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Wed Sep 14 15:17:02 CST 2011 浏览次数:175次 发布人: 系统 发布来源:系统
8月份,国内市场,夏收进入尾声,小麦最低收购政策仍未启动,但小麦市场总收购量接近去年同期水平;早籼稻丰收上市,总产量达3276万吨,同比增长4.5%,收购价也稳中看涨;玉米粮源枯竭,支撑玉米价格高位不落。国际市场,美国上调债务上限,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和美债信用评级,欧债危机升温,原油价格和股市纷纷大跌,系统风险导致国际市场农产品期价恐慌性下跌,为刺激经济,美联储宣布将维持低利率至2013年,并将在近期出台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受此利好,国际农产品期价又快速回升。受外盘影响,8月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剧烈震荡,价格重心上移。8月下旬,中秋前市场备货高峰期基本结束,油厂纷纷在中秋前提高小包装食用油价格,涨幅达5-10%。目前来看,中、晚籼稻生长良好;玉米长势也好于历年同期水平,秋粮丰收在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创37个月新高,达6.5%,市场预期8月份以后CPI将环比下降。不过,预期未来几个月CPI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去年7月份以后国内物价、尤其国内粮油价格持续环比上涨导致基数提高,而不是因为今年未来几个月国内物价将会回落所致,所以未来几个月国内CPI虽然环比下降,但农产品价格仍将居高不下、甚至可能上涨。7月,全国粮油批发价格指数中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203.64,比上月上涨1.04%;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本月为151.32,比上月上涨3.58%。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 麦
8月份,国内小麦主产区收购进度保持平稳态势,收购总量较去年同期差距缩小,收购价格基本保持不变,收售双方心态较上月有所改观;面粉出库量整体保持稳定,8月下旬略有提升,产区面粉销售价格维持不变;麸皮行情随面粉加工量扩大而有所下滑,但依旧居于高位;国际小麦行情回升,进口量环比减少。预计后期小麦市场行情将逐步看好,但大幅突破性上涨可能性依旧不大。
一、全国夏收小麦平均质量较好
国家粮食局于本月中旬发布《2011年全国夏收小麦收获质量调查报告》。针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四川、陕西9省小麦进行质量调查会检,检测结果简报如下:平均容重780克/升,中等(三等)以上占比93%;千粒重平均值为42.2克,较上年下降0.7克;硬度指数平均值为63,其中,白软麦比例为3%,白硬麦比例为77%;不完善粒平均值为3.1%。由于受干旱气候影响,9省小麦不完善粒较少,硬度有所增加,但千粒重略有下降,等级比例基本正常。陕西、山西小麦整体质量较好;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属于正常年景;安徽、湖北、四川小麦质量较常年有不同程度降低。
二、行情持续稳定收售心态平稳
8月份冬麦主产区行情基本以稳定为主,据市场信息,河北中部、山东中部及东北部粮库收购价格每斤在1.04-1.06元,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在1.01-1.04元,江苏中部、河南中部0.98-1.02元,其他地区主要集中在0.95-0.99元。8月份陈麦价格相比新麦要高出0.01-0.03元/斤。
整体来看,8月份市场行情与上月相比变化不大。市场收购主要是中储收购的轮换粮、产销衔接用粮、大型面粉企业的加工储备、仓储企业与贸易加工企业合作的代收代储粮。农民售粮心态有明显企稳迹象,部分地区由于前期阴雨天气导致小麦水分提升、质量偏差而增加了市场供应量。8月份关于启动托市收购或是临储收购的传言也此起彼伏,但对于市场行情来说基本没有影响,收售双方心态平稳。
三、整体收购数量保持平稳增长
据统计,截至8月20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新疆11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小麦4505.6万吨,较上年同期少181.7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967.4万吨,同比少738.7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6%;民营粮食企业收购1538.2万吨,同比增加557万吨。
从 目前的收购进度来看,尽管托市政策迟迟未能启动,但整体收购数量相比去年并未出现大幅衰减。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国企收购依旧是主要力量。从市场调查发 现,今年传统国有粮管所受到资金限制收购量同比明显减少,但承担储备轮换任务的中储粮直属粮库收购正常开展,同时,中储系统内部的产销衔接收购以及其他业 务收购也对整体收购量起到了推进作用。二是民营企业收购量同比大幅增加。由于2011年 新麦质量相比上年较好,贸易加工企业加大了对新小麦的收购数量,同时,在缺乏国家规模收购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在收购时也相对从容。尽管对质量把控较严格, 但依旧有一个较为充足的收购量。三是农民售粮心理逐渐放宽,“捂粮惜售”影响减少。尽管前期农民普遍还有“等政策、赌后市”的心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 区行情始终保持平稳,部分农民及农村经纪人开始选择出售手中存粮。仓储设施不完善导致粮食开始出现损耗也是农民销售心理松动的一个原因。
