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机构报告> 资讯详情

2011年11月粮油分析报告

时间:Wed Dec 14 15:25:23 CST 2011  浏览次数:228次  发布人: 系统 发布来源:系统

11月份,秋收结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2011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粮食面积约16.59亿亩,比去年增加1044万亩;平均亩产344.4公斤,比去年提高12.8公斤;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比去年增产约495亿斤。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此外,今年粮食不仅季季增产,三大粮食作物都增产,而且基本实现全国均衡增产,这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11月份,秋粮批量上市,收购主体多较谨慎,收购市场清淡。国际市场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全球经济形势令人担忧,系统风险下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遭受重挫,CBOT小麦见十六个月新低;CBOT豆类商品见十三个月新低,受此影响,国内优质小麦期现货价格受到打压,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见去年10月中旬以来的低点。目前国内粮油市场处于传统的元旦、春节前的需求旺季,而今年旺季不旺,将改变业内思维定式。

 

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5.5%,与9CPI相比继续环比下降,国内通胀得到有效调控。预计未来几个月国内CPI将继续环比下降,有通缩可能,国内货币政策调控将转向。

 

11月,全国粮油批发价格指数中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206.61,比上月下跌0.53%;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本月为150.06,比上月下跌2.27%(数据来源:中华粮网)。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11月份,国内小麦主产区现货行情平稳,部分地区面粉出库价格略有松动,麸皮价格稳中趋弱;小麦的饲料替代受玉米价格低走、饲料需求回落而减少;欧债危机引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CBOT小麦及国内强麦期货也未内能独善其身。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多重因素将制约国内现货小麦行情的上升空间,行情整体以稳为主,个别地区或有涨跌。“供应宽松、需求平稳”是后期小麦市场主要特征。

 

一、小麦供需宽松 市场行情平稳

 

延续10月份稳定的趋势,11月份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依旧平稳前行,个别地区因供需关系而稍有波动。据市场信息,截止月底,河北中部、山东东部北部面粉厂收购价在1.07-1.1/斤,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收购价在1.05-1.07/斤,河南中部、江苏大部、安徽南部收购价在1.03-1.06/斤,其他主产区价格在1.02-1.04/斤。上述地区小麦水分基本在12.5-13.5%之间,容重在760-790/升之间。

 

分析11月份小麦现货行情,首先,自从国家在9月底公布次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之后,市场预期得到印证并逐步减弱,加工企业逐步加大加工自有库存小麦的力度,而仓储企业则开始陆续出库及时套现;其次,华北黄淮新作玉米行情走势并没有出现大幅上涨,东北玉米价格更是持续走弱,小麦玉米比价从9月份的0.86回升至目前的0.95,小麦的饲料替代量逐步回落;第三,行情平稳,面粉贸易商采购积极性较低,导致面粉消费速度平缓,直接抑制了市场对小麦的需求。

 

二、临储交易下降 芽麦库存见底

 

11月份,临储小麦周均投放300万吨,投放量较上月平均量减少0.9万吨;平均成交量为11.1万吨,较上月减少14.6万吨,平均成交率为3.7%,减少4.8个百分点;平均成交价为1914.35/吨,较上月略增8.55/吨。月内5次投放基本在300万吨左右,成交量分别为13.6万吨、16万吨、10.6万吨、7.5万吨和7.8万吨,成交率分别为4.5%5.3%3.5%2.5%2.6%

 

成交量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现货市场供需清淡,行情平稳,个别地区还有小幅回落,同时,加工企业也以加工自有库存为主,市场对临储小麦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新季玉米价格较低,而临储小麦加上出库费用及杂费,在价格上优势减弱,也导致交易低迷。

 

但对于芽麦来说,交易底价偏低,饲料养殖企业依旧对其青睐有加。本月,尽管临储芽麦存量不断减少,但竞价采购热情不减。月均成交量为7.56万吨,仅较上月减少0.82万吨;月均成交金额为1813.37/吨,较上月小幅高出6.9/吨。据不完全统计,国有临储芽麦库存量不足2万吨,预计12月份就能投放完毕。

 

三、欧债影响持续 期货市场低迷

 

11月份,国内强麦期货大幅下跌,郑商所强麦1205合约在经历半个月的弱势震荡后,连续9个交易日下跌,尽管在月末有小幅反弹,但颓势尽显,月末最低跌至2305/吨,为20107月份以来最低,累计跌幅达8.65%。在国内现货基本面正常的情况下,国际小麦行情是影响国内强麦期货走势的主要原因。

 

本月CBOT小麦持续走低,一度跌入6美元/蒲式耳之下,受月末全球六大央行联手救市利好影响,国际小麦行情有所回调。

 

未 来一至两个月影响国际小麦行情的主要因素:首先,欧洲债务危机引发全球关注,截止目前,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的融资大门已经关闭,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借 贷成本频创新高,甚至德国发债都无法吸引到足够的买家,市场对于欧债危机酿成系统性风险的忧虑已经成为主流。而其对于小麦市场的直接影响就是,欧洲小麦主 要的消费国家将明显减少从其他市场进口小麦的数量。其次,各国小麦的增产前景不仅给本国小麦市场价格带来压力,同时,也加剧了出口时的价格竞争。数据显 示,俄罗斯2012年冬小麦预计增幅将达14.5%,而欧盟2012年软小麦产量增幅达5%左右,澳洲小麦产量将接近记录的2620万吨,出口量将创下2040万吨的记录。

