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机构报告> 资讯详情

2012年8月粮油分析报告

时间:Tue Oct 16 16:54:36 CST 2012  浏览次数:314次  发布人: 系统 发布来源:系统

阶段性紧张推动麦价 输入性上涨推动油价

8月份,国内粮油价格双双上涨。谷物市场小麦表现亮眼,在中、下旬快速上涨7-10%。主要原因,一是最低收购价启动减少了市场粮源供应;二是小麦饲用需求增加,改变以往的供需结构。油脂油料市场,虽然1-7月国内植物油供应同比增加,需求同比减少,国内植物油供应充足,但原料成本输入性的上涨,国内外投机资金对期盘的炒作,使得国内植物油现货价格无量上涨。9月份,双节备货需求,学校开学的团体需求,带来的成交量将筑固小麦和植物油价格。

8月份,随着小麦价格走高,托市小麦暂时停收,截止825,最低收购价小麦累计收购2316.2万吨,较2010年增加51.5万吨。夏收菜籽收购高峰期结束,菜籽临储收储也告一段落,截止820,临储菜籽收购量在330万吨左右。

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这是时隔30个月之后,CPI同比涨幅重新回到“1”时代。而上一次CPI处于"1"时代,还是20101月出现的1.5%,与20127月之间也是间隔30个月。从粮油价格走势来看,7CPI涨幅也会是年内最低。

8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37.90(基期:200812=100), 较上期上涨0.49%;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136.96(基期:200812=100),较上期上涨1.28%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8 份,我国小麦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上涨,主要原因是由于市场供应减少,农民惜售加上面粉需求提升等因素共同推动。由于部分托市收购地区市场价格已经高于小麦 托市价格水平,河南、安徽等省份的部分地市已经暂停托市小麦收购。本月,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普遍提升,面粉出库量增加的同时,麸皮产量也显著增加。迫于成 本压力,加工企业不同程度的提高了面粉出厂价格,但同时麸皮价格也因此而有所下滑。临储小麦交易受市场行情突涨影响而重获企业青睐,成交量创4月份以来新高。

一、粮源趋紧行情上涨

受市场供应紧张,企业需求提升等因素影响,8月份,国内小麦行情经历了一个从稳中趋强到显著提升的一个过程,特别是8月下旬开始,主产区小麦市场价格出现了突发性上涨。据市场信息,8月份涨幅比较明显的河南北部,中等白麦粮库收购均价从月初的1.05/斤涨至1.13/斤,而面粉加工企业收购均价从月初的1.06/斤涨至1.15/斤;对于粮源早已吃紧的江苏、安徽等地,加工企业收购均价从每斤1.04元涨至1.12元;河北、山东等前期高价地区企业收购价也从每斤1.1元涨至1.16元。

普麦在8月份出现如此显著的上涨在往年并不常见,分析认为,产需出现矛盾是导致此次行情变动的主要内因。产量方面,尽管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今年冬小麦产量为1.14亿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估2011/2012年度小麦产量为1.18亿吨,但根据今年主产区各地实际的小麦生产情况来看,我国小麦产量和所统计数据有显著差距,小麦平均质量下降也是不争事实。主要应归咎于小麦生产后期出现大面积赤霉病,而黄淮地区小麦灌浆不足也导致单产明显下降。有机构评估,2011/2012年度我国小麦产量仅有1.05亿吨左右。8月上旬,国家粮食局称,预计2012年新小麦商品量为7600万吨。再看看我国的国内消费情况。由于小麦玉米价格倒挂,小麦用于饲料用途的数量较往年大幅提高。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预测,2011/2012年度饲用小麦消费将达到2300万吨,而在上一年度仅有1350万吨,面粉用小麦消费也稳定在8300万吨。同时,我国进口小麦早已从过去的调剂余缺转为加工补充,尽管截至7月份累计进口小麦达244万吨,但对于缓解国内整体的供求紧张关系意义不大。

而在这种供需偏紧的大背景下,实际市场变化引发了此轮行情上涨。首先,较大的收储数量减少了市场粮源的流动数量;其次,8月中旬以后,小麦的后熟期已过,新麦加工适用性提升,加上时近面粉消费旺季,集团消费提升,促使面粉加工企业加大了采购力度;第三,不断调整的小麦收购价格诱发农民惜售心理高涨,加剧了本已紧张的供应局面;最后,市场对“大幅提高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期提升促使了小麦行情进一步走高。

二、收购增长进度下滑

进入8月份,冬小麦收储持续稳步进行,但收储进度明显下滑。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止825日,全国11个小麦主产省累计收购新产小麦5282.6万吨,同比增加651.5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3668.4万吨,民营企业收购1614.2万吨,同比分别增加640.7万吨和10.8万吨。由于收购总量目前已经占到预计商品量的70%,市场可流通粮源数量有限。从“5日收购量”的统计数据来看,8月份的“5日收购量”呈明显下滑趋势,预计后期单位期限内收购数量将持续减少。

截止825日,最低收购价小麦累计收购2316.2万吨,较2010年增加51.5万吨。其中,河南省收购托市小麦988万吨,依旧占托市收购总量的大头。由于8月中旬之后,小麦收购价格持续走高,有鉴于此,河南、安徽、山东等省份对市场收购价格已经高于托市收购价格水平的部分地市暂停托市收购。