四、临储交易低迷符合市场现状
8月份,临储小麦周均投放450.9万吨,投放量保持稳定;平均成交量仅3.7万吨,较上月略减0.2万吨,平均成交率为0.8,减少0.1个百分点;平均成交价为1893.91元/吨,较上月减少13.1元/吨。月内5次投放基本在450万吨左右,成交量均低于5万吨,分别为2.9万吨、4.3万吨、3万吨、4.5万吨和3.8万吨,成交率分别为0.6%、1%、0.7%、1%和0.8%。
成交量如此之低,成交均价明显下滑,说明目前加工企业对临储投放热情不大,这也符合当前市场现状。一方面临储小麦主要投放的是2010年小麦,普遍质量等级难以符合加工企业要求;另一方面,目前新麦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加工需求,且质量较好。在面粉需求尚未出现大幅提振的情况下,从市场中直接收购成为加工企业的主要选择。
本月芽麦交易状况稍有改善,平均成交量为0.72万吨,成交均价为1803元/吨,较上月均略有提升。受市场需求放大影响,预计9月份芽麦交易状况将继续向好。
五、多种因素推动后期麦价走高
目前,业界普遍关注的是小麦行情是否会在9月份出现大幅变动。分析认为,各地区行情将有不同程度提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应对新小麦整体收购量的变化加以关注,目前的整体收购数量仅较上年同期相差182万吨,而国有企业占66%,一方面说明国家依旧具备调控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说明后期市场上粮源有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其次,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将影响到国家对粮食的调控策略。7月份CPI同比涨幅为6.5%,而食品类价格上涨14.8%,8月份是否有所回落还是继续走高将成为政府调控的主要依据。第三,从目前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走势来看,小麦价格从3月份开始就一直处于平稳状态,部分地区行情在今年6、7月份还出现小幅的松动迹象,但是其他品种如玉米和籼稻持续走高、粳稻和大豆高位坚挺,小麦行情被动上扬的可能性很大。第四, 9月 份收购进入尾声,在托市收购执行期内启动政策性收购的可能性较小,尽管有地区有启动需求,但从现状来看,就算是启动托市或是临储,对行情的影响也极为有 限。最后,中秋国庆临近,气温也逐渐降低,传统的面粉消费旺季即将到来,国内各主要的产区和销区的加工、饲料企业也陆续提高开工率,小麦的消费量将有明显 提升。从市场了解,目前往南方沿海地区的小麦发运量明显提升,而西北部分地区的储备采购价格也明显上涨。
六、国际小麦上扬国内进口减少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年7月份我国小麦进口10.783万吨,较6月份减少17.193吨,较去年同期减少2.432万吨,主要进口自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1-7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65.862万吨。我国小麦出口量为零。面粉出口1.781万吨,1-7月份累计出口面粉15.503万吨,主要出口国家为朝鲜和泰国。
国际上,CBOT小麦走势在8月上旬连续下探,最低跌至6.82美元/蒲式耳。受美农业部8月份供需报告影响,美麦12合约逐步走高。报告中,尽管2011/12年度小麦年末库存维持8.61亿蒲式耳不变,但产量调减为20.77亿蒲式耳,种植面积调减为5520万英亩,收割面积也降至4590万英亩。同时,出口需求上升、美元持续弱势震荡、临池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大幅上扬也推动CBOT小麦连续上升,至月末突破8美元/蒲式耳,但由于黑海地区小麦出口强劲,国际市场出口竞争激烈,制约了国际小麦上涨的空间和速度,预计9月份CBOT小麦将在7.5-8美元/蒲式耳的价格区间呈震荡整理局面。
综上所述,购销环境逐步宽松,收购进入尾声,市场关注重点将转向国家即将公布的201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不排除9月份在部分省市的个别地区启动临时收储的可能,但预计对市场行情影响不大。9月份将是一个关键的月份,需求提升将影响到市场对后期的价格预期,政府需要做好价格趋势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打压。允许小麦价格在有限幅度内上涨或许在第四季度得到明确体现。预计9月份,产区小麦出库价将上调0.01-0.02元/斤,而销区采购价格将提升0.02-0.03元/斤;10月份,市场行情将在9月份基础上再有0.02元/斤的提价幅度;进入11月份,随着资金利息、仓储费用不断提高,小麦出库价格将继续稳中有升。
玉 米
8月 份国内玉米价格延续上月态势依旧稳中有涨,上旬和中旬涨势较为强劲,以山东为代表的华北黄淮地区领涨全国;到了下旬,玉米价格虽涨势放缓,但整体行情依然 表现强势。生猪存栏量环比上升,饲用玉米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届时将成为国内玉米价格的强力支撑。在需求强盛和供应偏紧的情况下,预计在新季玉米上市前玉 米价格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一、玉米库存基本见底玉米现货价格稳中有涨