 

四、进口价格走低 国内优麦承压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110月份我国小麦进口6万吨,较9月份减少11.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5万吨,主要进口自美国,1-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102.4万吨;本月,我国小麦出口1.844万吨。面粉出口保持基本稳定,为2.335万吨,截止9月份,累计出口面粉23.9万吨,主要出口国家为朝鲜和泰国。

 

由于国际小麦价格持续低迷,且有进一步走弱的趋势,我国进口麦价格对国产优质麦行情形成巨大压力。一方面,近几个月大量进口的美麦和澳麦价格偏低,据港口数据,1130日美软红冬2号到港完税总成本已跌至2339/吨,较去年同期下跌519/吨,而澳洲白麦港口报价仅2300/吨左右。另一方面,近三个月累计进口小麦数量较大,加上今年新麦收购期间企业都加强了对优质麦的收购力度,在现货市场平稳期间,“供给宽松需求平淡”势必压制了优质麦的市场价格。

 

综上所述,稳健的行情让现货市场各方对后期预期下调,仓储贸易企业加大出库量、加工企业也根据面粉走货速度和状态调整采购加工节奏。时近双节,企业备货情况有序进行,市场并未出现需求大幅提升显现,相比往年反倒略显冷清,这样的状况也决定着后期行情的走势。预计12月份,河北、山东面粉厂收购价在1.08-1.11/斤,河南北部、中部、江苏大部、安徽南部收购价在1.04-1.08/斤,其他主产区价格在1.03-1.05/斤;由于农历春节在1月下旬,所以1月上中旬,市场对小麦需求将有所提升,但在供给充裕的背景下,行情将依旧维持平稳;农历十五过后,市场需求将迎来一个小高峰,小麦及面粉出库量将明显提升,行情将有所上扬,但幅度不大。

 

 

11月份,国内玉米市场稳中走弱,新季玉米上市量不断增加,国内玉米现货价格持续走低,上市高峰将至,春节前内玉米价格还有一定的回落空间,长期来看,市场对玉米的刚性需求将支撑起玉米价格。

 

一、物流运输紧张 东北玉米外运受限

 

目前已经进入冬季,煤炭运输占用铁路运力,东北产区铁路运输力量持续紧张,车皮难请且价格昂贵。据了解,加上各种支出,目前通过铁路运输的费用和汽运费用相差无几。目前东北地区新作玉米价格在2000/吨左右,加上运费到华北黄淮地区在2400/吨 左右,和华北黄淮地区当地玉米价格相比已无竞价优势,因此华北黄淮地区除少数地区及对玉米质量要求较高的企业外,多数用粮企业选择华北玉米。此外,玉米上 市量的不断增加,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农户的惜售心理随之不断增强;贸易商则因为运力紧张增加了玉米购销成本,收购谨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东北玉米外 运的积极性。目前,东北地区部分粮源主要被当地或邻近的用粮企业消化。截至11月末,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新玉米出库价格在2040-2060/吨之间,较月初下跌100/吨;吉林长春地区新玉米出库价格在2050-2070/吨之间,较月初下跌120/吨;辽宁沈阳和铁岭地区新玉米出库价格在2140-2160/吨之间,较月初相比下跌30-40/吨;内蒙古通辽地区新玉米出库价格在2120-2140/吨之间,较月初相比下跌180/吨。

 

二、雨雪影响晾晒 华北玉米涨跌互现

 

11月 份华北地区受雨雪影响,不少地区玉米现货价格稳中有升,其中山东、河南地区的价格涨势明显,但玉米上市量的不断增加,对玉米价格上涨的空间起到了一定的牵 制作用。以河南地区为例,往年在玉米上市初期,收购玉米的主体以本地贸易商为主,而今年的收购主体除了本地贸易商以外,还有来自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 地的贸易商,收购主体的增多势必会增加玉米的需求量,进而增加玉米的价格,另外,当地农民因玉米容易出售而降低了晾晒积极性,再加上本月雨雪偏多,导致华 北地区低水分优质玉米上量不多。截至本月末:河南郑州新季玉米收购价格为2180-2220/吨,较月初下跌20/吨,周口和商丘地区新季玉米收购价格为2120-2140/吨,较月初上涨20/吨;山东菏泽新季玉米收购价格为2340-2360/吨,较月初上涨50/吨左右,潍坊地区新季玉米收购价格为2390-2400/吨,较月初上涨40/吨;山西长治临汾等地收购价格为2180-2200/吨,较月初持稳,部分地区小幅上涨,涨幅在20/吨 左右。虽然华北黄淮地区玉米价格跌涨不一,但综合来看,整体呈现稳中趋弱的行情,分析原因,上市量的不断增加是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春节的临近,消费高峰和 传统的售粮高峰将至,饲料业和深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将有所增加,农户也需出售手中部分粮食以保证过节期间手头宽裕,届时,华北黄淮地区或将迎来一个玉米购 销的小高潮,价格也会在目前的价格区间有所波动,但跌涨空间都不会很大。

此外,新玉米批量上市,企业竞买临储玉米的积极大幅下降,11月临储玉米全部流拍。

 

东北临时存储玉米(包括中央储备玉米)

跨省移库临储玉米

投放量

(万吨)

成交量

(万吨)

成交率

%

成交均价

(元/吨)

投放量

(万吨)

成交量

(万吨)

成交率

%

成交均价

(元/吨)

