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机构报告> 资讯详情

科技兴粮 各地都有高招绝活

时间:Wed May 29 10:48:30 CST 2019  浏览次数:581次  发布人:姜利涛 发布来源:粮油市场报

521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科技和人才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作典型经验交流。

 

江苏:科企相拥   聚焦“五优联动”谋研发

 

近年来,江苏认真落实国家“科技兴粮”“人才兴粮”两个实施意见精神,聚焦行业需求,强化自主创新,不断将科技研发聚焦“五优联动”,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依托涉粮高等院校和知名研究机构,与省内粮油企业合作开展精深加工专项课题和产品研发。其中,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南京财经大学和航天信息公司合作,组建的全国首个省级粮食大数据实验室,在全行业开创了粮食大数据挖掘与应用的先河。

 

通过组建涵盖大米、小麦粉、油脂、饲料、粮机产业的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深入了解企业科技需求,积极做好与省科技厅的沟通协调,先后帮助企业申批了“‘水韵苏米’生产基地种植技术体系示范与推广”“基于溯源大数据的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预警研究”等重点项目,为提升产业层次奠定基础。

 

为提升江苏粮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该局将科技研发聚焦在“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持续推进全省粮食产业经济的“五优联动”。

 

为促进粮食种植结构优化,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牵头筹建苏米研究院,组织省农科院、南京农大等育种专家团队,研究开发并示范推广符合江苏特点的优质稻谷品种,逐步建成一批“好稻种+好生态”的“苏米”生产基地。 在“购销”环节,创新研发国内首款面向农民售粮的省域“满意苏粮”手机应用APP,具备政策信息、库点分布、质价标准、价格测算、在线预约、联系沟通等功能,让广大售粮群众及时知晓相关信息,健全优粮优价市场机制。

 

“优粮优储”方面,在改善当地仓储设施条件的基础上,不断研发和推广应用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储粮新技术、新工艺,加快粮食保质保鲜技术创新。无锡、苏州研发的粮库智能机器人,实现了库区自动巡查等功能。

 

为满足新消费需求,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引导加工企业加快开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丰富产品种类,加速提档升级,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江苏宝宝集团“国家稻谷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取得专利14项,形成技术标准9项,成功利用生物法提取米蛋白,为企业新增产值过亿元。

 

依托“中国好粮油”行动,引导省内加工企业多渠道开展宣传、销售,丰富市场供应,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苏北粮油有限公司与京东合作,采取线上网络营销和线下实体配送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新型销售经营网络和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成果转化,离不开政策保障的支持。为此,该局高度重视科技研发项目上的资金投入,持续加强科技人才双引擎建设,创新驱动江苏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培育粮工巧匠  激发内生动力

 

科技兴粮、人才兴粮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坚持目标导向、坚持政策引领、坚持深度融合、坚持平台聚力,精心突出科技创新、细心培育粮工巧匠,激发企业主体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在全行业形成科技兴粮、人才兴粮的环境氛围。

 

 

2018年以来,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引导省内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取得良好成效。全行业全年共获得基础类成果共102项。其中安徽大团结油脂公司取得11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为此,该局多年来持续鼓励全省粮食行业职工参加高级工和技师的技能鉴定,年鉴定量连续保持在1400人;依托重点项目实施推进,落实技术转让或许可奖励政策。政策支持方面,大力推进“科技兴粮”“人才兴粮”等政策措施,形成较完备的行业科技与人才发展政策体系。该局还统筹指导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加强人才科技和涉粮政策与企业对接。

 

紧紧围绕粮油主业,统筹利用项目资金,重点支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推动粮油产业化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紧紧围绕落实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为重点,着力建设10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举办500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培养20名技能大师和拔尖人才、建设10个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坚持向深度融合要效益。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依托骨干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米制食品、面制食品以及粮油产品研发中心已取得初步进展。激发企业活力,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和人才引进。创新人才培训,依托局属两所院校,实施“双百”工程,创新开展贫困家庭扶贫和粮食企业扶智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共赢发展模式。  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坚持依靠平台聚力,目前全省有高新技术粮油企业52家、国家级研发机构25个、省级研发机构42个、企业研发机构180个。安徽燕之坊食品、蚌埠兄弟粮油有限公司分别牵头组建省杂粮、糯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次,在专业教育平台上,局属院校先后增建食品生物技术等27个专业,推进粮食职教培训教材的开发和精品课程设置。最后,在粮食科研机构、粮食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公共实训平台、博士生科研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同时对科研成果突出的科技工作者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和个人奖励。

 

山东:坚持企业为主   抢占产业制高点

 

近年来,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紧围绕贯彻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强化组织领导,打造创新平台,加快技术应用,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兴粮兴储能力全面提升。

 

争取政策支持,营造创新环境。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的实施意见》,各市也都出台相关政策,为粮食行业科技创新打造良好环境。2018年度全省科研投入12.8亿元,获得发明专利49件,搭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

 

强化交流协作,打造创新平台。主办首届山东粮油产业博览会,集中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粮食产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17286家企业2000多人参会,达成意向签约项目近300个,资金总额180多亿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授牌的小麦、玉米、大豆三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山东,国家粮食产业科技创新(滨州)联盟正式运行,国家粮科院与德州共建粮油检测实验室投入使用。

 

加强仓储管理,应用创新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四合一”储粮集成新技术、新型移动式环保净粮入仓系统和以物联网技术为重点的智能通风、在线害虫监测、多参数粮情测控等绿色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全省应用环流熏蒸技术仓容达到2347万吨,应用粮情测控系统仓容2664万吨,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709万吨。以全省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为载体,建成全省粮食仓储设施GIS管理系统,全面掌握仓储设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建立全省仓储设施长效保护机制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企业为主,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强化粮食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动能转换、增强创新能力,抢占产业制高点,锻造了核心竞争力。据2018年统计数据,山东粮食深加工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其中商品淀粉占全国的1/3强,淀粉糖约占全国的1/2,发酵制品约占全国的1/4。龙头企业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大循环、全利用、可持续发展,多个涉粮项目纳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支持范围。西王、香驰等企业荣获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称号,禹王生态等企业入选“全国绿色工厂”。

 

下一步,山东将着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实施园区集聚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优质粮食工程、品牌培育工程“四大工程”,强力推进30个重点项目,带动全省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粮食板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