8月份,国内市场玉米供应依然紧张,华北山东表现相对明显,当地部分深加工企业及饲料加工企业采购积极性持续高涨,截至月底,山东范围内各个地区的玉米收购价均达到或接近2500元/吨。 东北地区农户手中玉米存货基本见底,收购较为困难,贸易商及加工企业从月初就开始抬高价格吸引货源,但收购情况并不理想。南北港口月中受强台风“梅花”影 响,导致港口粮船有所延期,南方港口贸易商看涨心理较强,南方港口价格也有所上升,东北地区玉米库存进一步减少,北方港口的玉米价格也因此而上涨,截至月 底,北方港口主流平舱价为2390-2410元/吨,南方港口主流成交价为2490-2510元/吨,相比月初上涨了80元/吨左右。南方销区本月也有40-60元/吨的上涨,主要原因也是偏紧的供需关系和不断增加的生产成本。
二、国储拍卖尚无定论粮源稀少支撑玉米价格
8月份,临储玉米投放量较少,再加上相关费用开支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较低的成交量也在预料之中。由于市场中观望态度较浓和后两次拍卖的投放量较小(仅68吨),8月有两次交易全部流拍。移库玉米和临储玉米相比稍为乐观,8月前三次拍卖成交量都较高,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拍卖成交率均为100%。而月末连续两次没有举行移库玉米销售则反映出眼下玉米存货量不足的情况。随着国储及临储玉米消耗殆尽,前期购买的进口玉米将转为储备玉米,或将成为后市国家调控的砝码。但进口玉米数量相对有限,市场传闻是400万吨,相比起国内需求量,仍是杯水车薪,短期内的进口玉米难改国内玉米偏紧的供需关系。
|
东北临时存储玉米(包括中央储备玉米) |
跨省移库临储玉米 |
||||||
投放量 (万吨) |
成交量 (万吨) |
成交率 (%) |
成交均价 (元/吨) |
投放量 (万吨) |
成交量 (万吨) |
成交率 (%) |
成交均价 (元/吨) |
|
2日 |
0.0071 |
0.0004 |
5.63 |
1560 |
3.46 |
1.81 |
52.30 |
1912 |
9日 |
0.0875 |
0.0267 |
30.51 |
1606 |
1.65 |
1.65 |
100.00 |
2028 |
16日 |
0.0609 |
0.0541 |
88.83 |
1782 |
1.56 |
1.56 |
100.00 |
2142 |
23日 |
0.0068 |
0 |
0 |
- |
- |
- |
- |
- |
30日 |
0.0068 |
0 |
0 |
- |
- |
- |
- |
- |
三、玉米价格现处高位新季玉米抑制后期涨势
目 前,国内玉米价格处于高位,继续上涨存有一定风险,但受限于粮源紧俏和需求旺盛,玉米价格回落的幅度也不会太大。支撑价格上涨的因素有二:一是生猪价格居 高不下,养殖业利润丰厚,使饲料消费持续增加;二是玉米深加工消费虽受调控压力,但糖价高位运行给玉米淀粉需求提供可靠保障。同时,抑制价格上涨的因素也 有两点:一是新季玉米丰收。据了解,本年度国内玉米播种面积明显增加,生长期天气因素良好,玉米单产水平也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后期如无大的气候灾害影响, 秋粮玉米增产丰收基本已定,一旦新季玉米上市,价格回调在所难免;二是进口压力。由于今年中储粮适当时机进口了部分玉米转为国家储备,所以后期市场或将随 时面临国储玉米抛售的打压,市场看涨预期或将趋于缓和。
四、金融恐慌笼罩期市美宽松货币政策寻突破
在美债、欧债危机的状况下,国内也持续面临着通胀加息的压力,宏观环境不稳定使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行乏力。8月份,国内玉米现货价格持续上涨,而期货价格却在下半月持续走低,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普遍对新季玉米丰收信心看好,另一方面显示出市场对宏观经济层面的担忧。国内玉米现货价格持续坚挺对玉米期价起到了支撑效用,预计后期玉米期价走势或将仍以震荡整理为主,主力合约1205或在2350元/吨左右寻求支撑。
综上所述,9月份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动力不足,下跌亦受支撑,权衡上涨和下跌因素,预计国内市场玉米价格仍以稳中有涨为主。华北黄淮玉米需求旺盛,价格仍会坚挺;东北市场受华北黄淮地区带动,后期玉米价格易涨难跌。新季玉米长势良好,在9月底产量明朗之时,玉米价格会有一定的回调。
稻 米
8月 份,国内稻米市场表现稳中趋升,国际市场表现强势。国内主要影响因素有早籼稻上市收购主体增多,补库需求大;中晚稻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企业库存无法有效 供给销区。生产方面,南方中晚籼稻产区受持续高温影响,部分地区土壤受旱,但整体生长良好;粳稻产区普遍天气良好,丰产预期强烈。国际市场稻米价格持续上 涨,泰国新政府收购大米政策和天气炒作是主要的推动因素。
一、早稻喜获丰产 价格稳步上涨
8月30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今年早稻喜获丰产,总产量为3276万吨,比上年增产143万吨,增长4.5%。今年早稻播种面积575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5千公顷,单产为每公顷5697公斤,比上年增加290公斤/公顷,提高5.4%,单产的大幅提高是丰产的主要原因。