1

0.0078

0

0

-

-

-

-

-

8

0.0078

0

0

-

-

-

-

-

15

0.0078

0

0

-

-

-

-

-

22

0.608

0

0

-

-

-

-

-

 

三、饲料需求放缓 深加工业成交清淡

 

11月, 国内生猪价格持续走弱,加之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下降。在调研中笔者还了解到,目前生猪平均出栏重量创历史新高,主要是因为屠宰企业和需 求方不看好后市,多采取随用随买的策略,减少中间库存,生猪供应量阶段性大于需求量,生猪不能及时出栏,当然,不排除11月猪肉价格跌速过快,部分养殖企业惜售延迟生猪出栏时间这一因素。除非发生大的疫情影响到国内生猪供应,预计未来半年,生猪价格和养殖利润将双双下跌这一趋势不会改变,养殖户的补栏热情将受抑,饲料需求增速放缓。

 

11月, 酒精和淀粉依旧是整体弱势运行,但在生产成本的支撑下,淀粉和酒精的价格并没有明显下跌。由于市场需求疲软和销售不旺,不少深加工企业采取降低成本的策 略,致使玉米收购价格偏弱。虽然年底需求高峰将提振产品价格,但年底前产区也将迎来售粮高峰,收购成本继续走低的可能性很大。

 

四、销区供需不旺 玉米多现跌势

 

11月,南方销区受饲料需求放缓的影响,饲料加工企业对玉米的需求有所减弱,采购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南方港口将有东北玉米陆续到货,贸易商囤货的积极性也有所降低,但因东北目前铁路运力紧张,东北新季玉米的到货量受限,所以南方销区玉米价格在11月跌幅较小。截至11月末,江苏连云港新季玉米到站价格为2360-2380/吨,较月初下跌150/吨;浙江杭州新季玉米到站价格为2400-2430/吨,较月初下跌150/吨;上海新季玉米到站价为2440-2460/吨,较月初下跌110/吨;而四川、湖南、湖北和广西等地新季玉米价格跌幅较小,在20-70/吨之间。预计未来一个月,在产区新粮上市量增加的影响下,南方销区的玉米价格还有一定的回落空间。

 

11月,南北港口玉米价格月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截至月末,北方港口的平舱价格在2200-2220/吨之间,较月初有100/吨的回落;南方港口的平舱价格在2350-2380/吨之间,较月初有100-200/吨的跌幅,价格下跌的主要还是新粮上市量的增加所致。预计随着新粮上市高峰来临,港口到货量还将进一步增加,玉米价格下跌的可能性较大,但受刚性需求支撑,下跌空间有限。

 

五、期货价格下跌 外围市场风险加大

 

11月,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危机迟迟不见好转,金融和商品市场价格受打压而大幅回落,并波及中国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均出现大幅回落,连玉米主力合约1205本月以跌为主,在24日创2161/吨新低。但是在政府的有效调控下,国内通胀压力有所减弱,国内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预示国内货币政策将由偏紧转向适度增加流动性,受此影响,连玉米在24日到达低点之后开始反弹。不过,国内玉米上市高峰即将来临,现货供应充足,现货价格将延续弱势,受其影响,预计后期连玉米期货低位震荡运行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玉米市场的行情与早期预期相符,东北新玉米高开低走。由于今年产量增加且市场价格较为动荡,贸易商采购谨慎,饲料和深加工企业也一直没有大量备库。预计再无重大利好或政策因素的干预下,东北新作玉米的弱势运行将影响国内多数地区玉米价格低位游走。

 

 

11月, 国内稻米现货市场运行平稳,整体价格呈现稳定运行的态势,稻强米弱现象依旧。中晚籼稻收购进度较快,价格始终保持在高位;粳稻市场仍然维持较为低迷的走 势,价格稳中趋弱,到本月末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国际市场,泰国大米出口减少的部分,被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出口所弥补。

 

二、中晚稻高位企稳 普通稻有价无市

 

据国粮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20日,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中晚籼稻1169.8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559.5万吨,占收购总量的48%。目前,中晚籼稻主产区湖北三等普通稻收购价为1.33-1.35/斤,安徽三等普通稻收购价为1.32-1.34/斤,湖南三等普通稻收购价为1.28-1.30/斤,整体价格较上月稳中略有回落。中晚籼稻在经历了10月份较快速的上涨后,本月市场进入相对稳定的运行阶段,收购价格也从前期高点回调,高位震荡。从市场信息显示,普通籼稻的粮源所剩不多,实际上收购市场已进入有价无市的行情。据今年有关调研显示,各中晚稻主产省优质稻播种占比均超过50%,其中安徽省占比约70%,江西省占比约80%,湖北省占比超过80%。自中晚稻收购开始以来,普通稻的收购价一路稳步上涨且幅度超过20%, 预计后期收购市场热点将逐渐转向优质稻的收购活动。主要原因:第一,农户手中的待售普通稻所剩无几,收购呈现了有价无市的局面;第二,今年优质稻产量较 大,粮库启动优质稻储备收购的可能性大;第三,截至目前优质稻价格上涨幅度小于普通稻,价格上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企业在紧盯市场价格运行的同时,需要同时 关注优质稻储备所配套的政策调整,特别是轮换周期和仓储费补贴。

 

三、东北粳稻价格低迷 收购市场略有复苏

 

