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大豆信息 > 品种信息> 资讯详情

湖北豆质量“添堵” 皖南产区现“新丁”

时间:Thu Sep 12 15:11:57 CST 2019  浏览次数:485次  发布人:姜利涛 发布来源:粮油市场报

湖北豆区中晚熟品种全面入市,价格在预期之中下调,“暗青籽”和“葡萄干籽”较多的跌势明显;安徽安庆地区已有新豆源上市,行情明显高开;东北大豆产区单产降幅和对劣质豆源高估的预期略有改观。

   

上周末,湖北豆区中晚熟品种全面入市,各区域价格在预期之中下调,但优质粮源占比较少,跌势缓慢,“暗青籽”和“葡萄干籽”较多的跌势明显;早熟豆和优质“冀豆12”“翠扇”类品种价格坚挺。本周,各地收获面积集中,随着中秋节临近,许多采购人员返乡过节,产区压力将明显体现,二、三级豆源分流受阻,在优质豆价下行的同时,这类豆源的跌势将明显加剧。

 

鄂豆质量“添堵” 收购压力体现

湖北豆区的中晚熟品种已全面收获,由于今年早、中、晚熟品种收获期交错,早熟豆和“冀豆12”品种高开的行情持续较长,加上高温天气形成逼熟,820日之后收获的豆源质量与之前上市的反差较大,促使早熟豆和“冀豆12”品种跌后再次反弹。中晚熟品种本周上市量集中,但质量差异较大,长江南部的公安、石首、江陵产区总体质量优于汉江平原的天门、沙洋、钟祥、京山和汉川等地,其商品豆价差也明显拉大。

  

 随着中秋节临近,湖北产区活跃的一大批从河南、安徽、山东产区赶来为市场客户发货的 “中间商”,本周中期会有一大部分返乡过节。此时产区收购量会比较集中,产区压力加剧,商品豆流通减缓,价格下调已是大势所趋。

   

由于中晚熟品种优质豆源占比仅在30%左右,这类商品豆跌幅不会太大,应在49005000/吨之间运行;二、三级豆源的跌幅会比较明显,按目前各地45004700/吨的装车价分析,其最大跌幅可能在160200/吨。

 

本周,天门、仙桃、潜江早熟豆经历前期反弹后,目前机收豆装车价在54605500/吨之间保持平稳;手工早熟豆装车价57005800/吨略显“吃力”,部分晚熟豆优质单收“冀豆12”品种受其他品种价格下跌影响,装车价在50005100/吨之间,比上周下调100/吨左右。但毕竟这类豆源量小,过大的降幅难以体现。上周末长江下游中晚熟豆装车价在50005040/吨之间,仅一周时间,跌幅就达100140/吨;至本周末,仍可能有100120/吨的跌幅。

   

湖北产区920日前(除东部黄梅、武穴、黄冈外)将全面结束田间收获,经历本周的压力后,其行情会平稳过渡,优劣豆源需求主体基本确立,四川成都、贵州、山西、陕西等地对二、三级豆源调整后的价格适应程度将增强。某大型酱油酿造企业入市,其采购量扩大,明显支撑产区行情,但当地大豆集中上市和外地产区上市在即,市场可选择范围扩大,现行的高昂价格出现下跌也是正常现象。

   

皖南新豆登场 观望河南略早

上周末,安徽南部产区即长江上游的安庆、宿松、华阳河农场新季大豆已有零星收获。从上市质量观察,与湖北豆区有着类似现象的是“葡萄干籽”难免,但“暗青籽”较少;启动收购的网点开秤价多参照湖北豆上周行情,而忽视了正在下跌的趋势和市场观望情绪的滋生。

 

预计本周上市量将逐渐增加,高企的价格有下调可能。目前,皖南豆区的天气有利于收获和晾晒,总体入市豆源水分接近安全值,收购网点随着收获范围的扩大也在陆续增加。上周末,启动收购的网点毛粮收购价多在46404700/吨之间,筛选后装车报价50805100/吨。

   

因该范围与江西一江之隔,江西九江、景德镇、南昌已有客商入市调购。虽豆源价格比湖北略高,但进入上述市场运距较近,运输费用比湖北产区要节省80100/吨,因此商户依然觉得合适。

   

目前上市的安徽大豆质量总体感观好于湖北豆。后期随着收获面积的扩大,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市场的经营商将陆续涉足产区。受此影响,即使本周可能受到湖北豆区大幅降价波及,下降也不会明显。

   

收获范围扩大,引导市场经营商加重观望待上市区域,已入市的价格比去年同期高出500600/吨,目前的转向无可非议。许多市场近日关注河南豆区上市时间,气象预报显示,河南漯河、许昌大豆产区915日至22日多为阴雨天气,晾晒指数太差。一旦预报成为现实,因正值大豆集中收获期,豆源自身水分将偏大。笔者认为,河南豆即便正常入市,今年的价格也会偏高,毛粮收购价有可能突破4000/吨,加上中后期大豆籽粒形成阶段降雨较少,部分品种有效结荚下降,不完善小籽粒增多,筛选去杂加大,成本的加剧同样会叠加在商品豆价格上,建议各地市场顺其自然,不要过度期待未上市区域的情形。

   

东北预期悲观 利好天气改变

7月中下旬起,东北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多雨寡照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地区降雨量打破1961年以来的纪录,水毁面积在部分地区较重,低洼田受渍现象明显,对大豆生长期的不利不言而喻。前期分析人士均对产量结构过于悲观,预估商品性和产量均会大幅下降,但8月下旬至97日,各地气温正常,光照时数增加,没有受浸的地块和岗坡地豆籽形成较快,其减产幅度会明显低于预期。

   

综合各地调研,单产下降已成定局,百粒重下降,蛋白含量减少也无法改变。但由于面积大幅增加,水毁绝收面积依然低于扩增幅度,总产与去年相比或持平。田间调查显示,部分高密度种植的田块,看似长势较好,由于雨水较多,大豆底部结荚偏少,籽粒难以饱满。部分地区920日就有新豆收获,实质上这类豆源提前上市,多数是因大豆根系提前枯死,是土墒水分过大形成的“根腐”,而出现早衰和“假死”,其质量和产量均会较差。上周末,部分地区遭遇新一轮强降雨,但影响范围较小,近期天气若能恢复正常,对东北部分晚熟品种籽粒形成有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