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Wed Dec 09 09:05:29 CST 2020 浏览次数:506次 发布人:姜利涛 发布来源:中华粮网
12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了11月进口数据,1-11月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2920.2万吨,同比增加2948.4万吨,增幅29.6%;11月粮食进口达1406.1万吨(含大豆)。粮食进口数量增加基本在预料之中,总量在破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据海关数据分析,我国11月大豆进口飙升至959万吨,高于10月份的89万吨,较去年同期跃升161万吨,主要因为第四季度有更多的美国货物运抵。前11个月我国进口大豆9280.3万吨,增加17.5%,进口均价为每吨2722.9元,下跌0.7%。
自6月以来,这已经是我国月度进口大豆数量连续第六个月创下历史同期最高了。
我国粮食缺口有多大?面对如此庞大的进口数量,许多人不禁疑问:我国的粮食缺口究竟有多大?需要如此庞大的进口规模。
由于11月的粮食进口分项数据暂未公布,我们先以前10月的数据为例,在1-10月的11514.1万吨的进口粮食中,大豆进口量8321.7万吨占粮食总数的比重高达71.82%,而782万吨的玉米占总量的6.79%,仅大豆和玉米两项即占全部数量近80%,也就是说我国粮食进口大部分都在饲料用粮方面。
这正如我国今年在进口方面多次解读、澄清、强调的一般,我国三大主粮对外的依赖程度很低,是基本安全的,少量进口主要是为了调剂,为了满足居民对饮食丰富性的需求。但在杂粮、油料、饲料用粮食以及肉类需求度上仍有较大缺口。
我国粮食进口数量为何频频增加?
此前,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曾解释,国粮食进口同比有所增加,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内需求增长较快,二是国内外粮价倒挂。国内需求增长较快是粮食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首先,受去年以来国家大力鼓励生猪生产政策的刺激,全国生猪和能繁母猪生产逐步恢复,由此带动饲用玉米和大豆需求大幅增长。其次,近年来一批玉米深加工项目纷纷上马,导致玉米深加工产能从2017年的7600万吨扩张至2019年的近1.13亿吨。同时,经过2016年以来多年去库存、调结构,我国玉米产需缺口逐年扩大,玉米供求从阶段性过剩转为供给偏紧,只有通过进口平衡供给缺口。国内外粮价倒挂是粮食进口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今年国际粮价有所上涨,但仍低于国内粮价,目前进口玉米到岸完税价每吨比国产玉米低500元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与欧美国家家庭农场几十公顷、几百公顷的规模有较大差距,国内粮食在价格上没有太多竞争优势。中国进口对世界粮价的影响
中国的巨大需求震撼着全球市场。路透社曾报道称:中国饲料生产商、养猪户和贸易商正在重塑全球粮食市场,因为他们在国内短缺的情况下搜寻全球粮食供应,导致当地玉米价格创下历史新高,预计将在2021年推高全球粮食通胀水平。
包括一些市场专业人士表示,中国的采购,以及其它主要生产国出现的问题,推动了全球玉米、小麦和大麦价格上涨。
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认为,把国际粮价上涨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大量进口粮食,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完全有悖于事实。从进口量看,我国粮食进出口量只占全球贸易量十分之一左右,而且进口的大头是大豆,对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有限。今年以来,国际粮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不是世界粮食供不应求,而是疫情导致世界粮食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各国加强对粮食贸易的管控以及部分地区受病虫灾害影响,从而引发粮价恐慌性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