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玉米信息 > 品种信息> 资讯详情

树欲静而风不止 玉米“空”气之中显商机

时间:Wed Mar 15 15:23:16 CST 2017  浏览次数:122次  发布人:聂铭辰

在当前饲料需求清淡、进口谷物连续到货的背景下,玉米价格上涨始终令人有“透支”后期上行空间的担忧,连盘玉米迎来“四连跌”。在目前多空博弈之中,正是择优备货的好时机。

3月中旬,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前期一直强劲的连盘玉米主力出现四连跌,现货市场南北港口玉米价格也冲高回落,其间市场开始流传一些政策利空传闻,包括中储粮收储节奏、拍卖等。尽管春节过后,因国家政策托底倾向明显以及市场对远期优质玉米供应数量的担忧,国内玉米市场价格迅速走高,有违对节后需求清淡的普遍认知,但这些只能看做是市场博弈时间提前的一种表现,气之中更是择优备货的时机。

春节过后 玉米价格涨幅过百

2月初以来,我国北方港口玉米集港价格已由14301450/吨上涨至1520/吨以上,累计上涨7090/吨,南方港口玉米价格由1600/吨站上1700/吨大关,累计上涨100/吨,尤其是在2月底3月初沿海运费大涨40/吨的推动下,一直被看弱的华北产区也跟随走强,山东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先跌后涨,在16001700/吨区间完成筑底。

310日,辽宁港口玉米集港价格在局部突破1500/吨大关以后冲高回落,上涨势头有所放缓,但由于目前还不是东北自然晾晒玉米批量上市之际,东北产区粮价进一步走高,吉林深加工企业纷纷调高收购价格,华北产区粮价底部抬升确实也已形成。

除此以外,尽管未来1个月有望迎来东北自然晾晒玉米批量上市小高峰,可能对市场形成压力,但考虑到品质优于前期上市粮源,具有一定溢价,业内已逐步认同节后玉米价格底部不断抬升的趋势,规模饲料企业大多积极储备未来库存,对市场形成支撑,购销双方的博弈持续进行中。

期货“四连跌” 市场传闻纷纷

自春节过后,由于国家对解决农民卖粮问题的积极态度以及连续政策的出台,连盘玉米期价持续走高,其中1705合约期价最高触及1650/吨,较1月底上涨90/吨,涨幅5.7%,较201612月上涨近270/吨,涨幅18%。然而,在当前饲料需求清淡、进口谷物连续到货的背景下,粮价上涨始终令人有透支后期上行空间的担忧,连盘玉米迎来四连跌。市场分析认为,这一方面来自市场博弈过程中的正常回调,另一方面源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面看,1705合约在20日均线依旧有支撑,换而言之,1600/吨附近连盘支撑依旧,这一点基本符合东北玉米集港1500/吨的现货行情。

东北玉米收购进展好于预期

2016年实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截至今年37日,东北地区累计收购玉米8086万吨,其中内蒙古收购1217万吨,辽宁1722万吨,吉林2254万吨,黑龙江2893万吨。目前收购总量已占商品量的近九成,收购进展好于预期,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收购的格局逐渐形成,中储粮、中粮等央企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目前,东北深加工企业玉米挂牌价格提高2070/吨不等,吉林深加工企业主流挂牌收购价达到1400/吨,黑龙江基本维持在13501400/吨之间。

同时,粮价整体上升不改关内外企业加工收购热情。3月中旬以来,国内深加工产品价格涨跌互现,淀粉价格上涨2050/吨,至19002100/吨,酒精价格疲软,DDGS高报低走;尽管区域抢粮导致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格普遍呈现上升趋势,但东北及华北两大主产区深加工企业每吨淀粉加工盈利分别维持在590元和72(前者以每吨玉米补贴200元计算),黑龙江酒精每吨加工利润更是高达1220元。随着玉米深加工行业进入产业春天,高盈利有助于其持续收购玉米。

南方饲企采购成本陡然提高

在我国北方多元主体收购玉米的同时,南方市场迎来沿海运费两周连涨,由于宏观投资增加,两会期间沿海煤炭等运力趋于紧张,大连至蛇口散船运费已由最低40/吨上涨至85/吨,南方各地饲料企业采购成本陡然提高,夏季是否会延续高运费有待观察,但优质玉米储备成为南方规模饲料企业共识。

展望后市,东北产区因市场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加之农户余粮不多,市场价格强势估计要维持到“双补”政策结束。而华北产区在两会结束后,市场隐性供给压力重现,其价格上涨动力明显不足,且不排除回落的可能。因此,初步预计后期东北及华北两大主产区玉米市场走势或难同步,“东北强、华北弱”的特征或将随着两会的结束而逐步显现。

近段时间,玉米期货市场“四连跌”、现货市场(除南北港口玉米价格冲高回落外)保持坚挺,是多空双方激烈博弈的一种体现,虽然目前国内玉米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东北获得补贴企业的补库,南方饲料企业的提前备货被指透支后期需求,市场普遍担忧粮价上升后庞大的临储玉米泻库带来利空打压,但在目前多空博弈之中,正是择优备货的好时机。

此外,2016年秋季我国结束了长达8年的临储玉米收购政策,但政策对玉米市场的影响力犹在,尤其是超过2亿吨的临储玉米库存何时释放,始终是笼罩在市场上空的巨大阴影,在市场缺乏真实需求增长的背景下,市场情绪出现波动也在意料之中。若粮价过分上涨终将引发临储泻库,但目前显然还不是时候。放眼海外市场,目前我国进口谷物成本徘徊在1700/吨,除非粮价上涨远超这一水平,否则逢低择优建库仍为上策。

(粮油市场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