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Tue Mar 22 14:33:15 CST 2011 浏览次数:285次 发布人: 系统 发布来源:系统
12月份,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受节前需求拉动,价格有所抬头,国家通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加大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市场投放量,稳定了国内粮食价格;受外盘 拉动,及节日需求增加,国内植物油价格虽出现短期回调,但底部大幅抬高,各品牌小包装植物油价格随之上调。本月全国粮油批发价格指数中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66.69,比上月上涨0.83%;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本月为119.55,比上月上涨7.76%。
此 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别在上旬和下旬举行,会议提出要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补贴和 价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要搞好主要农产品市场调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 和财税支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要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 麦
12月份,国家加大小麦托市交易投放量,国内小麦价格保持稳定,随着托市小麦、移库小麦、临储进口小麦的稳定投放,区域间价差有所减小;面粉价格略有上涨,麸皮价格有所回落。本月全国小麦主产区三等白麦平均出库价格为1956.21元/吨,与上月相比上涨1.5%(数据来源:中华粮网),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三等白麦平均价格为1950元/吨(车板价,下同),与上月相比持平。
一、国内市场价格平稳 通胀预期影响甚微
本月,国内小麦市场价格整体平稳,部分地区价格较上月末期有所回落,如河北石家庄本月末普麦进厂价格为2150元/吨,较上月下降30-40元/吨,江苏南京普白麦进厂价较上月下降10元/吨,为1970元/吨。作为小麦生产最主要省份的河南、安徽两省小麦价格本月保持稳定,说明小麦市场基础稳定,局部市场价格的变化不会影响整体局面。
本月,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及这种预期所驱动的经济行为已经不同程度的在市场中体现出来,如市面上面粉价格开始上涨、托市交易量在某一时段放量增长。政府针对这一现状采取果断措施,加大小麦市场投放量,从月初的200万吨扩大到月末的300万吨,此举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平抑了可能跟风上涨的麦价。同时,稳定充盈的市场供给也促使主产区面粉出厂价格保持稳定。
二、托市小麦投放增加 成交放量价格平稳
本月,最低收购价小麦周平均投放量为259.3万吨,较上月增加83.3万吨;周专场平均成交量为101.3万吨,较上周增加59.3万吨;成交均价较上月提高10.14元/吨,为1860.98元/吨;平均成交率为39.1%,较上月增加15.2个百分点。月内五次投放量分别为199.2万吨、198.7万吨、300.1万吨、298.1万吨和300.4万吨,专场竞价交易分别成交72万吨、74.6万吨、138.1万吨、122.9万吨和98.8万吨,成交率分别为36.1%、37.5%、46%、41.2%和32.9%。本月进入小麦消费旺季,国家通过增大投放量来满足市场需求,有效地稳定了市场价格。
三、进口小麦质高价廉 贸易加工热情追捧
本月,国家临时存储进口小麦月内累计投放289.6万吨,累计成交272.6万吨,成交率达94.1%, 交易形势火爆。自从上月底开始投放临储进口麦后,各类粮食企业对其表现出极大地热情,一些省份的进口麦成交量甚至大于托市小麦的成交量。除了同国内普麦和 优麦的质量上有差异外,临储进口麦的价格优势也是遭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就面粉加工企业而言,所投放进口麦质高价廉,能够有效减低生产成本,在某些方面替代 和补充作用明显;就贸易企业来说,目前临储进口小麦价格明显低于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且国内临储进口小麦数量有限,价格下跌空间较小,适当囤积将从中获利。