据国粮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20日, 6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粳稻322.4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16.4万吨,占收购总量的36%,收购进度明显落后于2010年。本月东北粳稻市场整体仍然保持低迷,价格稳中有降。其中圆粒水稻收购价在1.30-1.40/斤,圆粒大米出厂价2.01/斤;长粒水稻收购价在1.45-1.46/斤,长粒大米出厂价为2.35/斤;五常地区稻花香收购价在1.85/斤,稻花香大米出厂价为3.40-3.50/斤。 价格略有下跌的原因,是由于部分企业开始收购出米率较低的水稻。今年相对籼稻市场的火热,粳稻市场显得异常疲软,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企业受去年加价收购 亏损影响,无力大规模入市收购。去年粳稻价格持续走高,企业纷纷加价收购原粮,而这部分价格较高的粮食带给企业的是高企的库存成本及利息。由于大米价格没 有大幅上涨,加之稻谷价格停止上涨,企业亏损严重,纷纷选择谨慎的态度,不再大规模入市;第二,今年粳稻产量大幅提高,增产近500万 吨。特别是东北粳稻的产量提升,为全国粮食总产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此带来了明显的供给压力,收购企业对后市预期悲观;第三,国家运输补贴不再执 行,导致供往销区的路径不畅;第四,价格不及预期,农户惜售心理严重;第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始终没有放松,企业资金压力较大,不敢轻易入市。

 

本 月末东北粳稻市场有复苏的迹象,主要原因:第一,农户有还贷的压力,需要及时变现。在市场行情持续低迷且不看好后市的情况下,农户增加了卖出原粮的力度; 第二,国家补库收购在部分地区启动的消息传出,企业入市积极性有所提高。虽然几百万吨的国企补库数量占总产量比重较低,但是作为一个信号,可以便于我们及 时调整对市场后市的预期。在市场自身力量无法打破僵局的情况下,政策面的引导将对市场产生方向性的影响。由此可以认为,粳稻市场的活跃度将逐步开始提高。 成交量提高的同时,收购价格或将稳中略降,中等普通稻在补库需求的拉动下或有小幅的上涨空间。

 

四、稻强米弱格局依旧 粳籼价差效应渐现

 

国 内大米市场价格一直保持平稳,走货缓慢,稻强米弱格局依旧,大部分加工企业都在盈亏平衡点附近运营。考虑到元旦、春节两个重要节日的到来,消费量有可能出 现大幅增加,加工企业对接下来的市场有较乐观的预期。于此同时,宽松的供应面将对价格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进一步有利的产业政策支 持,大米价格上涨的幅度将十分有限。

 

目 前市场籼强粳弱的格局仍然继续,为后市发展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在参与者心理预期的作用下,市场运行的惯性将给籼稻价格的继续上涨以动力。其次是粳 稻较低的价格将最终限制籼稻价格上涨的空间。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话,在粳籼价差缩小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籼稻价格的上涨,而是粳稻始终维持的低 位运行价格。而作为国内消费者接受度最高的稻谷品种,粳稻价格或将成为限制籼稻价格上涨的重要屏障。

 

五、国际市场泰米短缺 印度出口增速明显

 

9月中旬以来的洪水侵袭了东南亚水稻主产区。截至10月中旬,泰国约100万公顷稻田被毁,约占总面积的10%。泰国政府将本年稻谷产量估计值从2500万吨下调到1900万吨。与此同时,泰国米保护收购进度缓慢,出口速度也有所放缓。泰国政府于107开始高价收购国内稻米。收购时间为20111072012229,预计收购量将达2200-2650万吨,占全年总产量的63-76%。美国农业部10月份供需报告初步预测,2011/12年度泰国大米出口量为800万吨,同比减少250万吨。泰国大米出口减少的部分迅速被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所填补。越南受灾较轻,印度的稻米出口禁令也已取消。目前,印尼和菲律宾都已经同印度签订大额进口合同,价格低廉将是未来印度大米竞争国际市场的主要优势。

 

综上所述,未来一至两个月,中晚籼稻市场高位震荡态势仍将继续,企业收购需要避免追高,农户可以积极卖出手中余粮。预计市场热点将转向优质稻的收购上,企业需要密切关注配套政策措施的调整。粳稻市场在略有复苏的情况下,仍然不可过分乐观。

 

 

11月,在持续恶化的宏观面和利空基本面的冲击下,美豆指数破位下跌,创出近13个月新低。今年中国临储大豆收购政策出台,底价接轨市场价格,支撑连盘大豆期价。与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相比无价格优势,临储大豆拍卖零成交,国产新豆购销清淡。

 

一、宏观面和基本面利空 美豆破位下低

 

本月,宏观面利空不断。首先是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意大利、西班牙国债收益率上涨至历史高位,德国国债拍卖需求意外走软,这些迹象显示欧债危机已经漫延至欧元区核心国家,资金正在进一步逃离欧元区,受此利空打击,欧元大幅下挫,美元指数大幅上扬。其次,全球制造业PMI数据出现分化,中国和欧洲数据黯淡,但美国数据好于预期。本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49.0%,比上月下降1.4个百分点,并低于历史同期均值2.9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自20093月以来首次降至50%以下,反映中国制造业经济景气从扩张转为收缩。本周公布的欧元区11月份PMI47.1,创20097月以来新低,并已是连续3个月位于50分界线以下。美国方面本月公布的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2.7,高于市场预期,显示美国制造业继续处于扩张状态。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欧洲和中国的前进动力已经不足,单单依靠美国的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不佳。利好方面,1130日全球央行合作降低美元互换利率,同一天中国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措施导致全球流动性有所改善,投资者情绪有所稳定,股市和商品纷纷反弹。