8月 份,南方早籼稻主产区进入收购高峰期,收购进度明显加快。早稻收购活跃的主要原因在于各需求方的补库力度较大。一方面是早籼稻工业用需求不减,企业积极入 市收购今年品质较好的早稻;另一方面前期早籼稻国家储备投放量较大,库存逐渐见底,销区补库需求较强。在国家托市收购没有启动的情况下,各收购主体采取了 更加积极的态度,合理安排收购进度,避免了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今年早稻开秤价远超国家最低收购价,并且从1.06元/斤左右的水平稳步上涨到目前的1.17元/斤 附近的水平。由于生产成本上涨,期初农户惜售心理较强,随着收购价格的逐渐提高,农户卖粮积极性也随之提高。笔者认为,后市早稻价格在目前的价位水平之上 运行,但是涨幅将不会太大,主要的支撑因素有:一是国家对粮食安全体系建设支持力度不减,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明显;二是销区补库需求依然存在;三是泰国新 政府制定的国内稻米收购新政策,有可能推高全球稻米贸易价格;四是国际投机资金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农产品市场。
同时抑制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有:一是国家对于控制国内通货膨胀的决心十分坚定,抑制粮价大幅上涨将会有效控制CPI的涨幅;二是由于前中期收购进度较快,后期补库需求量有限;三是库存轮出将会有效增加市场供给;四是中晚稻丰产预期强烈,品种间的价差将会起作用。
早籼稻1201合约本月稳步走高,与现货市场保持一致。由于2625/吨附近压力较强,在基本面没有明显利多的情况下,短期价格或回调至2580/吨附近寻求支撑。在农产品整体趋强的大背景下,早稻合约中长期持续看好。
二、粳稻丰产有望 市场行情稳定
目前,东北水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根据当地农情报告,今年东北产区降水量接近正常年份,气温略高1.6摄氏度,大部分水稻进入乳熟期-蜡熟期,总体生长情况良好,局部出现稻瘟病,产量预估将会较去年有所增加。苏皖粳稻产区气象条件良好,今年同样有望增产。
8月份,粳稻米整体表现比较平稳。东北粳稻米市场表现疲软,受企业库存和铁路运力问题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价格略有下降。黑龙江粳稻收购价格普遍在1.40-1.44元/斤,大米出厂价在2.02-2.06元/斤, 与上月相比基本持平。导致东北地区稻米行情低迷的主要原因,一是时值大米需求淡季,大量采购较少;二是运输补贴取消后,铁路运输无法及时安排东北米运往销 区;三是企业库存成本较高,且出现霉变现象,降库存压力较大。预计后期随着学校开学和双节的到来,大米需求会逐渐增加,加上库存状况改善,对价格都会有一 定提振作用。
苏皖粳稻8月行情稳中趋强。由于东北大米运往销区方面存在问题,而苏皖两省库存前期投放市场较快,导致目前库存见底,供给偏紧直接导致了苏皖粳稻的价格坚挺。
笔 者认为,新作粳稻收购价高开无悬念,关键在预期后价格能否持续走高。笔者认为,在国家宏观调控背景下,粳稻价格要想大幅走高难度较大。特别是东北地区粳稻 库存相对较多,加上外运问题,价格高开后稳走可能性较高;而苏皖粳稻由于补库需求有可能出现高开高走的情况,但上涨幅度也将有限。
三、中晚籼稻预增 临储投放趋降
据 农业部门调研,今年中晚籼稻种植面积同比去年变化不大,单产略有增加,总产量也略有增长。今年中晚籼稻生长过程遭遇连续高温天气影响,特别是湖南、贵州部 分地区出现干旱,但是总体上主产区土壤墒情较好。由于上半年早稻生长过程中出现干旱,使得各方面对中晚稻格外关注,配套措施到位,良种、良法、技术改良和 水利设施建设为中晚稻的增产起到了作用。
8月 中晚籼稻行情稳中趋强,时值青黄不接,且国家临储籼稻库存已经见底是主要原因。今年入夏以来,临储籼稻投放量及成交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期间为了稳定价格, 国家还启动了籼稻定向销售,用来弥补临储投放量的不足。根据国家粮油交易中心数据显示,国家临时存储稻谷竞价销售交易会计划销售稻谷从本月初的65.14万吨,直到月底的44.45万吨,数量不断减少。其中中晚籼稻计划销售从59.4万吨降至44.4万吨,而成交均价从1948元/吨上涨至2035元/吨。新季早籼稻丰产上市,但是中晚稻距上市尚需时日,且需求不减,预计价格仍有上涨可能。
四、泰国大米新政 助涨国际米价
近期市场持续关注泰国新政府有关大米新政的新闻。根据之前报道,在泰国7月份举行的大选,主张直接向农民买米的为泰党顺利胜出,为争取农民选票,承诺当选后以每吨1.5万泰铢(合人民币3175元/吨)向农民购入未碾磨大米;及以每吨2万泰铢(合人民币4234元/吨)购入泰国香米,比当时市价分别高约70%和46%。由于泰国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出口占国际大米市场供应量的 30%左右。据预测,如果采取高价收购措施, 泰国2012年大米出口将减少20%,国际市场供应量将减少6%,加上国际其他水稻产区由于天气原因造成大米减产,届时国际米价将有可能再次创出新高。
综上所述,8月份早稻生产喜获丰收,收购价高开高走;东北粳稻行情依旧稳定,苏皖行情相对坚挺;中晚籼稻仍有上涨可能。预计今年中晚稻出现增产,相关政策出台在即,需密切关注。国际大米市场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将可能出现趋势性上涨行情。
大 豆
8月,在月初系统性风险冲击下,美豆期价大幅下跌, USDA8月供需报告意外利好,市场担忧美豆单产进一步下滑,基金大幅增仓多头仓位,美豆指数V型反转并连续突破1400美分/蒲式耳和1450美分/蒲式耳的强阻力位。国内豆价跟随外盘上涨,受到国内宏微观调控的影响,走势偏弱。
一、基本面向好 美豆触底反弹
