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Thu Jul 31 11:48:48 CST 2014 浏览次数:1310次 发布人:粮网管理员 发布来源:粮油市场报
我国自古就把粮食视为“国之重宝”、“天下之大计”,十分重视粮食的积蓄和储备。
60年前,浙江省余杭县仓前粮站创建的“四无粮仓”开创了新中国粮食储藏的新纪元,成为国内储粮保粮技术不断升级的新起点。
“四无粮仓”靠双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当时大部分粮食在民房、庙宇中储存,仅有的粮仓也年久失修。粮食遭受害虫、霉变、鼠雀危害,加之保管员缺乏基本的储粮知识,对虫、霉危害防治缺乏对策,损失严重。
1953年浙江省余杭县仓前粮站保管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总结祖先的储粮经验,苦干加巧干,首创了“无虫”粮仓。
记者在浙江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看到,“四无粮仓”首先要求入仓粮食“干、净、饱”;其次坚持日常清扫,粮仓“仓内面面光”,“仓外垃圾、杂草、杂物三不留”,杜绝害虫孳生;最后采取机械除虫和习性防治技术处理生虫粮食,利用粮食包装堆垛埋设竹笼,冬秋季自然通风降低粮温。
余杭“四无粮仓”创建者汪柏铭说:“为了杜绝粮仓害虫孳生,当时对粮仓清扫工作要求的非常细致,三天一小扫,七天一大扫,风雨后及时扫,仓外杂草、垃圾、污水三不留。”为了彻底清扫粮仓,汪柏铭和他的同事,要经常爬地垄,清扫其中的垃圾和虫卵。
“粮仓地垄非常窄,爬进去已 不易,还要匍匐着清扫垃圾,当时曾请过一些工人来清扫,几天下来,工人们都走了,认为这活儿没法干;为了保障粮仓无虫,爬地垄成了保管员们的日常工作,邢福河和喻传秀带头爬进地垄,他们被熏得头昏脑涨、想吐、身上被擦破出血,仍坚持到底。”汪柏铭对粮油市场报记者说。
1954年余杭县实现了以“无虫、无霉、无鼠、无雀”为主要内容的“四无”粮仓,打破“粮食生虫自古难免”的成见,在全国引起轰动。
1955年,原粮食部发布《粮食系统全面开展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粮仓工作意见》,全面推广余杭经验,全国掀起创建“四无粮仓”高潮。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院长杜政表示,“四无粮仓”是在我国粮食仓储条件和技术手段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广大粮食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和聪明才智,因陋就简,传承发展传统储粮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保证储粮安全的标准化作业规范。“四无粮仓”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我国粮食储存损失大为减少,保管费用大幅降低,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技支撑
为适应粮食丰收、粮食征购增加和备战备荒的需要,从1953年起,我国经历了“一五”、“二五”计划建仓、三线建设建仓、“三库”建设、机械化骨干粮库建设、世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等项目,到1998年累计新建仓容1.6亿吨以上。
杜政介绍:“‘一五’、‘二五’时期,粮食部在全国各地推广建设砖木结构的苏式平房仓取代传统的木结构仓房。1960年代的“三线建设”建仓,仓型以改进型的砖混结构苏式平房仓为主。当时的粮食储藏都是以包装堆垛为主,兼有包打围散装堆垛。”据介绍,60年代中后期为了接卸进口粮,我国开始在上海、广州、湛江等港口建设用于散粮中转的机械化立筒仓。到了70年代为适应“深挖洞、广积粮”要求,国家又建设了2000多万吨仓容的土园仓。
80年代国家进行了“三库”(粮食、棉花、水果)建设,仓型仍以改进型的平房仓为主,但跨度增加到18至21米,装粮高度增加到5米。
同时建设了部分楼房仓、钢板仓、钢筋混凝土立筒仓、砖圆仓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了机械化骨干库和世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
为配合每一时期的粮库建设和创建“四无粮仓”的需要,安全储粮技术也在随之发展。
据了解,1965年以前,我国粮食储藏没有可用的储粮化学药剂,主要靠人工清洁卫生防止害虫发生。
1965年以后,我国引进了磷化铝、氯化苦、防虫磷等熏蒸剂和防护剂,开始采用薄膜密封技术,害虫防治有了高效手段,开启了我国化学防治储粮害虫的新纪元,大大推进了“四无粮仓”的普及推广。
随着磷化铝和氯化苦熏蒸杀虫技术在全国的推广,立竿见影地杀死各种储粮害虫,显著减少储粮损失。但是,由于用药量大,防治成本高,粮食储存2~3年后品质劣变较快等问题又开始凸显。
为此,粮食科技人员总结创造出“低温”、“双低”和“三低”储藏技术,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上述储粮技术在全国基本普及,依靠科技储粮实现“四无粮仓”,达到减损保质。
每年减损40亿元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粮食库存丰裕。粮食不断增产和库存量大幅增加给我国储粮安全提出全新的挑战。
据介绍,当时粮库的大部分仓房仍是低矮的苏式仓和简易平房仓,设施陈旧简陋,保温、隔热、门窗气密、地坪防潮等条件差,基于人工操作为主的“双低”和“三低”储粮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安全储粮的需求。
此外,主要施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的手段,造成化学药剂用量猛增,储粮药剂残留和人员安全问题突出。
数据显示,当时全国每年施用磷化铝约3000吨,氯化苦约300~500吨,防虫磷、保粮安等防护剂约1300~2000吨。
1998年,国内启动了三批国债粮库建设项目,先后建设储备仓容5255万吨,主要是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等仓型。
“这些大型粮仓单仓容量大,但粮层高、粮堆环境复杂、湿热转移严重、害虫易扩散,容易形成局部结露、发热霉变、储粮品质劣变快等问题。”杜政介绍。
上述问题对我国粮食科技创新提出迫切需求,我国粮食科研工作者在积极借鉴国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以标准的风网布置和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将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项技术有机结合的“四合一”储粮新技术,做到了网路共用、数据共享、设备联动、冷量匹配、作用互补,提高了技术和设备的整体效能,解决了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安全储粮的主要难题。
据了解,目前“四合一”已经推广应用到全国所有的中央储备粮库和多数地方储备粮库,使国内储粮损失损耗从以前4%降到1%以内,宜存率从70%提高到99%;全国储粮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80%;彻底消除了中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即重度不宜存粮),每年节约粮食保管费用和减少陈化损失价值40多亿元。
2010年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四合一”技术为标志的储粮新技术集成创新,丰富了“四无粮仓”的科技内涵,全面提升了“四无粮仓”水平,既能保证储粮安全,又能保证粮食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