四、面积总产预计增长 苗情良好同比增加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份最新预测,我国2009年小麦播种面积为2421万公顷,较2008年增加59.3万公顷,增幅为2.5%,单产预计4748公斤/公顷,较上年减少14公斤/公顷,总产预计11495万吨,较上年增长249.4万吨,增幅2.2%。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2009年苗情与常年相当。今年全国11个主产省冬小麦一类苗面积比例占34.6%,二类苗占44%,三类苗占21.4%。占全国冬小麦产量1/4的河南省,今年一、二类苗占82%,同比增1个百分点,三类苗占18%,同比减1个百分点,旺长苗大大少于往年。
五、进口放量出口为零 国际小麦形势利空
据海关总署统计,11月份我国共进口小麦9.382万吨,较10月份增加8.137万吨,1至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69.166万吨。11月份我国依旧没有小麦出口,面粉出口2.46万吨,1至11月份累计出口面粉20万吨。国际上,本月CBOT小麦期价连续4周下跌后最后一周小幅上涨,整体形势依旧利空。与美国农业部十二月份供需报告相反,多个国际组织预计2010/11年全球小麦产量将连续第三年下滑,为6.5亿吨左右,种植面积也将减少一个百分点,为2.25亿公顷。基于全球小麦期末库存调增,2010/11年度全球小麦库存比将相对稳定。
综上所述,预计后期小麦市场价格整体保持平稳,个别地区或因托市小麦投放不均衡价格略有波动,地区间价差相对稳定;面粉销量逐步放大,但价格受竞争环境和需 求影响而变动有限;产区麸皮价格保持稳定,销区价格或有波动;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交易成交量及成交均价变动幅度有限,临储进口麦依旧保持高成交率,成交均 价与低价差距缩小。
玉 米
12月份,国内玉米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在政策支持和农民惜售的影响下,东北玉米价格保持坚挺,并小幅度上涨;关内产区及南方销区玉米价格在高位稳定,月底,随着上市量和到货量的增加,价格有小幅走弱的趋势。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766元/吨,比上月下跌0.38%。
一、农民惜售东北玉米价格坚挺
12月1日起,东北临时存储玉米停止竞价销售,2009年产东北玉米成为市场的主要粮源。同时2009年临时存储收购又陆续展开,南方饲料企业受政策补贴支持也开始进入东北产区采购,加上今年东北玉米减产的影响,农民惜售心理较强,企业收购难度加大,市场看涨心理持续,收购价格持续小幅度提高,但随着价格走高收购量较前期有明显下降。据相关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底,吉林省农户出售玉米数量约占产量的1/3左右,黑龙江大约为1/4,售粮进度低于往年正常水平。预计短期内惜售心理仍将持续,玉米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易涨难跌,但1600元/吨的价格是后期东北市场的警戒线。
二、销区跨省移库玉米成交较好
本月,南方销区跨省移库玉米成交状况良好。5次投放量呈增加态势,分别为29.97、29.65、49.42、48.85、48.66万吨,依次成交25.02、22.38、39.96、31.26和27.22万吨,成交率为83.48%、75.48%、80.86%、63.99%和55.94%,成交均价维持在1860元/吨附近。进入12月份后,国内运力趋于紧张,港口及销区玉米到货量偏紧,使得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国家适时加大了跨省移库玉米的投放量,尤其是在销区广东、四川等地,投放量的增幅在5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价格快速上涨,到12月下旬,销区玉米价格已有回调的势头。短期内随着跨省移库玉米竞价交易的持续进行,销区玉米价格回落后将逐渐向竞价交易成交价靠拢。
三、上市量增加华北玉米略有回落
