国大豆占中国进口量的1/3以上;而2018-2019年,美国大豆占比已不足20%。2019年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对华出口大豆共6855万吨,占中国进口量的77%,比2016年上升近20个百分点。新华社报道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巴西已向中国出口大约1600万吨大豆,同比增长17%,巴西对华大豆出口量今年可能进一步上升。
美洲(北美+南美)是玉米最初的原产地,也是当前世界上重要的玉米产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四国都是全球玉米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19年,美国玉米产量为3.48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1.27%;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的产量合计1.76亿吨,占全球产量的15.83%;同年四国玉米消费量也占到全球消费量的38.76%。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是全球三大玉米出口国,2019年出口量分别为4382万吨、3600万吨和3350万吨,约占全球出口量的68%。因此,拉丁美洲地区对全球玉米市场及其价格波动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仅次于美国),也是世界第一大玉米饲料消费国。2019年,中国玉米产量约2.61亿吨,消费量为2.79亿吨,其中饲料消费1.9亿吨。2019年,中国进口玉米700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2.51%,对外进口依赖度并不高。从进口来源看,2015年以前美国玉米占主导地位,此后乌克兰逐步取代了美国的市场份额。2019年,乌克兰和美国分别对华出口玉米414万吨和32万吨。
在拉丁美洲地区,目前仅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几个国家对华出口玉米,但出口量很小。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18年阿根廷、秘鲁和智利对华玉米出口量合计357吨,仅占同期中国进口量的0.01%。中国虽然对拉美地区玉米进口依赖度极小,但仍需关注该地区在国际玉米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
中国肉类产品进口对拉美地区依赖度很高。
受国内供给不足影响,2014-2019年期间,中国猪肉和牛肉进口量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9%和41%。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牛和猪的存栏数量将分别比2017年下降2.6%和32.06%。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持续上升,短期内中国肉类产品进口可能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猪肉和牛肉进口量分别为199.42万吨和165.95万吨。中国进口猪肉主要来自北美和西欧,近几年来自拉美的进口也在增长。2019年,巴西和智利对华猪肉出口量分别为24.88万吨和7.94万吨,在所有进口来源国中分别列第3和第7位,两国出口量之和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6%。中国的牛肉进口来源国主要分布于拉美和澳洲(澳大利亚联邦)地区。2019年,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是对华牛肉出口最多的三个国家,三国出口量合计115.51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70%。因此,中国对拉丁美洲的猪肉和牛肉进口依赖度都非常高。
2018-2019年中国对主要国家的牛肉进口量(万吨)数据来源:1.除巴西数据外,其他数据都来自中国海关总署,WIND数据库;2.中国对巴西牛肉进口量,2018年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2019年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巴西2019年牛肉出口创新高 中国仍是最大买家”
当前拉美广义粮食对华出口产能与库存分析
从经验观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发生在人口高度聚集的大城市区域,对人口居住和工作都较为分散的农村影响相对较小,因此疫情对全球粮食生产活动不会带来太大影响。