8月下旬的收购进度上可以看出,随着市场价格走高、农民惜售以及粮源减少,大规模的收储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尽管收购期到9月末才结束,而且还有企业进行零星收购,但收购总量以及托市收购量已经难以有大的增加。同时也应看到,在新收的托市小麦未投放之前,市场行情难以出现大幅的回落。

三、临储调控暂未体现

本月,临储小麦竞价交易终于因现货市场行情高涨而被“激活”,成交量出现大幅增长。特别是最后一周达34.8万吨,为今年4月份以来最高。据统计,本月周均投放量依旧维持在300.3万吨水平,周均成交量为11.2万吨,较上月增加9.3万吨,成交率也从上月的0.6%提升到3.7%,成交均价2075.37/吨,较上月减少16/吨。

价格优势是其在低迷了较长时间后重获“新生”的关键原因。自今年3月底,国家调整临储小麦交易底价同2012年小麦托市收购价持平以后,由于当时国内小麦主产区平均价格持续在1.03-1.05/斤徘徊,且质量要好于临储小麦,加之临储交易规则对参加交易客户的种种限制,临储小麦交易坠入低谷。但进入8月中旬之后,主产区小麦市场价格由于粮源稀少而快速走高,临储小麦的价格优势逐步显现。

临储小麦投放的初衷是扩大市场供给,平抑过快上涨的粮价,但从短期来看,目前这两项功能可能都要有所折扣。从“扩大市场供给”方面看,河南市场投放量占总投放量的89%,其他包含移库的省份投放量仅占到11%,其中江苏自今年3月份就停止投放临储小麦。而在河南投放的临储小麦中,绝大多数是存放在豫中和豫南地区。尽管数量上能够满足市场加工需求,但存放区域不均衡减弱了“扩大供给”的效果。同时,由于投放的粮源不均衡,对于过快上涨的小麦价格难以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四、国际小麦高位震荡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27月份我国小麦进口25.1万吨,环比增加3.5万吨。1-7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244万吨。其中,澳洲软白麦依旧是主要的进口品种,累计进口168.2万吨,占进口总量的69%,美麦和加麦进口量分别占12%11.7%。由于国际小麦近几个月上涨幅度较大,我国在未来继续大量进口的可能性较小,由此可以预计,今年我国小麦进口量难超300万吨。截止目前,我国依旧没有小麦出口。

8月份,国际小麦价格呈高位震荡态势,但重心下移。从CBOT小麦盘面上看,美麦依旧维持多头思路。国际谷物理事会在8月下旬公布的2012/13年度全球谷物产量报告中预测,小麦产量预计为6.62亿吨,较前期的预估下调300万吨,主要是因为俄罗斯作物产量预估调减了400万吨左右。而美国冬麦种植的较好环境以及美小麦出口需求不振也导致国际小麦价格有高位震荡趋弱态势。

综上所述,预计9 份将依旧是小麦行情走高的月份,利好因素不断,如市场粮源供给暂时难有根本性改观,政策提价预期高涨,面粉消费进入旺季,玉米产量暂难说是否增产,饲料消 费提升等,都将推动小麦价格上扬。但也应看到,从政府维稳的角度出发,小麦的涨幅和涨速依旧会受到粮食主管部门的严密监控。10月份,政策预期落定,小麦需求趋于稳定,新玉米大量上市或减小饲料小麦的消费压力,前期贸易商收购粮食陆续出库等因素将维持小麦高位持稳。11月份,小麦市场将根据市场供需环境而出现波动,但整体依旧平稳。

 

8月份,美国玉米减产符合市场预期,在上旬美玉米指数突破844.6点新高后,围绕810点高位震荡。而国内玉米也遭受了多重灾害侵袭,尽管损失有限,但依旧引发市场对未来产量的关注。消费层面,由于猪肉价格回升乏力,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较低,而深加工行情暂时也难以持续回暖,玉米需求整体平稳,进而导致产区、销区及南北港口行情平稳。

一、玉米生产遭受多重灾害

8月份,正值东北玉米灌浆、华北及黄淮海地区抽雄吐丝的产量形成关键期,我国玉米主产区遭遇到多重灾害。先是7月下旬华北、东北降水过程偏多,雨量偏大导致秋季农作物面临病虫高发的严峻态势;进入8月份,受双台风影响,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内蒙等地区出现强风及强降雨,造成上述地区农作物受灾严重;8月中旬,我国玉米主产区又爆发粘虫病害,发生面积之大、范围之广、虫害密度之高为近10 罕见,除玉米粘虫之外,在东北、华北地区玉米螟、大斑病也出现范围扩大态势;至月底,台风“布拉万”侵袭东北,大风及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玉米倒伏,而山 东、内蒙、河北玉米生长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持续的降雨导致产区积温、光照减少也对产区玉米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而对于东北产区来说,早霜冻也更易发生。

尽管在灾害发生后农业部门及相关地方管理部门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各机构实地调研也显示灾害对产量造成的损失没有预期那么严重,但市场对于未来产量预期依旧持谨慎态度。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产量预测,2012年中国玉米产量的8月份预测值为19700万吨,较7月份预测值调减50万吨。