本月,华北黄淮产区玉米价格保持稳定,中下旬,随着部分地区上市量的增加,价格出现回调。由于2009年新玉米上市后,华北玉米价格高于东北,同时采购东北玉米还可享受补贴,使得华北玉米外运数量下降,销区跨省移库玉米持续投放也间接抑制了华北玉米价格。另一方面今年春节较往年要晚一些,农民变现需求向后推迟,往年11月份出现的玉米上市高峰,直到12月中下旬才出现。进入1月份后,春节前农民变现需求将会集中出现,华北玉米上市量仍会持续增加,受此影响,华北玉米价格上行压力较大,主要表现为稳中偏弱的态势。
四、国际玉米价格持续震荡调整
12月份,国际玉米价格仍然维持震荡调整的格局。上旬大幅度回调后,震荡走高,CBOT玉米指数在12月28日站上了429.3美分/蒲式耳的半年高点。分析影响因素,美元指数的走势仍是玉米价格涨跌的指引性指标,从长期来看,美元仍处于下跌通道,给商品价格提供了利好因素;短期内美元指数上涨态势已经持续1个月,市场预计后期技术回调有望展开,刺激基金的买入兴趣,可能会刺激CBOT玉米价格上涨。11月份我国玉米进出口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玉米出口0.44万吨,主要流入朝鲜,前11个月我国累计出口玉米9.29万吨;11月我国玉米进口1.69万吨,前11个月累计进口玉米4.97万吨。
进入1月份后,东北玉米玉米价格仍将保持坚挺,并有20—40元/吨的上涨空间,但收购价格一旦触及1600元/吨,市场主要需要注意风险;关内产区和南方销区玉米价格有望在1月份经历一个回调,受东北玉米价格支撑,幅度不会太大。
稻 米
12月份国内稻米市场呈逐步走强的态势。进入12月份后,以东北稻米为代表的粳稻米价格全面上涨,并持续推高零售价格;在粳稻米市场的带动下,籼稻米市场的购销也逐渐活跃起来。
一、东北稻谷成交火爆
12月份,国内政策性稻谷竞价交易继续进行,东北粳稻成交情况十分火爆,成交价格也连创新高。本月5次东北粳稻投放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几乎全部成交,成交均价由11月份的2100元/吨涨到2400元/吨。本月,南方稻谷投放量有所增加,5次分别投放69.77、68.65、100.03、106.38和109.91万吨,分别成交1.9、2.72、7.6、9和4.93万吨;跨省移库稻谷投放10.23、10.07、9.74、4.72、132万吨,分别成交0.83、3.49、5.05、4.24和1.13万吨。进入12月 份后,东北稻谷市场进入收购高峰,在国家继续执行“北粮南运”运费补贴政策的影响下,外地采购明显增加,东北地区稻谷购销进度明显加快,部分地区稻谷余粮 有限,企业收购难度增加,收购价格持续上涨,刺激了政策性粳稻的火爆成交。目前,东北市场粳稻粮源比较紧张,近两年的临时存储粳稻也趋于枯竭,市场各方对 后期价格仍然看好。
二、中晚籼稻购销活跃
12月 份,中晚籼稻市场逐渐活跃起来,一方面由于托市收购即将结束,部分收储企业加大了收购力度;另一方面,粳稻米市场的火热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籼稻米市 场。月底,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收购结束,受粳稻米市场升温及消费需求增长带动,市场购销活跃程度并未明显下降,市场流通供应比较充足,各地稻米价格稳定, 个别地区价格略有上升。截至到12月20日,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在安徽等6省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中晚籼稻538.8万吨,占国有企业收购量的53%。进入1月份后,尽管没有托市政策支撑,但在消费带动下,籼稻米价格以稳为主,鉴于国家明确表示将会继续提高2010年稻谷最低收购价,稻谷长期价格仍可看好。
三、国内大米价格快速上涨
本月,以东北粳米为代表的优质大米价格出现了一波明显上涨的行情,价格上涨的信号在节日消费的刺激下迅速放大,很快传导至零售终端,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部 分市民抢购心理。主要是东北政策性粳稻成交均价上涨、铁路运费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稻谷成本。另外,由于节日消费刺激、厂家备货意愿加强,市场流通 趋于紧张,一些零售终端也借此机会放出市场提价的消息,增强了市场看涨预期,在目前国内经济企稳恢复、CPI由负转正的敏感时期,一旦看涨预期形成,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导致价格上涨。后期随着备货高峰退去,大米价格有望趋于稳定,但大幅回落已无可能。