8月初,在美债、欧债危机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冲击下,美豆指数大幅下跌,但在宏观面企稳后,市场开始重新聚焦基本面。本月中下旬,在诸多基本面利好的刺激下,美豆期价触底反弹并一举突破前期高点,美豆指数月涨幅达6.94%。利好一,美国农业部8月供需报告再次强化2011/2012年度全球大豆供给趋紧的基本面,美豆供给型牛市基本确立。USDA8月供需报告具有明显的“爱国倾向”,报告下调了2011/2012年度美豆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其中报告颇有“前瞻性”的将美豆单产从43.4蒲式耳/英亩大幅下调至41.4蒲式耳/英亩,下调的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在面积同比减少的背景下,此举令市场对2011/2012年度全球大豆新增供给产生深度忧虑。利好二,本月美国中西部地区虽然出现了大面积降雨,但降雨不均导致部分地区仍然干旱,造成USDA公布的周度美豆整体生长优良率环比持续下滑,而8月美豆正处于关键的结荚期,市场担心这将导致美豆后期单产被进一步调低。完美的利多基本面令市场憧憬类似2007年的一轮大牛市。
资金面上,8月中下旬投机资金做多情绪明显好转,CFTC持仓变化显示,截至8月29日,管理基金已连续两周大幅增持豆类多头仓位,且净多仓位达到2个月新高,显示资金对豆类后期行情的看好。
宏观面上,本月各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势头明显,欧美经济体失业率和政府财政赤字双高拖累大宗商品深幅回调。但是在FED主席贝南克连续出来喊话后,市场悲观情绪有所减弱,贝南克虽对QE3(第三轮量化宽松)含糊其辞,但也承诺如果美国经济再度恶化,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刺激经济,受此影响,CRB指数在大跌后出现了连续的反弹。
后市看来,基本面利多已经非常明显,但后期仍需关注基本面、宏观面和资金面可能出现的变化。一是本月中下旬Pro-Farmer作物考察团将2011年美国大豆产量和单产分别定在30.83亿蒲式耳和41.8蒲/英亩,高于美农业部8 月报告的30.56 亿蒲式耳和41.4 蒲/英亩。其他机构的单产分歧也较大,后期USDA报告对单产作出的相应调整将主导行情走势。二是市场普遍预期QE3或者类似QE3的货币宽松政策将再次出台,如果预期落空,可能会导致大宗商品期价深幅回调。三是基金多头持仓处于2个月以来的高位,后期可能出现基金减仓导致的回调。
技术面上,美豆指数在本月底有效突破1400美分/蒲式耳和1440美分/蒲式耳的强阻力位后,后继上涨的想象空间被打开,后期来看,美豆在10月正式上市前或许还有上涨空间,但是受到宏观面不确定性的干扰,以及新豆即将上市的现货压力,涨幅或将受限。短期在连续上涨后技术面严重超买,期价回调压力加大。预计9-10月美豆指数的运行区间将介于1400-1500美分/蒲式耳,建议投资者逢低吸纳,并注意宏观面的风险,防范可能的大幅回调。
二、连豆跟盘上涨 外强内弱依旧
8月,连豆期价仍然追随外盘走势,但是受到国内宏微观调控政策的抑制,走势弱于外盘,连豆一指数月涨幅3.84%。月底在美豆期价有效突破1400美分/蒲式耳的强阻力位后,国内资金做多情绪高涨,连豆期价出现了久违的补涨行情。首先国内宏观方面,中国央行本月27日下文要求银行将包括信用证在内的部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此举将导致部门融资性需求较强的大豆进口商资金获取的难度加大,资金成本上升,并抑制中小压榨企业的需求。第二行业政策方面,400万 吨临储大豆定向销售经媒体落实即将实施,定向销售将有效增加市场供应,降低受益企业的生产成本,抑制企业进口大豆需求。第三,本月人民币连续升值也导致企 业进口大豆汇兑成本呈下降趋势,后期持续升值的预期也将使得企业进口需求呈现平稳态势。国产大豆生长正常,虽然国内大豆主产区中有局部地区出现旱情,但大 豆整体生长态势良好,今年丰产的可能性较大。受到油粕价格上涨的刺激,主产区油厂开工率上升。
后市来看,维持内盘追随外盘走势,但涨跌幅度小于外盘的整体判断。一是国内宏微观调控措施仍将抑制企业的大豆压榨需求。二是国内市场秋粮即将丰产上市,新豆供给充足的预期将抑制大豆期价的涨幅。技术面看,连豆一指数本月收盘价4722元/吨,持仓大幅增加,预计8月连豆仍将维持震荡上行走势,豆一指数价格运行区间4500-4820元/吨,短线涨幅过大或将回调,建议投资者短线观望,中长线逢低吸纳。
三、粕价继续走高 后市高位震荡
8月,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大幅上涨,连豆粕指数月涨幅1.30%,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3250-3300元/吨,月环比上涨50-70元/吨。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8月猪肉高位震荡,小幅回落后反弹。本月粕强油弱的格局持续,油粕比持续下降,月底食用油终端价格小幅提升使得食用油价格上涨预期强化,油粕比数值有所上升。
短期看,油粕比数值可能继续上升,由于从仔猪到出栏的猪周期为4个月,6月补栏的仔猪到10月前后可供出栏,而中秋、国情等节日需求将会导致猪肉出栏量增加,短期看生猪养殖的豆粕需求可能环比减少,而中秋、国庆等节日旺季的到来利好食用油需求。但中长期看,油粕比数值仍将下降。一是10月之后的补栏增加将使得饲料养殖需求继续回暖,豆粕价格受到需求恢复的有力支撑,后期价格上涨空间更大。二是由于豆油价格受到棕油丰产低价的牵制,加之全球经济复苏疲软使得原油价格上涨乏力,后期豆油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四、油粕价格上涨 加工效益环比上升