二、产销区及港口价格稳定

8月份,国内玉米整体呈高位坚挺态势,个别地区略有波动。产区方面,仓储企业对后期看涨心理不减,优质玉米出库谨慎,挺价意愿较强,但由于产区本地玉米加工需求平稳,贸易商采购积极性不高,行情维持平稳。目前东北当地玉米收购价格多为2300-2320/吨,水分14.5%,出库价多在2360-2400/吨,华北黄淮地区饲料企业收购玉米价格多为2240-2300/吨,淀粉企业收购多为2340-2400/吨。

对于销区,两方面原因导致价格维持平稳:一方面,国储玉米轮换即将开展,企业在采购粮源有所保障的情况下不再追高。据了解,本次轮换主要为进口玉米,轮换 地区集中在两广、两湖及四川等南方地区;另一方面,由于东北优质玉米数量有限,出库价格坚挺,导致发运到销区的数量明显下降,尽管销区对东北优质玉米存在 刚性需求,但本地玉米在数量和价格上较有优势,抑制了部分东北玉米需求。同时,南方部分成熟玉米已开始陆续上市,尽管质量一般,水分偏高,但依旧缓解了部 分需求压力。

南北港口方面,在月内,价格随港口库存而略有波动,但由于玉米加工及消费行情平稳,采购整体平缓,行情也稳中趋弱。分港口来看,尽管北方港口整体库存量较上月有所下降,但月内库存变动幅度不大,基本维持在130-140万吨之间,由于销区需求平稳,加上新季玉米即将上市,贸易商收购价多在2450-2480/吨之间,平仓价在2500-2520/吨之间。同样,南方港口也面临销区需求不畅,市场供应充裕的局面,从统计数据来看,8月份广州港口库存在8月中下旬明显增加,月内平均周到货量也居于近3个月来最高,港口贸易商面临较高的出库压力,目前港口成交价在2570/吨,较上月末略有下滑。

三、饲料及深加工行业平稳

8月份,针对持续低迷的养殖行业,国家发改委启动第二轮冻猪肉收储工作,加上前一轮冻肉收储,市场猪肉价格小幅回暖,猪粮比价也从月初的5.51回升到5.71。但是,由于豆粕类蛋白饲料价格大幅上涨,肉猪养殖盈利依旧徘徊在亏损边缘,仔猪价格在月内持续走低也显示出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

米深加工行业在本月陆续回暖。由于临近消费旺季,玉米乙醇及玉米淀粉需求量较上月明显增加,企业前期较大的库存得以消化,开工率也有所提升。部分地区玉米 深加工产品销售价格也略有升高,企业亏损减轻。但应该清醒意识到,短期的回暖不代表整个行业根本性好转,由于深加工企业市场竞争程度较高,加上国家对相关 产业政策上的限制以及国内经济运行状况,玉米深加工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依旧严峻。

四、美国确认玉米大幅减产

据海关总署发布数据,7月份我国共进口玉米72.15万吨玉米,较上月增加19.3万吨,1-7月份累计进口玉米312.67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占总进口量的98.7%7月份,我国累计出口玉米0.43万吨,环比增加920吨,1-7月份累计出口23.74万吨,基本全部出口至朝鲜。

国际方面,在8月上旬美国农业部公布的供需报告中,确认美国玉米将大幅减产。报告显示,2012/13年度美国玉米单产预估为123.4蒲式耳/英亩,较7月预测值下调22.6蒲式耳/英亩,而2011/12年度美玉米单产预估为147.2蒲式耳/英亩。单产连续3年下滑,创下17年来最低水平。2012/13年度美玉米收割面积预估为8740万英亩,较7月预测值下调了150万英亩,而2011/12年度预测值为9640万英亩。收割面积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干旱导致部分地区玉米绝收。2012/13年度美玉米总产量预估为107.8亿蒲式耳,约2.74亿吨,较7月预测值129.7亿蒲式耳下调了21.9亿蒲式耳,降幅17%,超出了多数交易商和分析师的预期。2011/12年度美玉米产量预估为123.58亿蒲式耳。尽管预计今年玉米的需求和产量同时下降,但美农业部依旧下调了2012/13年度玉米库存至6.5亿蒲式耳,为1996年以来最低水平,7月份报告中玉米库存为11.83亿蒲式耳。

综上所述,预计9 份国内玉米行情将呈稳中坚挺态势,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的产量变动将可能导致市场对国内玉米期货进行炒作,但对短期内的现货行情影响有限。南方新上市玉米以及 轮换玉米出库将缓解销区对玉米的需求,进而减少东北玉米的发运量,而南北港口较为稳定的库存也避免了行情出现大的波动。饲养及深加工行业将继续回暖,肉类 消费的增长或提振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季节性的乙醇及玉米淀粉消费提升将使玉米消费环比提升。后期应依旧关注产区玉米生长状况。

 

8月份,国内稻米现货市场不同品种表现各异,籼稻价格保持稳定,粳稻价格继续延续前期涨势。新季早籼稻收购工作基本结束,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总产量较上年增长1.6%。郑商所早籼稻期货完成窄幅盘整后,本月选择向上突破,但全月涨幅仅有1.15%。大米终端消费有所增加,主要受学校开学因素影响,大米价格也出现普涨。东北粳稻储备有序投放,有望缓解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东南亚五个大米出口国有望成立“东盟大米协会”,意图借此形成价格联盟,提高国际大米市场价格。