 

本月基本面的信息均偏空。首先,USDA11月供需报告利空美豆期价,报告将2011/2012年度美豆单产和产量略微下调,但同时下调出口量预估以反映全球疲软的需求,最终导致美豆期末库存环比上升95.2万吨。全球大豆方面,巴西、巴拉圭和墨西哥大豆产量被上调,导致全球期末库存环比上升54.5万吨,同时全球需求也被下调,导致全球库存消费比环比上升。全球油料方面,由于乌克兰、欧盟27国和阿根廷增产导致全球葵花籽产量上调,加之全球大豆产量环比上调,全球油料产量环比上升130万吨,说明全球油料整体的供需关系趋向宽松。其次,由于中国需求疲软且转向南美,USDA数据显示新年度美豆出口需求持续疲软,从新年度9月开始至1124日,美国大豆出口销量仅为948万吨,同比下降34%,而USDA11月供需报告预计美豆出口同比下降12%,因此后期报告出口数据仍有下调空间。三是11月南美天气情况总体良好,充足的降雨使得南美土壤墒情有利于大豆播种,阿根廷、巴西大豆播种进度和销售进度均快于往年同期水平,说明全球大豆需求继续转向南美。四是由于今年全球棉花价格暴跌,市场预计明年开春美国部分地区的棉花地块将改种大豆。

 

最后,本月资金面也持续偏空,根据CFTC 交易商持仓报告显示截止20111129日一周基金期货持仓数据分析,基金持有的大豆的净多头寸继续减少,豆粕的净空头寸有所减少,而对豆油的净空头寸仍在增加,显示基金依旧对豆类整体持偏空的态度,尤其看空豆油。

 

后 期看来,宏观面的不确定性依旧存在,欧债危机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的可能性不大,后期将继续对市场产生“脉冲式”冲击,全球央行联合行动虽然有助于改善欧元 区流动性,但是解决欧债危机的关键是欧元区政府的合作和努力,而目前欧元区政府之间的分歧将对后期欧债危机的解决造成种种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全球央行联 合行动也说明欧元区的形势更加严峻,后期危机可能迅速恶化并加速欧元的下跌。

 

技术面上,美豆指数在技术面上跌破1200美分/蒲式耳和1150美分/蒲式耳的强支撑位后,在1100美分/蒲式耳一线获得支撑,11月跌幅为6.8%。后期走势仍将取决于宏观面和南美天气。由于目前市场对南美拉尼娜天气的不良影响有所顾忌,因此期价中仍有部分天气升水溢价。基于后期系统性风险仍较大的判断,如果后期南美天气不出现大的问题,美豆期价仍可能继续下跌,预计12月美豆指数的运行区间将介于1000-1200美分/蒲式耳,投资者在操作上仍可以保持逢高沽空思路。

 

二、临储底价公布 连盘表现抗跌

 

11月,连豆期价追随外盘走势下跌,连豆一指数月跌幅3.11%。受临储大豆收购价公布的支撑,连豆期价表现较外盘抗跌。11月中旬临储大豆收购底价公布,国产三级大豆收购价定为4000/吨, 该价格与目前东北市场大豆现货价格基本接轨,处于前期市场传言临储大豆收购底价的预测下沿,对期现货市场价格的拉动效应有限,东北大豆收购市场购销依旧不 旺,预计后期现货价格将围绕临储大豆底价窄幅震荡,大部分国产大豆将流向中储。由于关外油粕价格高于关内,本月关内油粕开始流入关外市场,并对关外豆类价 格产生持续冲击。

 

本月国内宏观面数据偏空,中国11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终值均回落至50以 下,大幅低于市场预期,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后期有经济硬着陆的风险。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短期难以好转,后期中国出口仍会持续回落,而国内房价在调 控下持续回调,都预示中国经济还会进一步放缓,大豆的中国需求也会随之放缓。货币政策方面,单从一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就断言中国国内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为 时尚早,后期中国货币政策仍将“左顾右盼”,年内再度宽松的可能性不大。

 

同时,国内大豆高库存情况导致大豆的去库存化仍将持续。一是由于港口分销需求不旺,11月港口大豆库存量一直维持在600万吨以上的历史高点。二是临储库存里仍有100多万吨2008年临储大豆函待出库,而本月临储大豆拍卖屡次零成交,说明大豆临储已经成为“轮进易、轮出难”的财政负担。三是商务部数据显示,11月预报到港量为563万 吨,环比同比均大幅增加,后期库存压力仍将持续增加。虽然大豆进口量和国内供给量减少导致总供给减少,但由于油厂压榨效益不佳,产业链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中间环节蓄水池和终端需求均大幅减少,导致大豆供给萎缩程度弱于需求萎缩程度,后期大豆库存或出现被动回升。这将导致大豆的去库存化时间延长,并影响后继 整体需求的上升。

 

后市来看,内盘仍将追随外盘走势,但由于临储价格和四季度消费旺季的支撑,涨跌幅度将小于外盘。技术面看,连豆一指数本月收盘价4189/吨,持仓大幅减少,技术图形上形成了一个下降三角形。预计12月连豆仍将继续震荡走低,豆一指数价格运行区间4050-4300/吨。

 

三、猪肉格持续回落 粕价创18个月新低

 