8月底,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格4200-4300元/吨,环比大幅上涨150-180元/吨,到港成本在4350-4400元/吨,环比小幅下降,到港成本和分销价格本月倒挂情况继续好转,说明分销需求环比增加,港口库存量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年内高位。由于国内油粕现货价格上涨,而大豆到港成本持平,综合测算的港口大豆加工收益环比上升,进口大豆压榨效益已处于盈利状态。
五、7月大豆进口同比上升 豆粕出口同比下降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7月大豆进口量达到535.45万吨,同比增加8.08%,环比增加24.47%。2011年1-7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2906.39万吨,同比减少5.51%。1-7月大豆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上半年临储大豆大量轮出和食用油限价抑制进口需求,二是同期豆油进口同比大幅增加278.89%。
7月我国豆粕出口5.90万吨,环比增加3.78%,但同比减少64.05%。2011年1-7月我国累计出口豆粕27.44万吨,同比减少65.20 %。我国豆粕出口量持续下滑,显示国产豆粕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在国内养殖需求复苏的背景下,油厂将更多的将销售市场份额放在了国内。
综 上所述,由于恶劣天气影响和中长期供给偏紧的预期,美豆期价已经进入供给型牛市,后期大豆价格处于易涨难跌的上升趋势之中,但是短期涨幅过猛有回调需求, 建议投资者短期等待回调后买入,中长期逢低吸纳,把握宏观大方向,注意品种小细节,防范未来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回调可能。
食 用 油
8月 份,国际原油期价大幅下跌,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美联储暗示可能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美国农业部下调新季大豆产量预期,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 市场油脂油料期价大跌大涨,带动国内植物油期价宽幅震荡。国内植物油现货在成本支撑和供给压力下,震幅明显小于期盘,市场交易随着节前备货高峰期的结束由 活跃趋于平淡。此外,限价令解除后,国内小包装食用油纷纷提价。
一、外围因素决定CBOT豆类商品走势
8月份,国际市场油脂油料价格剧烈震荡,但可以看到基本都是由外围因素引发的资金进出导致。8月上旬,美国上调债务上限,美债危机解除,但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及美债信用评级,同时欧债危机扩散担忧升温,引发系统性风险,股市暴跌,原油大幅下挫,资金避险离市,引发国际市场油脂油料类商品期价在上旬快速下跌,美豆跌破1300美分关口,市场恐慌; 8月中,美联储承诺继续维持低利率不变,美农业部发布利多报告,市场止跌反弹; 8月下旬,美联储虽未表态出台QE3,但伯南克在全球央行例行年会上称美联储在必要时将采取措施刺激经济成长,市场闻风加速上升,美豆放量冲破压力线,见36个月新高。
未来几个月,国际市场宏观面依然偏多,市场震荡区间上移。一是尽管美国考察团报告数字高于美农业部8月预期,美国农业部9月份报告相应调整大豆产量可能性较大,但美国农业部报告在美豆上市期通过上调中国需求、下调2011/12年度期末库存,使报告偏多的方向不会变,为市场对天气的炒作打好基础,天气炒作将继续。二是虽然全球经济停滞,系统风险犹存,但美联储将于9月议息会议中讨论采取额外工具刺激经济成长,受此刺激,基金重新进入商品市场。三是欧洲央行(ECB)及欧盟执委会传出正在考虑研拟手段激烈的政策措施,以避免全欧陷入信用紧缩的窘境;英国央行则可能被迫在年底前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这均会刺激资金进入商品市场。
二、受成本支撑后期豆油现货易上难下
8月 份,国内豆油现货价格先抑后扬,宽幅震荡,不过震幅明显小于期货。一是上旬期盘快速下跌时,豆油现货报价虽然随之下跌,但由于大豆进厂成本居高不下,油厂 加工利润为负,豆油的出厂成本使油厂大幅下调豆油出厂价意愿较弱;同时,市场进入中秋前的备货期,需求也对现货价格形成支撑。二是下旬期盘快速回升时,散 油市场的节前备货期已结束,贸易商购买意愿随油价上涨而减弱,中间环节再次观望,市场有价无市,成交量下降,市场不支持油厂趁机大幅提价意愿。
9月份,国内一级豆油现货价格将在10050-10500元/吨之间区间震荡,且预计明年2月份之前,国内豆油行情震荡向上趋势不会改变,操作上建议逢低补货。一是未来二至三个月,进口大豆到港成本集中在4400-4600元/吨,以当前油粕价格计算,油厂仍处于亏损状态,成本支撑将长期存在。二是虽然在下一终端需求高峰到来之前,贸易商追涨意愿不强,但贸易商也多看好第四季度行情,逢低补库意愿较强。三是美国农业部下调2011/2012年度美豆产量预期为8317万吨,较上年度减少744万吨,同比减幅达8.21%,同时下调中国大豆产量,上调中国大豆进口需求,这都为后期豆类商品基本面偏多、价格向上奠定了基础。四是9月是大豆生长关键期,也是美豆预售期,根据往年惯例,资金将继续对天气进行炒作,维持CBOT豆类商品期维持在较高水平。五是国内小包装食用油提价,也使国内豆油震荡区间顶部上移。因此,虽然国际市场经济形势不乐观,国内市场贸易商表现谨慎,后期行情不会一帆风顺,会有反复,但整体仍较乐观。
三、菜油竞价处于劣势市场多有价无市