一、全国新季早稻增产

据主产区粮食部门统计,截止820日,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8个早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累计收购2012年新产早籼稻573.1万吨,同比增加83.1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380.6万吨,同比增加47.1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6.4%,民营企业收购192.5万吨,同比增加36万吨,占收购总量的33.6%。根据公布数据可以看出,进入8 份以来,收购增速开始逐渐下降。与此同时,收购价格也由前期的快速上涨转为平稳运行,部分地区近期收购价格有小幅回落。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储备库的轮 换任务基本完成,加工企业的参与热情一直较低,所以市场的收购主力参与度开始降低。在此情况下,部分买涨不买跌的贸易商也不再大量入市进行采购。总体收购 基本结束后,市场行情也将趋于平稳运行为主。

国家统计局于824日公布,2012年,在国家大幅度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格和各地积极推行科学种植的共同作用下,全国早稻生产稳定增产。根据调查,2012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5764.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5.2千公顷,微增0.3%;全国早稻单产为5774.8公斤/公顷,比上年增加77.9公斤/公顷,提高1.4%;全国早稻总产量达到3329万吨,比上年增产54万吨,增长1.6%,总产量基本恢复到了2009年水平。4个早稻产量超过500万吨的省(区)共增产48.4万吨,占增产总量的90%。其中湖南早稻产量为818.7万吨,比上年增产12.3万吨;江西产量为800.2万吨,增产14.6万吨;广西产量为544.9万吨,增产14.5万吨;广东产量为534.3万吨,增产7万吨。另外湖北、海南分别增产11.8万吨和2.6 吨。安徽、浙江、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因播种面积下降产量有所减少。早稻种植面积缩减主要是因为劳动力转移以及早稻种植效益不高,但是由于大面积推广的集 中育秧和良种种植对单产提高有所帮助,保障了全国总产量的增加。国家大幅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对于稳定早稻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外,今年早稻主产区降 水及时、充沛,较好地满足了早稻移栽和生长的用水需求,虽然种植初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温寡照天气,但到分蘗、扬花、灌浆期,各主产区普遍气温高、光照 好,有利于产量形成。

二、粳稻储备稳定市场

20125月以来,黑龙江省多次组织省级储备水稻竞价销售交易会,累计成交储备粳稻200万吨。国家也将陆续投放国储轮换粳稻,目的在于平衡市场供需,对前期快速上涨的价格起到抑制作用,稳定接新前的市场预期。虽然国储轮换将入市,但考虑到在省级储备稳定投放的情况下,本月东北粳稻平均收购价格仍然上涨了0.1/斤,预计新季早稻上市前粳稻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但是价格回落风险依然存在,参与者不宜在目前行情下追涨。

今年东北粳稻种植过程中经历了前期的降水不足及病虫害,但总体生长状况仍算较好。不过台风“布拉万”带来的强降雨和大风对主产区水稻造成不利影响,部分地区出现倒伏现象。如果低温阴雨天气持续,将影响作物灌浆,有可能降低单产。

由于去年东北粳稻上市遭遇卖粮难,国家启动国有储备收购,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由此也使得加工企业收购量较小,库存基本消化殆尽。预计新季粳稻上市后,加工企业将有很大冲动参与前期收购。

三、早籼稻期货冲高回落

本月郑商所早籼稻期货延续了上月末的涨势,继续震荡向上创出近期新高,1301合约最高到达2849/吨,月底收于2818/吨,全月上涨幅度为1.15%,显示突破力度并不大。而随后从高点回落的走势,显示了多方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并无意愿向上发动趋势性行情。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以及国家粮油信息中心8月份的国内稻谷供需平衡表分析,稻谷供需基本面仍然没有出现明显改变,总体供需较为平衡。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所公布的主要经济指标均显示经济状况仍未好转,农产品市场近期的走势主要依靠天气炒作来决定。由于早籼稻市场当前缺乏相关炒作因素,预计近期价格运行将以以弱势震荡为主。如果其他农产品因为天气炒作结束而出现价格快速回落,则早稻期货也有可能面临向下调整风险。不过由于国内早稻市场供需相对平衡,如果向下则空间也将十分有限。

四、东盟大米协会有望成立

根据泰国商务部官员言论,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和老挝5 初步拟定意向成立“东盟大米协会”,旨在形成价格联盟,通过影响国际大米市场价格来为自己增加收益。如果协会成立,则泰国将成为其中受益最大的国家。第 一,泰国当前大米库存规模过高,如果大量投入市场则将会对市场价格形成打压,而价格联盟形成后,则泰米品质较好的优势能够为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第二, 泰国政府今年计划继续执行大米的保护性高价收购政策,如果无法将国际市场价格提振起来,则泰国政府用以支撑政策实施的财政压力将继续增大;第三,泰国在国 际大米市场上最大的竞争者是越南,如果将越南拉入价格联盟,泰国的竞争压力将会明显减弱,世界第一的大米出口国地位也将长期保持。

不过由于类似的价格联盟,往往会因为束缚力不强而导致最终解体。如果该联盟作出简单的提价动作,必将招致大米进口国的反应,私下违约或者转而寻找印度等其他出口国都有可能发生。