11月,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再次大幅下挫,连豆粕指数月跌幅6.74%,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2820-2900/吨,月环比大幅下跌180-250/吨。本月豆粕价格表现明显弱于大豆和豆油,主要原因是国内猪肉价格持续下跌,饲料养殖需求下降对豆粕价格造成负面影响。

 

本月国内肉猪和猪肉价格双双大幅下跌。根据搜猪网报道,121日全国出栏肉猪均价为16.11/公斤,月环比下跌4.05%,猪肉价格大幅下跌至25.86/公斤,月环比暴跌6.78%,仔猪价格为27.42元公斤,本月继续加速下跌,跌幅达20.36%,同时母猪价格也环比下跌5.64%。本月仔猪和母猪价格大幅补跌,充分说明在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的冲击下,养殖户的补栏需求大幅下滑。补栏需求和猪肉价格的双双下滑仍将对豆粕价格产生负面心理影响。国际方面,本月美盘油强粕弱的格局持续,美豆粕期价本月创出16个月新低,说明全球性的豆粕需求下降已成为市场共识。综合看来,后期豆粕需求的利空因素仍较多,后期价格可能陷入底部震荡的格局。鉴于以上分析,建议饲料养殖企业采取大跌后逢低买入的策略。

 

四、油粕价格下跌 加工效益环比下降

 

11月底,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格3800-3850/吨,环比大幅下跌150-180/吨,到港成本在4260-4300/吨, 环比下降,到港成本和分销价格本月倒挂情况继续,港口分销需求持续不振。由于国内油粕现货价格降幅大于大豆到港成本降幅,综合测算的港口大豆加工收益环比 下降并持续亏损,前期外盘采购后未做内盘油粕套保的油厂将面临巨额浮亏。另外,由于本月国内油粕现货价格跌幅不及美豆跌幅,因此近月船期进口大豆压榨利润 处于正收益状态,导致国内企业连盘油粕套保需求增加。

 

五、10月大豆进口量上升 豆粕出口量继续下降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110月大豆进口量达到381.24万吨,同比上升2.1%,环比下降7.62%20111-10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4151.79万吨,同比减少5.42%10月大豆进口量同比上升,主要是四季度消费旺季前市场的备货需求。

 

10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1.47万吨,环比减少54.71%,同比减少38.19%20111-10月我国累计出口豆粕36.01万吨,同比减少62.13%

 

综 上所述,由于全球宏观面的不确定性,商品市场仍将面临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加之中国大豆去库存化导致的需求下滑,美豆期价仍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后期震荡下 行筑底的可能性较大。建议投资者保持谨慎,密切关注全球宏观面和南美天气,操作上可以高抛低吸,波段操作,前期空单可以在下跌中逐步分批平仓,多单介入仍 需谨慎。

 

 

11月 份,美国农业部发布利空供需报告,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资金避险情绪增强,美元指数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投机基金净多单持有量持续下降,以大豆为首的国际市 场油脂油料价格见十三个月新低,并带动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下跌。与往年双节前需求上升、价格上涨的传统行情相比,今年11月是旺季价跌,前期预订贸易商亏损严重,市场旺季不旺。

 

一、欧债危机继续升级 系统风险挥之不去

 

11月, 欧债危机层出不穷,市场心态极其不稳。一是月初希腊公投事件挫伤市场对欧元区解决欧债危机的信心,令全球市场大幅震荡。二是欧债危机扩散,欧元区多国国债 收益率飙升,意大利、西班牙甚至法国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需要援助的国家,欧元区国家融资成本的上升,令市场流动性急剧下降。三是德国国债拍卖需求意外走 软,说明市场对欧债解决信心严重不足,欧元区债务危机漫延至欧元区核心国家。受此影响,11月欧元下挫,美指上扬,系统风险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遭受重创。

 

未来一至两个月,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仍可能使全球商品价格再次承压。一是因为美国未能按期达成财政赤字削减计划,市场担忧后期美债危机重演。二是美原油期价因为地缘政治等因素再次站到100美元/桶上方,高油价对全球经济未来走势将产生不利影响。三是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跌破了50,令市场担心中国经济后继动力和大宗商品需求。不过为避免经济再次衰退,各国货币政策出现调整,中国、巴西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美联储等六大央行联手救市,这均增强了市场对明年上半年三次宽松政策出台的预期,为中长期大宗商品价格向上提供了想像空间。

 

二、宏观面基本面利空 豆油价见一年新低

 

11月份,国内豆油行情继续震荡下跌,国内除东北地区外,多数地区一级豆油现货价格一度跌破9000/吨关口,一些为迎接传统双节行情而提前订货的贸易商亏损严重,市场情绪悲观,除小包装节日备货需求外,多数企业处观望状态。一是由于欧债危机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带来的系统风险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受重挫,包括豆油在内的国内外植物油市场也未能幸免。二是在11月份供需报告中,美国农业部下调美豆出口量预估,反映美豆出口进度同比放缓这一事实,美豆期末库存环比上升95.2万吨;同时下调全球需求,上调巴西、巴拉圭和墨西哥大豆产量,全球期末库存环比上升54.5万吨,导致全球库存消费比环比上升,全球大豆基本面偏空,市场下调对豆类商品价格运行区间预期。此外,按往年惯例,11月中、下旬国内植物油市场进入一年中的消费旺季,多数时间会迎来一波上涨行情,但今年却呈现旺季价跌、旺季不旺的特点,改变行业传统思维定式。

 