拉美地区主要出口国的大豆生产和库存均较充裕。
数据显示,2019年,巴西和阿根廷大豆期末库存量合计6112万吨,占全球库存量的60%;同年,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三国大豆播种面积合计5485万公顷,比上年略有增加。巴西农业部预测,因为种植面积扩大,2020年巴西大豆产量预计为1.24亿吨,同比增加8%。按2019年出口占产量之比计算,2020年巴西大豆将出口7600万吨以上。因此,南美地区现有大豆库存量及2020年预计产量总体上较为充足。在当前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活动减弱的大背景下,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扩大对华出口的意愿很强。
拉美地区主要对华肉类产品出口国的牲畜存栏量大。
2020年,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三个国家期初肉牛存栏量合计3.09亿头,比上年增加1.95%;同期巴西生猪存栏量比上年减少70万头,减少幅度为1.83%。从肉牛和生猪的期初存栏数量看,南美三国维持2019年对华肉类出口水平总体上问题不大。
目前,拉美国家没有内在动力压缩甚至禁止玉米出口。
2019年,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三大玉米主产国期末库存量为7351万吨,同期玉米种植面积3110万公顷。在库存和产能都比上年增长的情况下,除墨西哥之外,为应对当前疫情影响及经济增长之需,巴西和阿根廷更需要扩大玉米出口,禁止出口并不能为其带来额外利益。
疫情对广义粮食拉美供应链的物流影响分析
尽管当前疫情没有对拉美国家农畜牧业生产活动带来严重影响,但其对国际物流体系影响很大。对港口(装卸工)、汽车承运人(司机)、铁路联运匝道枢纽(铁路雇员)、在各港口与工人对接的海运承运人(船员和供应链提供商)等,疫情会产生连锁影响,进而导致供应链的物流风险上升。
拉美国家内部物流风险正在上升。
受疫情影响,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已开始限制“非必要商业”经济活动,限制程度可能还会随疫情形势发展而更加严格。3月24日,在巴西最大的大豆、玉米、棉花和牛肉产区马托格罗索州,该州长宣布全州进入为期90天紧急状态,并中止城市之间的交通。目前,巴西基础设施部长正在与州长进行协调,以确保公路运输不会中断;巴西政府也正试图确保国内各城市之间不会自行设置障碍。如果谷物卡车运输遭到限制,这可能会导致巴西谷物贸易严重中断,而眼下巴西大豆出口刚刚开始加快。
为阻止疫情蔓延,从3月20日开始,阿根廷全国公路设立关卡严格检查通行车辆,70多个城市宣布禁止谷物运输卡车经过其辖区。3月25日,阿根廷交通部又发布新政令,允许从事与外贸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谷物运输商可“免于遵守预防性隔离措施。”阿根廷植物油行业商会和谷物出口商会希望新政能消除国内物流障碍;可是行业人士对此并不乐观,他们认为不确定性并未因此消除。从眼下的疫情趋势判断,港口工人或卡车司机被感染的情况似乎难以避免,一旦他们中有人确诊,谷物出口也会受到影响。
阿根廷罗萨里奥市一座谷物运输港口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度暂停了港务活动,直到三月下旬才恢复。3月26日,代表阿根廷港口谷物质检员的URGARA工会要求政府将港口所有业务暂停15天。
巴西桑托斯港工人工会也呼吁,政府要在疫情期间采取措施保障工人的权益并提供额外防护用具。受经济下滑和疫情蔓延影响,尽管多个拉美国家都急切希望扩大出口贸易,但目前巴西、阿根廷、智利等都出现了排船期延长、罢工隐患增加、延后发货等问题,这让拉美广义上的对华粮食出口供应链前景增加了不确定性。
国际航运业缓慢复苏影响中拉粮食物流效率。
疫情正为全球海洋运输带来严重冲击。1月27日,国际航运公会(ICS)发布指引建议其成员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今年1月底以来,多个港口国检验检疫日趋严格,部分国家对到过中国的船舶及船员设置14天隔离期,全球海运效率因而显著减低。在疫情蔓延和中国假期延长影响下,2月份,拉美三大国际海运航线(南美西+墨西哥、南美东、加勒比直航)停航运力占总运力50%左右,直到3月份才会逐步恢复正常。
此外,加勒比地区形势变化对中国至南美东海运航线带来潜在的不确定性影响。在当前疫情向全球加快蔓延的情况下,国际海运效率下降、运力不足以及航线安全形势的变化,都将在短期内对中拉粮食供应链安全带来威胁,甚至可能导致我国国内大豆价格波动。
令人欣慰的是,世界各国粮食生产并未因疫情而出现明显减产。因此,拉美地区在大豆、玉米和肉类产品出口上不存在产能供应不足问题,但短期内可能存在物流效率低、运力不足和航线安全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