8月份,在成本推动和需求受抑的共同作用下,国内菜油出厂报价继续上涨,集中在10400-10800元/吨之间,但多有价无市,实际成交量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一是原料居高不下,菜籽进厂成本保持在2.35-2.45元/斤之间,且进入收购尾声,货源已经有限,油厂提价意愿较强。二是国内四级菜油与24度棕榈油价差均扩大至1700-1900元/吨,到历史较高水平,菜油因替代消费而需求受抑,因此市场多有价无市。
未来一至两个月,秋收油菜籽上市,国内大型菜籽压榨企业的目光将转向含油较高的秋收油菜,并推动秋收菜油籽价格稳中向上。由于原料成本仍将居高不下,国内油厂报价对四级菜油报价将集中在在10400-10800元/吨 之间,且多数时间市场处于有价无市状态。一是进口菜籽、菜油到港成本和国内菜籽、菜油价格倒挂现象已经消失,竞价优势显现,这将促进菜籽、菜油进口步伐, 增加国内供给。二是秋收油菜上市,也将增加市场新季菜油供应量。三是国内菜油和棕榈油、豆油的竞价仍处劣势,需求将受抑。因此,虽然受成本支撑,和国内植 物油中长期走势较乐观带动,国内菜油现货价格难以向下,但在供给增加、需求不畅的情况,国内菜油现货市场仍多数时间有价无市。
四、棕榈油进口成本下降比价优势显现
8月份,因供应压力和国际市场系统风险,马盘棕榈油期价见年内新低后在底部徘徊,受此影响,棕榈油进口成本环比下降,国内棕榈油现货价格继续下跌,走势明显弱于豆油和菜油,集中在8650-9000元/吨之间。一是7-9月份我国棕榈油进口量预计在180万 吨左右,且进口成本环比下降,因此,随着棕榈油的大量到货,国内采购方多处观望状态,中间环节难以蓄水。二是美国评极下调引发全球金融恐慌,系统风险下, 马盘和连盘棕榈油期价破位下跌,引发市场恐慌,个别港口出现恐慌性抛售。三是国内严查植物油安全,部分地区植物油现货市场被关闭,也影响了棕榈油需求。
未来一至两个月,国内棕榈油现货价格将继续筑底,走势仍弱于菜油和豆油,港口24度棕榈油现货价格集中在8750-9050元/吨。利多因素:一是8、9月份到港的棕榈油成本集中于8900-9000元/吨, 高于目前棕榈油港口分销价,棕榈油进口成本和港口分销价再次倒挂,在支撑国内棕榈油现货价格的同时,将抑制未来一至两月棕榈油的进口数量。二是目前无论是 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棕榈油都有较强的竞价优势,这均有利于国际和国内市场棕榈油的需求,有助于价格回升。利空因素:一是目前港口棕榈油库存近60万吨,达到一年来高点,而根据监测,8、9月份棕榈油到货量较多,其中8月份棕榈油(含硬脂)进口量预计达到65万吨,9月份进口量预计为50万吨,均明显高于今年上半年月均41万吨的进口量,未来一至两个月国内棕榈油库存压力将持续存在。二是主产国进入增产周期,继续给市场带来压力,未来二至三个月外盘在区间底部反复筑底可能性较大。
五、进口商看好后市植物油进口量增加
海关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三大油脂品种进口量显著回升,其中豆油进口达到25.9万吨,比6月份增加22.9万吨,远远高于今年上半年月均6.4万吨的进口量。监测数据显示,8、9月份豆油进口量仍然较多,预计两个月到港量合计30万吨左右,如果能够如期到港,2010/11年度豆油进口总量约141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0万吨。7月份棕榈油(含硬脂)进口量为51.2万吨,比6月份减少0.2万吨,但高于今年上半年月均41.5万吨的进口量。8、9月份棕榈油进口量较多,预计两个月进口量合计约115万吨左右,如果能够如期到港,2010/11年度棕榈油进口总量约57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6万吨。7月份菜油进口量为2.1万吨,比6月份增加2.1万吨,低于今年上半年月均4.5万吨的进口量。3季度进口明显加快,说明进口企业对下半年行情比较看好。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植物油供给充足,且处于下个采购高逢期前的淡季,不过国际市场无论从宏观面还是基本面来看,利多因素均强于利空因素,后期国内植物油市场仍以震荡向上为主。关注美联储9月会议。
附件一: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成交价格情况表
2011年8月 单位:元/吨
品 种 |
等 级 |
8月平均价格 |
上月平均价格 |
8月比上月价±% |
去年同期价格 |
8月比去年同期价±% |
白小麦 |
三 |
2040.84 |
2043.06 |
-0.10% |
1985.32 |
2.80% |
早籼米 |
标一 |
3541.63 |
3561.96 |
-0.57% |
2969.10 |
19.29% |
晚籼米 |
标一 |
3872.34 |
3887.43 |
-0.38% |
3143.26 |
23.20% |
粳 米 |
标一 |
3930.00 |
3946.00 |
-0.40% |
3648.54 |
7.72% |
玉 米 |
二 |
2303.82 |
2209.66 |
4.27% |
1891.52 |
21.80% |
大 豆 |
三 |
3958.95 |
4004.09 |
-1.12% |
3761.12 |
5.26% |
花生仁 |
二 |
12295.00 |
11320.00 |
8.62% |
7430.40 |
65.47% |
花生油 |
一级 |
20108.89 |
19586.15 |
2.67% |
18614.86 |
8.03% |
菜籽油 |
二级 |
10483.87 |
10325.71 |
1.54% |
8714.56 |
20.31% |
豆 油 |
一级 |
10380.83 |
10370.80 |
0.10% |
8715.66 |
19.11% |