上所述,国内稻米现货市场正在趋于稳定。新季早籼稻再度增产,价格高开上市后经过一段时间涨势后,价格小幅回落后走势平稳。东北粳稻继省级储备持续投放, 国储也将于近期开始投放,将对稳定市场起到一定作用。东盟大米协会如果正式成立,将在短期影响国际大米市场,长期看其作用将趋于减弱。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 格再创近期新高后,将回落至前期密集成交区间,高位震荡仍将是行情运行的主要方式。

 

8月,美豆主产区出现降水,美豆生长优良率低位企稳,但前期干旱造成的严重减产已经不可挽回,USDA8月报告大幅调减美豆产量,机构田间巡查报告利多,美豆期价屡创新高,内盘大豆期价创年内新高,临储大豆拍卖供不应求,成交均价稳步上升,油粕价格大幅上升,进口大豆压榨收益创两年半新高。

一、减产效应扩散 期价屡创新高

8月,美国干旱导致减产效应持续扩散,CBOT市场农产品期价继续大幅上涨,美豆期价高点被屡屡刷新。

8月大豆基本面利多,在供给减少的预期下,需求并未因价格上涨而受到有效抑制,全球大豆中远期供需趋紧,本月下旬期价再次出现恐慌性上涨。利多方面:一、USDA8月供需报告大幅调减2012/2013年度美豆单产至36.1蒲式耳/英亩,同时调减了2012/2013年度美豆收割面积,导致2012/2013年度美豆产量同比大幅下降991万吨,调减幅度超出市场预期,2012/2013年度美豆期末库存和库存消费比均降至9年新低,市场对未来美豆供需趋紧已经没有异议。二是8月美国中西部地区出现降雨,但已经无法挽回前期干旱造成的作物损失,Pro Farmer8月田间巡查报告结果显示,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大豆平均结荚数均低于往年平均水平,其对美豆单产的预估也低于USDA8月报告,意味着后期美豆产量仍有下调空间。三、出口需求依旧旺盛,8USDA公布的美豆出口周度报告显示,出口量均超出或位于市场预期区间上限,说明市场需求方对后市依然看好,市场整体仍然处于追涨阶段。利空方面:在7月底开始降水后,美国玉米和大豆生长优良率低位企稳,USDA公布的数据显示,826当周美豆生长优良率为30%,月环比回升1%8月初降水和美豆生长优良率的企稳消除了市场恐慌性上涨的动力,但由于今年美豆播种早,生长周期也较往年提前了2周,8月下旬,市场开始意识到降水来的太晚,对美豆单产改善已无大的帮助,恐慌性上涨再次袭来。

本月宏观面利多。美联储主席贝南克在831日的Jackson Hole会议上表示,美联储随时准备采取行动以应对美国经济的下滑,市场对美联储9月实施QE3的预期进一步强化,加之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和欧元区首脑们关于保卫欧元的言论,屡屡提振了市场风险情绪,大宗商品价格延续反弹走势,金银等贵金属价格大幅上扬,通胀预期持续升温。

8月资金面上继续看涨。截至828CFTC持仓报告数据显示,基金持有的美盘豆类净多头寸出现分化,豆油、豆粕净多头寸月环比上升,而大豆基金净多头寸出现月环比小幅下降。总体看,豆类持仓并未出现大幅的减少,加之新多资金入场令油粕基金净多持仓持续增加,说明基金对豆类后市行情依旧看好。

技术面上依旧看涨。美豆11月主力合约在8月底有效突破1690美分/蒲式耳的阻力位后,上行空间进一步被打开,月涨幅达7.03%。周线、月线上看上升通道运行良好,期价在1840美分/蒲式耳附近将遇到阻力。建议投资者高位谨慎乐观,期价高位不应追涨,但可逢回调买入。

二、南美定产前 牛市有望持续

后市看来,8月北美定产后,南美天气和需求是9月行情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首先是天气,目前市场已经开始关注南美种植区的天气情况。从8月底的南美天气来看,巴西北部仍然保持干旱而阿根廷南部持续潮湿,美国农业部预估2012/2013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大幅回升,是基于2012/2013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同比增加155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将同比增加1400万吨。虽然南美种植面积同比上升已无异议,但从USDA预估的单产数据来看,阿根廷、巴西的单产均高于十年均值,处于历史单产区间的高位。高单产只有在最理想的南美天气下才能实现,进而实现USDA 估的大幅增产。虽然天气预报称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形成,并将给南美带来充沛的降水,但南美中远期天气变数很大,目前市场对此类盲目乐观的数据并不认可。而今 年南美、北美严重干旱的天气更是让市场患上了“极端天气恐慌症”,因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后期南美天气的变化。如果南美天气出现问题,大豆期价将再度出现恐 慌性上涨,反之,若南美一如美国农业部预估的风调雨顺,南美大豆产量出现大幅反弹,则大豆期价有望在南美大豆种植期间出现回调,并于20133月前后彻底终结牛市。

其次是需求,在价格屡创新高后需求可能出现变化,如果需求受到明显抑制,则价格将高位滞涨,反之则仍有上升空间。从8月的情况来看,价格上涨并未有效抑制需求,而中国政府对此次大豆牛市的调控态度温和,后期如果调控升级或将导致牛市提前终结。

 