四、国际价格创年内新高
在国内大米价格上涨的同时,国际大米市场与其遥相呼应,也为国内大米价格上涨提供了心理支持。由于气候影响,印度和菲律宾稻谷出现减产,市场普遍预计未来大米价格仍将保持上涨势头,从11月底开始,国际大米价格已经步入了上行通道,截至12月底,泰国100%B级大米FOB报价为640美元/吨,5%破碎率大米FOB报价为625美元/吨,已涨至2009年最高水平;越南5%破碎率大米FOB报价也已涨至530美元/吨,较前期有明显大幅上涨。据海关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大米进出口数量处于较低水平,11月我国大米出口量为6.14万吨,1—11月出口量为69.15万吨,同比减少24%;11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4.10万吨,较上月增加76%,1—11月份大米进口量为24.69万吨,同比增加0.83%,进口仍以泰国米为主。
综上所述,进入1月份后,国内稻谷市场北强南弱的格局仍将持续,粳稻价格保持坚挺,籼稻价格维持稳定。据传言,国家有意在东北竞价销售中央储备稻谷,如果传言属实,市场价格有望回调。
大 豆
12月份,大豆进口数量大增,加之到港成本下降,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有所回落;2009年大豆临时收储政策起动,国产大豆收购价稳步上涨。本月三等大豆全国平均价为3753元/吨,与上月相比上涨1.43%。
一、基本面和通胀预期共同作用CBOT宽幅震荡
本月,CBOT大豆主力合约突破8月高点,但冲击6月份的年内高点失败,延续了2009年CBOT大 豆主力合约箱体运动的走势。主要是南美大豆丰产预期使基金避险意识增强,加之受美元走强的影响,投机基金大量减持多单,净多单持有量一举降到两个月前的水 平。后期,一方面经济恢复增长、资金流动性增强、大宗商品价格底部提升等一系列因素推动包括大豆在内的农产品价格向上;另一方面南美大豆丰产形成的供给压 力依然存在,不利于基金在大豆市场上增加投入。预计2010年第一季度CBOT大豆主力合约仍维持箱体运动走势。
二、收购主体多元化推动国产大豆价格稳步向上
本月,油厂收购态度积极,东北地区国产大豆收购价格总体稳步向上,部分地区突破国家指导价。一是政策支持,对符合规定的大豆压榨企业收购、加工的大豆进行一 定度补贴,降低企业压榨成本;二是本月多数时间油厂加工处于赢利状态,如果享受补贴则利润较为丰厚。后期预计国产大豆收购价将较为稳定。一是受农民及中间 环节惜售影响,大豆价格受到支撑;二是进口大豆到港成本比黑龙江大豆价格高50-170 元/吨,参与托市收购的油厂存在160 元/吨的加工补贴,国产大豆存在成本优势;三是如油厂超过指导价进行收购,则不再享受补贴,因此指导价即是托市价,也有稳定市场的作用。
三、油厂开工率提高豆粕供应量增加价格稳中有跌
本月,国内豆粕价格稳中有跌,不过仍在在年内高位区间运行,整体呈南强北方弱态势。一是沿海地区进口大豆到港量上升,油厂处于正常开工状态,豆粕供应偏紧局 面改善,油厂降价销售意愿增强;二是新豆集中上市,东北地区油厂开工率提高,豆粕供应量增加;三是本月外盘及大连盘豆粕期价出现较深幅度回调,市场观望心 理增强,需求方采购放缓。不过在春节前,国内豆粕价格仍较坚挺,如期盘出现明显上升还有随盘上涨可能。一是油厂前期签订了一部分预售合同,油厂豆粕库存上 升比较缓慢,豆粕现货价格受到支撑;二是春节前是饲料需求的旺季,畜禽处于出栏前的育肥阶段,对饲料需求量大,从往年情况来看,春节假期之前饲料企业还会 采购一部分豆粕充实库存。
四、压榨利润下降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有所回落
本月,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稳中有降。一是本月进口大豆到货量大幅增加,前期沿海地区大豆供应偏紧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导致价格不断回落;二是进口大豆到港成 本整体有所下降;三是本月豆油、豆粕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进口大豆压榨利润下降,需求放缓。后期预计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仍将较为稳定,如外盘上涨则有 随盘回升可能。一是12月到港的进口大豆成本多在3700-3800 元/吨,加上一定利润,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向下空间不大;二是以12月底最新油粕价格和进口大豆成本估算,油厂初榨环节平均加工收益为365 元/吨,连续第12 周盈利,油厂装运和采购大豆意愿仍然较强。