注:1.本期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 203.64(基期:1994年6月=100) 较上期 1.04%
2.本期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 151.32(基期:1994年6月=100) 较上期 3.58%
附件二:
2011年7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进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品种 |
进口国 |
7月份进口量 |
与上年同期比 |
1-7月进口量 |
1-7月与上年同期比 |
小麦 |
总计 |
10.78 |
-18.40% |
65.86 |
-35.22% |
加 拿 大 |
5.78 |
--- |
11.55 |
-31.29% |
|
美 国 |
0.31 |
--- |
11.9 |
-4.31% |
|
澳大利亚 |
4.7 |
-61.48% |
42.41 |
-39.74% |
|
法 国 |
--- |
--- |
--- |
--- |
|
其他 |
--- |
-100.00% |
--- |
--- |
|
大米 |
总计 |
5.32 |
171.43% |
40.63 |
107.48% |
泰 国 |
2.73 |
193.55% |
22.41 |
38.51% |
|
越 南 |
2.58 |
152.94% |
17.39 |
477.96% |
|
大豆 |
总计 |
535.45 |
8.09% |
2906.39 |
-5.51% |
美 国 |
5.94 |
22.73% |
1526.52 |
10.25% |
|
巴 西 |
344.04 |
38.63% |
1082.21 |
-10.37% |
|
阿根廷 |
141.15 |
-36.34% |
213.8 |
-52.93% |
|
加拿大 |
0.13 |
85.71% |
30 |
562.56% |
|
豆油 |
总计 |
25.94 |
72.02% |
64.16 |
57.61% |
美国 |
0 |
--- |
18.89 |
7367.98% |
|
巴西 |
20.95 |
39.85% |
28.24 |
13.85% |
|
阿根廷 |
4.97 |
9840.00% |
16.98 |
9.57% |
|
棕榈油 |
总计 |
51.18 |
11.31% |
299.84 |
-13.61% |
马来西亚 |
34.27 |
24.71% |
189.36 |
-18.82% |
|
印尼 |
16.33 |
-10.62% |
109.45 |
-2.66% |
|
油菜籽 |
总 计 |
8.94 |
-48.14% |
41.19 |
-58.47% |
加 拿 大 |
8.4 |
-51.28% |
40.37 |
-59.27% |
|
德 国 |
--- |
--- |
--- |
--- |
|
其 它 |
0.54 |
--- |
0.819 |
1362.50% |
附件三:
2011年7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出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品种 |
出口国 |
7月份出口量 |
与上年同期比 |
1-7月出口量 |
1-7月与上年同期比 |
小麦 |
总计 |
--- |
--- |
0 |
--- |
菲 律 宾 |
--- |
--- |
--- |
--- |
|
韩 国 |
--- |
--- |
--- |
--- |
|
日 本 |
--- |
--- |
--- |
--- |
|
印 尼 |
--- |
--- |
--- |
--- |
|
越 南 |
--- |
--- |
--- |
--- |
|
大米 |
总计 |
1.21 |
-76.60% |
25.54 |
-35.21% |
韩 国 |
0.47 |
-43.37% |
2.98 |
-81.08% |
|
朝 鲜 |
0.3 |
-51.61% |
13.37 |
299.10% |
|
日 本 |
--- |
-100.00% |
1.63 |
-65.37% |
|
科特迪瓦 |
--- |
-100.00% |
0.5 |
-78.81% |
|
其它 |
0.44 |
-83.76% |
7.06 |
-46.74% |
|
玉米 |
总计 |
1 |
-18.03% |
6.7 |
-27.56% |
韩 国 |
--- |
--- |
--- |
--- |
|
马来西亚 |
--- |
--- |
--- |
--- |
|
日 本 |
--- |
--- |
--- |
--- |
|
朝 鲜 |
1 |
-18.03% |
6.7 |
26.41% |
|
越 南 |
--- |
--- |
--- |
--- |
|
其它 |
--- |
--- |
--- |
--- |
|
豆粕 |
总 计 |
5.9 |
-64.05% |
27.44 |
-65.20% |
日 本 |
4 |
-73.26% |
17.82 |
-71.78% |
|
韩 国 |
0.26 |
-21.21% |
0.52 |
-91.98% |
|
朝 鲜 |
0.1 |
-47.37% |
0.996 |
103.27% |
|
菲律宾 |
--- |
--- |
0.001 |
-66.67% |
|
越南 |
0.24 |
-22.58% |
2.51 |
-35.58% |
|
马来西亚 |
0.63 |
--- |
0.63 |
-27.72% |
|
其 它 |
0.664 |
7.10% |
4.95 |
2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