三、临储拍卖供不应求 大豆压榨收益创新高

8月由于外盘期价继续大幅上涨,国家临储大豆的比价优势进一步显现。8月国家临储大豆拍卖共计举行3次,总计拍卖121万吨2009年临储大豆。成交情况依旧火爆,全部成交且成交均价呈上升趋势。本月拍卖与上月相比,拍卖数量、成交数量和成交率、成交均价均上升。1-8月国家竞价销售临时存储大豆累计成交222万吨,随着价格的上涨,临储大豆加速流向市场。后期国家将每两周举行一次拍卖,数量约40万吨/次,据此计算至年底前仍有360万吨的临储大豆将流入市场。2012年临储拍卖总计将为市场提供近600万 吨的大豆供给,较往年大幅增加。由于国内市场看涨预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加之临储大豆拍卖底价偏低,预计后期临储大豆拍卖仍将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政府 调控力度温和,调控效果亦相对有限。相对于压榨企业旺盛的大豆需求,临储大豆拍卖的供给增量有限,市场价格因此受到的冲击很小。

8月,进口大豆到港成本月环比小幅上升,8月底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约4600-4650/吨,月环比上升100-150/吨,月底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格为4850-4900/吨,月环比上涨150-200/吨。由于本月内盘油粕价格快速上涨,导致进口大豆压榨收益快速上涨至年内新高,并维持在700/吨的两年半新高水平。由于经销商对港口大豆的挺价销售,港口分销大豆价格上涨迅速,压榨收益也创出年内新高。本月国内油粕涨幅大于美豆期价涨幅,近月船期大豆压榨收益本月亏损缩小,刺激油厂外盘点价,国内油粕价格仍有上行动力。

目前看来,与2011年的限价、定向销售等非常规调控政策相比,今年中国政府对大豆市场的调控力度相对温和,仅仅是通过定期举行的临储大豆拍卖向市场增加供给。原因一是2012年我国CPI持续下行,加之食用油价格走势与大豆、豆粕价格相比偏弱,并未出现往年的大幅上涨行情。原因二是虽然豆粕价格大幅上涨,但其影响被产能严重过剩的饲料养殖业消化吸收,并未传导至终端消费市场的猪肉价格上。

四、豆粕价格创历史新高 政策面压力初现

8月,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上涨,连豆粕指数月涨幅6.06%,连豆粕持仓量大幅增加,内外盘豆粕价格均创出了历史新高,做多资金对后期行情极度看好。豆粕继续领涨豆类,油弱粕强格局持续,油粕比值屡创新低。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4450-4620/吨,月环比大幅上涨500-600/吨。

8月,美豆进一步减产导致后期豆粕供给减少,是推升豆粕价格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国发改委重启冻猪肉收储,肉禽蛋价格小幅反弹,同时养殖业存栏量高位趋稳,都支撑了豆粕需求。农业部发布7月份生猪存栏数据,其中,生猪存栏环比持平,同比上涨2.5%,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4.1%。这些数据说明养殖户并未迅速降低存栏,存栏仍将高位运行。

8月底,发改委就豆粕价格约谈油厂,市场政策面压力初现。与 往年定向销售、限价等方式不同,今年主要大豆压榨企业并未因大豆抛储而得到政府的利益输送。企业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仍将随行就市的提高油粕产品价格。 后期,随着十八大的临近,价格维稳任务或将令市场承受更多的政策压力,如果大规模拍卖或定向销售出现,市场价格将出现较大的波动。

五、7月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加 豆粕出口大增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27月大豆进口量达到586.7万吨,同比上升9.57%,环比上升4.32%201217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加20.13%7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18.20万吨,同比上升208.39%201217月我国豆粕出口量同比增加93.67%。我国大豆进口和豆粕出口出现购销两旺局面,油厂经营情况良好。

8月降水对美豆单产的改善效果有限,后期美豆产量仍有下调空间。在北美减产已成定局,中国需求不减,全球大豆中期供需趋紧的背景下,南美天气将受到市场的额外关注。由于USDA 南美单产预估较高,而南美大豆生长期天气变化将决定单产,因此后期资金可能反复炒作天气。南美天气和产量将决定牛市能否持续。在南美定产之前,大豆牛市持 续的可能性较大。短期看,期价上升至历史高位后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抑制,均衡价格并未出现,价格仍有冲高动力。中期看,全球大豆供需偏紧的局面将持续至南美 大豆上市之前,因此未来3个月大豆期价仍将维持高位区间,预计美豆指数将运行在1550-1850美分/蒲式耳的区间宽幅震荡。建议油企在谨慎参与油粕套保业务,外盘点价宜把握节奏,毋追高,逢回调买入较为理性。

 

8月份,资金继续炒作美豆减产、全球大豆库存紧张及中国需求,推动CBOT豆类创历史新高,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继续跟涨。不过,由于国内植物油物供应充足,加之对调控的担忧,贸易商追涨积极性不高。

一、基本面利多释放殆尽  QE3成为市场最大变数

8月份,投机资金再次以中国需求和美豆减产供应紧张为题材将CBOT大豆推向历史新高,自此,资金已先炒天气,再炒供给和需求,下一个炒作点将是QE3

不过,相对于基本面的明朗,宏观面却多空共存。首先,美联储822日公布的会议纪要指出,如果美国经济增速不能明显加快,可能需要及时推出进一步的宽松措施进行刺激。而伯南克曾指出在11月美国大选之前或不会推出更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QE3引而不发。其次,欧洲中央银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表示欧洲央行将会“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欧元联盟,他已经帮欧元区撑过了8月,可能否撑过9月令人疑问。最后,中国制造业陷入了年内最低谷,无论是从汇丰8PMI数据还是官方8PMI来看,降至20093月以来41个月的新低,九个月来首次跌破荣枯线。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货币政策该如何调整,也令人关注。 