经过持续三个月、累积近20%的下跌,加上节前高峰期的刚性需求,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释放出货币政策向偏松转变的信号后,前期预计的11月下旬开始的行情将延迟到12月出现,不过是100-250/吨 幅度的反弹还是捌点出现的反转,仍需宏观面的指引。一是国际市场大豆价格跌速快于国内豆油、豆粕价格跌速,未来几个月大豆进口成本环比下降,将对国内豆油 和豆粕价格仍构成压制。二是全球大豆库存量上升,南美大豆播种顺利,美豆出口放缓,诸多基本面的利空因素仍需消化。三是基本面偏空,宏观面难以把握,国内 贸易商多谨慎,即使出现反弹追涨情绪也不高。四是全球经济不乐观,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的阴云持续笼罩,带来的系统风险仍将主导全球大宗商品市场。

 

三、受进口油菜籽冲击 国内菜油价格下跌

 

11月份,相对于前两个月较为抗跌的表现,国内菜油现货价格出现明显下跌,实际成交价普遍跌破万元关口,且由于在与豆油、棕榈油的比价关系中处于劣势,国内菜油市场需求清淡、多有价无市。一是在丰厚压榨利润的刺激下,油菜籽进口数量大幅上升,1011月油菜籽进口数量均达20万吨,进口油菜籽压榨的菜油供应市场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由于进口油菜籽到厂成本与国产油菜籽相比存在较大竞价优势,进口油菜籽加工的菜油也存在较大竞价优势,在进口油菜籽的冲击下,国内长期居高不下的菜油价格松动并回落。二是由于910月份国内豆油、棕榈油的下跌速度快于菜油,11月 份国内菜油与豆油、棕榈油之间的价差扩大至两年来的最高水平,菜油在主要植物油品种比价关系中处于劣势,需求受抑。未来一至两个月,以上两个因素将继续发 挥作用,这也将使得国内菜油价格在可能出现的植物油价格反弹中力度将最弱,震幅最小,预计未来一至两个月国内四级菜油实际成交价格将在9500-9900/吨之间震荡。

 

11月 份,国内油菜籽价格以稳为主,个别地区小幅下降,油厂及贸易商收购态度谨慎,冬油菜籽产区油厂的收购重心多转向棉籽市场。一是菜油、菜粕交投低迷且价格不 断下跌,国产菜籽压榨利润处于负值,打压油厂收购信心。二是由于进口油菜籽出油率高于国产菜籽出油率,历来进口油菜籽价格要高于国产油菜籽500-600/吨,而目前进口油菜油到港成本已回落至4700/吨以下,在当前压榨国产菜籽亏损的情况下,压榨进口油菜籽却有340-400/吨 的丰厚利润,企业进口油菜籽积极性大增,进口油菜籽挤占国产菜籽的市场,抑制油菜籽压榨企业对国产菜籽的需求,降低企业对国产菜籽的收购积极性。三是囤货 贸易商和农户惜售的心理,对国产油菜籽收购价形成支撑,但在进口油菜籽的冲击下有所松动。预计以上因素在未来一至两个月继续影响国内油菜籽收购市场,国内 油菜籽收购市场依旧疲弱,将在当前价位继续有价无市。

 

四、主产国进入生产淡季 系统风险棕油难独秀

 

11月,国内棕榈油现货价格先扬后抑、区间震荡,与豆油、菜油价格均较大幅度下跌相比,棕榈油价格走势较为强劲。11月上、中旬,由于棕榈油主产国进入传统的生产淡季,加之国际原油价格走强并再次站上百元关口,马盘棕榈油期价出现大幅反弹,冲破3000令吉/吨关口,站到3200令吉/吨以上,在国际油脂油料市场跌跌不休中一枝独秀,并带动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走势强于豆油和菜油,与二者价差缩小。不过,随着国际市场棕榈油价格上涨,棕榈油和豆油比价优势弱化,加之欧债危机恶化,11月下旬马盘棕榈油独秀难继,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带动国内棕榈油价格再次走弱。

 

未来一至两个月,如不出台明确的货币宽松政策,预计棕榈油国内现货市场仍将继续震荡筑底,即使有反弹,空间也不会很大,仍需控制风险。利多因素:一是国际市场预期未来3个 月,棕榈油产量将进入低产期,加之马来西亚气象局和澳大利亚气象局均发布报告,称拉尼娜现象预计将会加强,马来西亚和印尼降雨增多,有引发洪水可能,进而 影响棕榈油产量,后期市场炒作天气可能性大增,马盘棕榈油很可能再次向上。二是进口棕榈油到港成本与港口棕榈油分销价之间价差继续扩大至900/吨,内外倒挂严重,说明本周国内棕榈油反弹力度小于国际市场,成本将给国内棕榈油价格带来有力支撑。利空因素:一是虽然国内棕榈油港口库存处于去库存状态,但目前港口棕榈油库存量接近去年同期2倍, 国内棕榈油供应充足,同时国内气温进入一年中最低时期,也是棕榈油需求淡季,这将制约贸易商追涨情绪。二是国际市场棕榈油和豆油的比价关系趋于正常,国际 市场棕榈油价格优势下降。三是对国际经济形势担忧引发的系统风险仍在,在以大豆为首的国际油脂油料市场基本面阶段性偏空的背景下,棕榈油虽可能成为亮点, 但也难持续逆市而为。

 

五、成本与分销价倒挂  植物油进口量下降

 