五、大豆进口量环比回升后期国内大豆供应充足
海关初步统计数据显示,11月我国进口大豆288.8万吨,较10月252万吨的进口量有所回升,止住连续四个月的环比下降步伐;1-11月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合计为3777万吨,同比上升10.64%。根据我国厂商采购和装运进口大豆进度推算,12 月份进口大豆到货量大幅增加,估计全月进口量可能会达到480万吨以上,再创我国单月大豆进口量的历史纪录,1-12月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合计达4257万吨,再创年度进口量历史新高。此外,推算2010年1 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将超过400 万吨,2-3 月份进口大豆到月均港量仍可能保持在400 万吨左右,2010年一季度大豆进口总量接近 1200 万吨,加上国产大豆集中上市,明年一季度国内大豆供需基本面偏空。
综上所述,后期国内大豆供应充足,春节前,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在成本支持和供应压力下,将保持稳定,不排除短时上涨可能;国产油用大豆收购价在政策支持和压榨利润止步不前甚至回落情况下,将在当前价位保持稳定,食用大豆价格仍有小幅向上空间。
食 用 油
12月份,受期盘影响,国内豆油、棕榈油价格在中旬后期均出现短期不同幅度回调,市场交易一度清淡,不过经过前期大涨,12月价格运动区间较上月大幅提高;由于油厂惜售和成本支撑,国内菜油价格一直表现较为坚挺。本月一级菜油全国平均价为8675元/吨,与上月相比上涨5.57%;一级豆油全国平均价为8426元/吨,与上月相比上涨7.15%。
一、期价震荡现货供应充足国内豆油现货价格回调
本月,国内豆油价格出现回调,但多数时间仍在年内高位区间运行。一是国内外豆油期价回调,现货贸易商观望心理增强,中间环间蓄水池作用下降,国内豆油需求放 缓;二是进口大豆到港量大增,国产大豆集中上市,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油厂开工率均提高,国内豆油供应量增加;三是春节前消费高峰临近,加之市场对通胀的预 期仍然存在,对国内豆油价格形成支撑。预计春节前国内豆油价格波动运行,底部抬高。一是国内外豆油期价震荡上行,提振现货贸易商信心,中间环节蓄水池作用 增加现货需求;二是国际市场豆油价格反弹,对国内豆油价格有一定拉动;三是国内豆油供应充足,贸易商交易谨慎,不支持国内豆油价格连续上涨。
二、成本和政策因素促使国内菜油价格易升难跌
本月,相对于国内豆油、棕榈油现货价格明显回调,国内菜油现货价格表现坚挺,不过市场交易清淡,价格涨幅空间有限。一是长江流域油厂在国内菜油价格大幅上涨之前已出售不少,目前菜油库存不多,油厂对菜油存在一定的惜售心理;二是2009年中央临储菜油成本核算在8500元/吨附近,而国家坚持顺价销售,为企业留出市场空间,对国内菜油现货价格形成支撑;三是12月地方储备菜油近期流入市场数量较多,增加了市场供给;四是12月 中旬后长江流域菜油市场价格已经高于临储菜油成本,市场担心临储菜油可能会在春节前销售,下游厂商观望心态增强,采购积极性不高,市场活跃程度较低,压制 了国内菜油价格。此外,国内四级菜油价格和一级豆油价格继续倒挂,且幅度较大,国内菜油市场将继续呈现“价高量低”格局。
三、国内菜油市场进入政策市后市行情将以稳为主
最新数据显示,中储粮系统收购的2009年产油菜籽已加工菜油 138.5 万吨,约占国产油菜籽加工菜油总量的三分之一。临时储备菜油数量庞大,出售时间、出售价格、出售数量均将对国内菜油市场形成重大影响,成为市场对国内菜油价格后期走势的重要判断依据。按照菜籽托市价格及长江流域油菜籽开秤以来的菜粕出厂价格测算,临时储备菜油成本价格约为8300 元/吨,中储的核算成本在8500元/吨附近,均低于当前四级菜油8500-8700 元/吨的出厂价格,能够实现顺价销售。一方面国家坚持政策粮油顺价销售的方针,临储油的成本将对国内菜油价格起到托底作用;另一方面临时储备菜油数量大,是抑制菜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重要力量。后期国内菜油价格很可能在政策指导下在一定区间较为稳定运行
四、本月和豆油价差扩大拉动棕榈油价格大幅上涨