二、成本输入性上涨推动  豆油期现货震荡上扬

8月份,虽然国内植物油市场仍处于消费淡季,不过在外盘带动下,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继续震荡上涨,突破万元关口,逼近今年4月份年内高点。主要是美国农业部8月份的大豆供需报告再次下调美豆产量预期,投机资金热炒未来几个月全球大豆紧张的供给基本面,CBOT大豆创历史新高。不过目前国包括豆油在内的植物油价格上涨,主要是成本输入性的上涨推动,并不是国内植物油供需基本面好转,也不是需求拉动,贸易商追涨热情不高,国内豆油现货成交不旺。

9月份,在成本支撑和中秋、国庆双节备货需求拉动下,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有望见新高,不过高位风险也在加大,有可能走出先涨后跌的行情。利空因素:一是今年1-7月份大豆同比进口数量增加20%,豆油进口数量同比增加19%,棕榈油进口数量同比增加7.25%,国内植物油供给同比大幅增加。二是餐饮协会称今年饭店同期成本上升而收益下降,饭店倒闭率达15%,这直接影响植物油的终端消费。三是发改委对中粮、益海等五大油企实施价格汇报制度,五大油企小包装油占国内小包装油市场份额的近75%,该制度的实施将使国家进一步有效引导油价,不过这也缩小豆油贸易区间,降低中间环节需求。四是9月美豆将陆续收获上市供应市场,对美豆产量的炒作将进入尾声,而对南美大豆种植面积同比大幅提高的预期将不利于豆价。利多因素:一是9月豆粕需求旺季将结束,市场对未来四个月油粕关系转化的预期,使得市场对国内豆油价格相对乐观。二是当前南美大豆库存较低,今年9月份至明年2 月份,美国大豆将作为主要的出口供应方,在产量下降背景下,资金对供应偏紧的炒作将支撑CBOT大豆价格,输入成本将有效支撑国内豆类产品价格。三是市场对中秋、国庆的需求预期,将支撑国内豆油现货价格。

三、交储需求支撑菜油价格  进口冲击后期不乐观

8月份,国内菜油现货价格稳步上涨,但产区国产菜油价格混乱,市场购销清淡。一是受国内外油脂油料价格上涨带动。二是交储需求支撑国产菜油价格。但是国内四级菜油格和一级豆油、24度棕榈油现货价差一直居高不下,国内菜油终端需求不畅。

8月份,国内菜籽价格平稳运行,主产区菜籽余货不足,两湖、江苏多数油厂已停止收购,少数部分维持收购,市场开始关注秋收油菜籽。此外,据统计,截至820中储粮总公司委托收储企业在江苏、安徽等11省累计收购国家临时存储油菜籽333.2万吨。

9月份,在政策支撑下,国内菜油现货价格仍较坚挺,但对四季度价格不看好。利多因素:一是临储政策结束前,交储菜油的需求将继续支撑国产菜油价格。二是国际市场大豆供给偏紧,豆类产品输入性成本上涨,也会传递到菜油。三是如果QE3成 真,有利于包括菜籽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利空因素:一是目前进口加拿大菜籽的压榨利润已远好于国产菜籽,预计后期进口菜籽数量会增加,带来菜油供应量的增 加,政策托市结束后,国内菜油价格受国际市场菜籽和菜油价格影响较大。二是从机构数据来看,今年欧盟和加拿大菜籽均丰产,产量将高于去年,届时国际市场菜 籽价格回落可能性加大,并扩大与国产菜籽和菜油的优势,冲击国内菜油价格。三是国家植物油储备中相当一部分是菜油,一旦国家通过增加植物油供应来打压国内 植物油价格时,菜油价格因供应增加将首当其冲。

四、食用工业需求同比下降  棕榈油去库存化缓慢

 8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先抑后扬,在中旬一度逼近年内低点后,受国内外豆类产品价格上涨带动,震荡上涨,整体价格重心与7月持平。不过,由于港口棕榈油库存仍处历史高位水平,且国内棕榈油价格上涨完全是受相关植物油价格带动,而不是自身需求好转,贸易商采购仍多谨慎,追涨热情不高。

9 份,国内棕榈油价格先扬后抑、宽幅震荡可能性较大,很难走出类似于豆粕的中期单边上涨行情。利空因素:一是虽然三季度我国棕榈油进口数量同比减少,港口棕 榈油库存也将随之下降,但整体仍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国内棕榈油供应充足,压制贸易商追涨热情。二是进入九月份后气温下降,棉油对棕榈油的替代消费增加,不 利于棕榈油的需求。三是棕榈油作为主要食用工业用油,经济形势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棕榈油的用量。利多因素:一是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棕榈油和豆 油之间的价差都达到了三年来的最高水平。二是国际市场豆油因大豆减产而出现的供给缺口,需要棕榈油来填补,也有利于棕榈油需求。三是国际市场资金对QE3的炒作,也会倒递到棕榈油市场,并推动棕榈油的进口成本。