海关公布数据显示,201110月份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为51万吨(不棕榈油硬脂),较去年同期减少2万吨,1-10月为516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5.8%。其中10月豆油进口量为12.46万吨,1-10月为97.6万吨,同比减少8.98%10月进口棕榈油45.8(含硬脂)1-10月为462.4万吨,同比增加2.52%10月进口菜油5.5 万吨,1-10月为41万吨,同比减少46.88%

 

植物油进口数量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仍是进口成本与港口分销价的持续倒挂。10月份到港的豆油平均完税成本9910/吨,对比沿海8800-8900/吨左右的四级豆油价格和8950-9200/吨左右的一级豆油价格,无论是分销还是精炼,均为亏损。10月份到港的24度棕榈油平均完税成本9220/吨,远高于沿海24度棕榈油7600-7700/吨销售价格,进口厂商亏损。10月份到货的菜油平均完税成本10250/吨,而当前国内四级菜油价格为9900/吨左右,进口商亏损。。

 

综 上所述,欧债危机、美债危机以及对国际经济形势担忧等不可控因素引发系统风险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虽然中国、巴西、全球六大央行均释放出货币政策调整信号, 但后续政策的力度及出台时间仍不可准确预期。因此,未来一至两个月,节前需求、对宽松政策的预期会引发一波行情,但是行情的大小、是反弹还是拐点出现更多 取决于宏观面。如无后续政策及时出台,预计国内外植物油行情仍有反复。

 

附件一: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成交价格情况表

201111                        单位:元/

品 种

等 级

11月平均价格

上月平均价格

11月比上月价±%

去年同期价格

11月比去年同期价±%

白小麦

2118.78

2108.89

0.47%

1985.32

6.73%

早籼米

标一

3646.34

3625.88

0.57%

2969.10

22.81%

晚籼米

标一

3350.00

3350.00

3128.06

7.10%

 

标一

3900.00

3900.00

3648.54

6.90%

 

2250.39

2336.94

-3.70%

1891.52

18.98%

 

3990.91

4051.54

-1.49%

3761.12

6.11%

花生仁

9771.43

10894.44

-10.30%

7430.40

31.51%

花生油

一级

20110.67

20969.09

-4.09%

18614.86

8.04%

菜籽油

二级

10271.75

10430.58

-1.52%

8712.02

17.91%

 

一级

9966.96

10085.45

-1.17%

8715.66

14.36%

注:1.本期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 206.61(基期:19946=100) 较上期 -0.53%

2.本期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 150.06(基期:19946=100) 较上期 -2.27%

 

附件二:

201110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进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品种

进口国

10月份进口量

与上年同期比

1-10月进口量

1-10月与上年同期比

小麦

总计

6

380.00%

102.37

-15.19%

加 拿 大

---

 

11.55

-59.27%

   

6

430.97%

36.39

185.23%

澳大利亚

---

-100.00%

54.43

-27.78%

 

---

---

---

---

其他

---

---

---

---

大米

总计

1.64

-29.61%

50.52

112.12%

   

1.07

-53.28%

27.49

52.09%

  

0.55

2650.00%

22.11

322.39%

大豆

总计

381.24

51.33%

4151.79

-5.42%

 

53.89

-32.02%

1628.67

9.14%

  西

199.51

58.85%

1845.25

3.47%

阿根廷

107.29

254.21%

526.28

-46.41%

加拿大

0.07

-41.67%

30.26

534.19%

豆油

总计

12.46

-39.75%

97.57

-8.98%

美国

2.45

1650.00%

21.34

40.85%

巴西

6.14

-85.99%

46.3

-39.38%

阿根廷

3.86

-76.07%

29.85

92.64%

棕榈油

总计

45.79

-7.72%

462.44

2.52%

马来西亚

32.02

0.16%

310.08

6.23%

印尼

13.72

-22.27%

151.16

-4.03%

油菜籽

 

20.61

-5.63%

87.92

-37.36%

加 拿 大

20.61

-5.15%

86.93

-38.04%

澳大利亚

---

---

---

---

  

---

-100.00%

0.99

1664.29%

 

附件三:

201110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出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品种

出口国

10月份出口量

与上年同期比

1-10月出口量

1-10月与上年同期比

小麦

总计

1.84

---

2.8

2395626.50%

菲 律 宾

---

---

---

---

   

---

---

---

---

   

---

---

---

---

  

---

---

---

---

   

---

---

---

---

大米

总计

3.67

-46.73%

34.7

-92.95%

   

1.51

---

16.34

-90.48%

   

0.47

-24.19%

5

-92.08%

   

0.06

-89.83%

1.69

-96.40%

科特迪瓦

---

---

0.5

-98.25%

其它

1.49

-73.81%

10.87

-94.02%

玉米

总计

4.14

1378.57%

13.2

17.64%

韩 国

---

---

0.001

---

马来西亚

---

---

---

---

  

---

---

0.003

-99.89%

  

4.14

1378.57%

13.19

81.74%

  

---

---

---

---

其它

0.004

---

0.013

-88.07%

豆粕

 

1.47

-82.48%

36.01

-62.13%

 

0.14

-97.99%

22.48

-70.37%

 

0.22

-72.84%

1.22

-81.27%

 

0.24

---

1.75

170.12%

菲律宾

---

---

0.001

-66.67%

越南

 

 

2.62

-40.70%

马来西亚

0.02

-60.00%

0.68

-53.03%

 

0.84

50.00%

7.25

18.3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