本月,国内棕榈油价格先扬后抑再扬,整体底部抬高。一是受国际、国内市场豆油价格回落影响,棕榈油采购方态度趋于谨慎,放缓采购,致使棕榈油需求和价格出现 短期回调;二是棕榈油和豆油、菜油比价优势持续存在,拉动国内棕榈油需求和价格,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支持国内棕榈油价格的因素;三是棕榈油进口成本仍是居 高不下,支撑棕榈油港口分销价格高位运行。后期,国内棕榈油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并随着期价的震荡而震荡,保持底部抬高态势。
五、植物油进口总量环比持续增加供应压力继续存在
海关初步统计数据显示,11 月份我国进口植物油77.75 万吨,同比减少7.2 万吨,环比增加2.75万吨。其中包括豆油、棕榈油(含硬脂)、菜籽油在内的三大品种植物油进口量为76.4 万吨,同比减少8.1 万吨,环比增加3.4万吨;其他小品种植物油进口量1.35 万吨,同比增加0.9 万吨。1-11 月份我国累计进口植物油864.77 万吨,同比增加123.1 万吨,增幅16.6%。其中豆油、棕榈油(含硬脂)、菜籽油三大品种植物油进口量为845.38万吨,同比增加106.37 万吨,增幅14.39%;其他小品种植物油进口量为19.39 万吨,同比增加16.73 万吨,增幅为630.05%。估计12 月份我国植物油进口总量仍然较多,估计豆油进口量为11 万吨,棕榈油(含硬脂)进口量为61 万吨,菜籽油进口量为3 万吨,三大品种植物油进口总量为75 万吨,加上约2万吨的小品种植物油进口量,12 月份植物油进口总量预计为77 万吨,环比基本持平。
综合所述,目前国内植物油供应充足,市场处于节前需求旺季,价格向上有压力向下有支撑,不过由于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联动性增强,受期盘影响,国内植物油价格在春节前将保持震荡动行,底部向上态势,其中菜油价格易上难下,交易较为清淡。
附件一: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成交价格情况表
2009年12月 单位:元/吨
品 种 |
等 级 |
本月平均价格 |
上月平均价格 |
去年同期价格 |
本月比上月价±% |
本月比去年同期价±% |
白小麦
|
三 |
1956.21 |
1927.41 |
1733.33 |
1.50% |
12.86% |
早籼米
|
标一 |
2769.56 |
2741.75 |
2677.09 |
1.37% |
3.45% |
晚籼米
|
标一 |
2904.79 |
2865.71 |
2840.68 |
1.37% |
2.26% |
粳 米
|
标一 |
3410.00 |
3370.00 |
2970.00 |
1.19% |
14.81% |
玉 米
|
二 |
1765.62 |
1772.36 |
1454.74 |
-0.38% |
21.37% |
大 豆
|
三 |
3752.63 |
3700.00 |
3551.33 |
1.43% |
5.67% |
花生仁
|
二 |
7800.00 |
7420.00 |
6592.31 |
5.13% |
18.32% |
花生油
|
一级 |
15333.33 |
15400.00 |
17978.57 |
-0.43% |
-14.71% |
菜籽油
|
一级 |
8675.00 |
8310.00 |
8143.15 |
4.40% |
6.53% |
豆 油
|
一级 |
8425.83 |
7863.81 |
7402.00 |
7.15% |
13.83% |
注:1.本期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166.69(基期:1994年6月=100) 较上期+0.83%
2.本期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119.55(基期:1994年6月=100) 较上期+7.76%
附件二:
2009年11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进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品种 |
进口国 |
11月份进口量 |
与上年同期比 |
1-11月进口量 |
1-11月与上年同期比 |
小麦 |
总计 |
9.38 |
--- |
69.17 |
186835.14% |
加 拿 大 |
3.31 |
--- |
6.98 |
--- |
|
美 国 |
0.65 |
--- |
29.79 |
80416.22% |
|
澳大利亚 |
5.42 |
--- |
27.32 |
--- |
|
法 国 |