五、上半年进口量同比大增  快于需求增速压制价格

海关数据显示: 7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73万吨, 1-7月,进口量为400万吨,同比增长17.9%。其中,我国豆油进口数量20.30万吨,1-7月份进口豆油数量累计76.7万吨,同比增加19.54%。我国棕榈油进口数量47.26万吨(含硬脂),1-7月份累计进口310.60万吨,同比增加3.59%。我国进口菜籽油12.73万吨,1-7月累计进口61.80万吨,同比增加111.78%

此外,7月份进口油菜籽21.24万吨,1-7月份累计进口175.47万吨,同比增加325.96%1-7月份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加20.15%。植物油进口量(含进口油籽折油)同比大幅增加,而国内植物油因经济形势,无论是食用工业需求,还是餐饮业需求均同比下降,国内植物油库存量同比上升,将成为压制后期价格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9 份,原料进口成本的上涨,对中秋、国庆双节备货需求预期,均有助于国内植物油价格上涨。但备货高峰期结束后,南美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涨的预期;美国大豆收 获上市,市场供应量阶段性增加的预期;国内植物油价格因政策调控而出现的恐高症;均不支持国内植物油价格出现类似豆粕的中期上涨行情。市场最大变因是QE3是否出台,高度关注。

附件一: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成交价格情况表

20128                                    单位:元/

品 种

等 级

8月平均价格

上月平均价格

8月比上月价±%

去年同期价格

8月比去年同期价±%

白小麦

2134.91

2098.13

1.76%

2074.17

2.93%

早籼米

标一

3794.29

3813.33

-0.49%

3520.54

7.78%

晚籼米

标一

4097.32

4134.00

-0.88%

3820.41

7.25%

 

标一

4235.00

4120.00

2.80%

3909.58

8.33%

 

2370.23

2343.55

1.14%

2176.60

8.90%

 

4340.43

4236.50

2.46%

3982.40

9.00%

花生仁

11164.29

11492.86

-2.85%

10348.87

7.88%

花生油

一级

19790.00

20601.00

-3.93%

20412.46

-3.04%

菜籽油

二级

11111.86

10850.00

2.42%

10312.07

7.76%

 

一级

9991.03

9809.29

1.86%

10321.33

-3.20%

注:1.本期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 137.90(基期:200812=100)较上期0.48%

2.本期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 136.96(基期:200812=100) 较上期1.28%

 

附件二:

20127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进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表格 1

品种

进口国

7月份进口量

与上年同期比

1-7月进口量

1-7月与上年同期比

小麦

总计

25.15

133.30%

243.92

270.34%

加 拿 大

5.78

0.00%

28.6

147.62%

   

5.76

1758.06%

29.34

146.56%

澳大利亚

10.93

132.55%

168.20

296.58%

 

---

---

---

---

其他

2.68

---

16.58

---

大米

总计

22.42

321.43%

140.24

245.19%

   

1.11

-59.34%

8.44

-62.35%

  

16.74

548.84%

97.70

461.99%

大豆

总计

586.70

9.57%

3491.97

20.15%

 

64.97

993.77%

1499.41

-1.78%

  西

380.25

10.52%

1708.46

57.87%

阿根廷

110.78

-21.52%

236.77

10.75%

加拿大

0.11

-15.38%

8.86

-70.45%

豆油

总计

20.30

-21.74%

76.70

19.54%

美国

0.00

---

0.00

-99.99%

巴西

12.02

-42.63%

51.02

80.68%

阿根廷

8.21

65.19%

25.50

50.16%

棕榈油

总计

47.26

-7.66%

310.60

3.59%

马来西亚

28.84

-15.84%

183.21

19.10%

印尼

18.36

12.43%

124.90

56.82%

油菜籽

 

21.24

137.58%

175.47

325.96%

加 拿 大

21.24

152.86%

175.26

334.09%

澳大利亚

---

---

---

---

  

---

---

0.21

-74.73%

 

附件三:

20127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出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表格 2

品种

出口国

7月份出口量

与上年同期比

1-7月出口量

1-7月与上年同期比

小麦

总计

---

---

---

---

菲 律 宾

---

---

---

---

   

---

---

---

---

   

---

---

---

---

  

---

---

---

---

   

---

---

---

---

大米

总计

1.16

-4.13%

20.96

-17.92%

   

0.27

-42.55%

10.06

-24.71%

   

0.44

46.67%

2.49

-16.43%

   

0.00

---

3.95

142.98%

科特迪瓦

---

---

---

---

其它

0.42

-4.55%

4.19

-40.69%

玉米

总计

0.43

-57.00%

23.74

254.56%

韩 国

---

---

---

---

马来西亚

---

---

---

---

  

---

---

---

---

  

0.43

-57.00%

23.73

254.35%

  

---

---

---

---

其它

---

---

0.02

---

豆粕

 

18.20

208.47%

53.15

93.67%

 

11.27

181.75%

30.82

72.96%

 

0.77

196.15%

2.33

344.55%

 

0.10

0.00%

3.56

257.83%

菲律宾

---

---

---

---

越南

3.11

1195.83%

6.37

153.80%

马来西亚

1.29

104.76%

1.29

103.96%

 

1.03

55.12%

8.15

64.5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