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机构报告> 资讯详情

宏观因素主导 玉米上涨节奏面临调整

时间:Wed May 25 15:07:59 CST 2011  浏览次数:305次  发布人: 系统 发布来源:系统

日前,市场消息称519日由美国路易斯安那湾检验装船发往中国的玉米总计11.5万吨,6月份到港(预计停靠浙江舟山),到港完税价格2500-2600/吨之间(国家或有退税)。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年度进口玉米的数量将会达到700万吨,进口将会成为一种常态,今年国家有望进口100-120吨玉米补充中央储备库存。

据统计,国内饲料玉米月度消费量在1000万吨左右,通过中央储备粮轮换补库、贸易粮转划储备等形式,国家实际掌控的粮源在1400-1500万吨左右,进口玉米额度有限(全年按照300万吨计算),预计后期提前抛储、增加饲料麦投放力度、加速中间环节粮源流通等,采取“组合拳”调控市场可能性较大。国内玉米价格拐点,市场普遍认同在二季度末(6月底),虽然目前还有一定上升空间,但政策风险显而易见。

从现货市场来看,“五一”过后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据中华粮网监测:吉林产区腹地,国标二等净粮,出库价格2140-2160/吨之间,环比上月上涨20-40/吨(下同);山东深加工企业挂牌收购2300-2400/吨之间,上涨60-80/吨;锦州港口收购2230-2250/吨,平仓2240-2270/吨,上涨40-60/吨;深圳港口主流售价2335-2355/吨,上涨35-50/吨。

目前,规模以上饲料加工企业,玉米等大宗饲料原料库存普遍45-60天之间,加上利用期货套保等金融市场避险工具,库存压力相对较小,承受价格上涨压力较强。湖南湖北江西等南方省份集团饲料加工企业,可采取产区直发车皮,或者从北方港口平仓以后通过江苏南通港口分流过驳,运输渠道灵活,能有效降低成本;如湖南长沙饲料加工企业,中等质量东北玉米入厂成本2400/吨,低于当地市场售价70-90/吨不等。

随着高温、高湿的夏季来临,华北、黄淮等产区过风、过筛净粮存储保管难度增加,加之6月底小麦即将开镰收割,农户需要腾空仓容准备麦收,预计华北、黄淮粮源将会集中放量,配合目前国家投放市场的饲料麦(不完善粒10-20%),禽料、水产料等植物类能量原料(玉米、小麦)供应整体有保障。

自上周五希腊被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降低信用评级以后,本周一比利时成为年内第二个被降低信用评级的欧洲国家,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国财务危机引发的欧洲 债务危机已趋恶化,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纳斯达克指数等外盘承压大幅下挫。国内市场方面,由于资金面紧张,本周央行暂停发放三年期中央票据;在本月12日央行宣布重启三年期央票的当晚,同时意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票停发之后,市场对加息担忧急剧上升。加工企业等,出于资金回笼,以及短期拆借利率压力等,产能扩张步伐或将放缓,饲料原料消耗出现意外增幅可能性不大。

据中央媒体报道,入春以来,长江中下游流域降雨普遍较往年减少四到六成,国家防总公布国内受旱面积超过4300万亩,湖南、江西、湖北等早籼稻主产省份,局部地区出现农田无法泡田、翻耕的现象,旱情这一旧题材新炒作在期货市场屡试不爽,周一国内早籼稻领涨国内农产品期货板块,籼稻主力合约1109开盘2500/吨,收盘2556/吨,涨幅2.56%,创下年内单日最高涨幅纪录;但连玉米1109一直维持2330-2400/吨区间窄幅震荡,横板市场态势明显。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市场趋势无常态,虽然有需求向好、余粮见底等利好支撑,但国内连续两月CPI涨幅居高难下,通胀形势依然严峻,粮价是百价之基,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必定是重点盯防对象,控制上涨节奏,整体保持温和向上是大势所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