--- |
--- |
--- |
--- |
|
大米 |
总计 |
4.10 |
136.99% |
24.69 |
0.83% |
泰 国 |
3.84 |
123.26% |
24.00 |
0.20% |
|
越 南 |
0.01 |
--- |
0.25 |
284.85% |
|
大豆 |
总计 |
288.78 |
12.91% |
3777.08 |
10.64% |
美 国 |
271.40 |
46.04% |
1710.42.00 |
37.19% |
|
巴 西 |
17.26 |
-61.00% |
1598.34 |
37.93% |
|
阿根廷 |
0.00 |
--- |
374.52 |
-60.91% |
|
加拿大 |
0.13 |
30.00% |
24.60 |
1615.48% |
|
豆油 |
总计 |
22.67 |
-44.14% |
218.44 |
-10.88% |
美国 |
0.14 |
--- |
5.39 |
-69.08% |
|
巴西 |
4.87 |
-53.71% |
46.16 |
-32.00% |
|
阿根廷 |
17.66 |
-41.25% |
166.60 |
4.29% |
|
棕榈油 |
总计 |
51.72 |
26.95% |
584.77 |
24.28% |
马来西亚 |
35.38 |
19.57% |
350.57 |
9.10% |
|
印尼 |
16.42 |
47.26% |
233.51 |
60.85% |
|
油菜籽 |
总 计 |
30.96 |
39.33% |
297.98 |
186.93% |
加 拿 大 |
30.78 |
44.37% |
291.57 |
186.04% |
|
德 国 |
0.00 |
--- |
0.00 |
--- |
|
其 它 |
0.18 |
-80.00% |
2.06 |
7.19% |
附件三:
2009年11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出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品种 |
出口国 |
11月份出口量 |
与上年同期比 |
1-11月出口量 |
1-11月与上年同期比 |
小麦 |
总计 |
--- |
--- |
0.84 |
-93.33% |
菲 律 宾 |
--- |
--- |
--- |
--- |
|
韩 国 |
--- |
--- |
0.03 |
--- |
|
日 本 |
--- |
--- |
--- |
--- |
|
印 尼 |
--- |
--- |
--- |
--- |
|
越 南 |
--- |
--- |
--- |
--- |
|
大米 |
总计 |
6.14 |
43.12% |
69.15 |
-23.95% |
韩 国 |
0.70 |
--- |
17.04 |
5.38% |
|
朝 鲜 |
0.58 |
--- |
6.02 |
199.95% |
|
日 本 |
0.46 |
--- |
7.76 |
135.68% |
|
科特迪瓦 |
1.95 |
--- |
3.15 |
-83.62% |
|
其它 |
2.44 |
-43.12% |
35.18 |
-29.91% |
|
玉米 |
总计 |
0.44 |
-81.28% |
9.29 |
-56.66% |
韩 国 |
0.03 |
--- |
0.11 |
--- |
|
马来西亚 |
--- |
--- |
---- |
--- |
|
日 本 |
0.00 |
--- |
0.62 |
170.43% |
|
朝 鲜 |
0.40 |
--- |
7.92 |
-18.83% |
|
越 南 |
--- |
--- |
---- |
--- |
|
其它 |
--- |
--- |
0.63 |
-94.50% |
|
豆粕 |
总 计 |
5.02 |
33.16% |
103.58 |
106.14% |
日 本 |
3.93 |
53.52% |
65.61 |
133.60% |
|
韩 国 |
0.39 |
-40.91% |
7.99 |
28.34% |
|
朝 鲜 |
0.00 |
--- |
0.48 |
146.43% |
|
菲律宾 |
0.00 |
--- |
0.44 |
2000.00% |
|
越南 |
0.24 |
--- |
14.54 |
214.47% |
|
马来西亚 |
0.00 |
--- |
1.96 |
86.65% |
|
其 它 |
0.46 |
-16.36% |
8.72 |
-13.14% |
附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