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Thu Nov 22 17:01:45 CST 2012 浏览次数:350次 发布人: 系统 发布来源:系统
秋收秋种稳步开展 粮价企稳油脂偏空
10月 份,国内主要谷物行情整体走势平稳有弱,未见大幅波动。分品种来看,小麦行情高位坚挺,尽管国家加大临储小麦投放力度,但供应偏紧局面短期难以改善;玉米 行情基本稳定,东北玉米因上市期推迟而价格偏弱,华北玉米量质齐增行情被市场看好;稻米价格弱势运行,籼稻行情高位回调,粳稻收储高开低走,大米稳中趋 降。
油脂油料行情因利空因素围绕,月内依旧处于下行通道,豆油受大豆行情影响及消费不振,期现货行情皆显著下跌;棕榈油受全球经济放缓拖累,国内行情大跌;菜籽菜油缺失政策扶持及相关食用油走低,行情随之下滑。
10月份,我国秋冬作物收种稳步开展,接近尾声。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止月底,全国秋粮已收获10.6亿亩,完成种植面积的90.4%,进度同比快0.8个百分点。分作物看,玉米、大豆收获基本结束,中稻(一季稻)收获接近尾声;双季晚稻已收4527万亩,完成48%,快3.6个百分点。全国已播秋冬作物5.03亿亩,完成意向种植面积70.7%,进度同比快0.7个百分点。其中,已播冬小麦2.81亿亩,完成82.7%,快1.9个百分点,已播冬油菜8041万亩,完成76.9%,快0.3个百分点。
10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42.33 (基期:2008年12月=100), 较上期上涨2.33%;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133.23(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降4.18%。
本月,国内经济走势依旧低迷。9月份CPI如约重回“1时代”,为1.9%,而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发布的PMI为49.8,说明制造业依旧处于枯荣线以下。尽管专家对10月份经济数据转好抱有预期,但未来形势依旧严峻,经济放缓仍将持续。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 麦
10月份,我国小麦现货行情高位坚挺,个别地区小幅提升;由于面粉消费稳定,企业开工率正常,面粉出库价格基本不变;国家在10月下旬调整了临储小麦竞价交易细则个别条款,并增加了投放量扩大了投放区域,以维持市场行情平稳;国内玉米大量上市,价格显著低于小麦,但后期是否会引发小麦行情走低有待接进一步观察;秋冬种全面开展,整体进度略快于上年。
一、多空因素共存 行情稳中有升
10月份,国内小麦主产区行情呈稳中趋升状态,供需关系偏紧是导致价格微升的主要原因。假期前国家提高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至1.12元/斤(三等),以及长假期间加工企业消化了一定数量库存,本月上旬主产区市场出现一轮小幅走高,随后市场回归平稳。根据月末市场信息,河北、山东、河南北部小麦贸易商收购价在1.14-1.17元/斤,河南中部、东部、江苏中部、南部、安徽中部等地收购价在1.12-1.15元/斤,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价格在1.11-1.14元/斤,各地价格相比上月末提升了0.01-0.015元/斤。
综合来看,当前影响普麦市场走高及抑制的因素都相对显著。一方面,经过今年国家规模性收购之后,几个小麦主产省的可流通粮源显著减少,使得市场在前期看涨预期有增无减。据对农户剩余粮源的不完全统计,9月份以后,河南农户手中小麦剩余4成出头,安徽、湖北剩余3成,江苏仅剩余2成,山东剩余5成,河北因收购量较少,尚剩余6成。 再加上中秋国庆过后,华北黄淮地区农民忙于秋收秋种,多无暇顾及小麦的销售,市场供给进一步减少,也对行情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尽管进入面粉消费旺 季,但从今年整体宏观面上看,面粉销量不如往年,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正常,但中小企业的平均开工率仅维持中等水平,同时,由于小麦价格与新玉米价格的 逆转,部分饲养企业开始重拾玉米作为主要饲料用粮,而本月的后半程临储小麦加大了投放数量和区域也部分缓解了供需紧张的局面。
二、临储细则调整 交易量价齐升
本月下旬,国家对临储小麦交易细则的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一是放宽了参与交易的加工企业的资格标准,并扩大了采购数量限制。对比调整后的“细则”,参与临储小麦交易的面粉企业不再受加工规模的限制,而老“细则”则要求加工企业的产能必须达到100吨/日或以上的加工量,同时,单次及月累计采购数量也从过去的15天加工量和30天加工量分别提升至30天加工量和45天加工量。二是加强了对临储小麦出库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对于出库纠纷的责任认定和处理办法,严肃了政策粮交易的纪律,切实保障了买卖双方的合法利益,这对维护政策调控的效果无疑是显著而重要的。
10月份,在现货价格高位坚挺、市场粮源供给有限的背景下,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依旧高涨,特别是在临储小麦交易细则调整之后,成交量更是屡创年内新高。统计显示,本月周均投放量349.3万吨,较上月均值增加50万吨;周均成交量达58.4万吨,较上月均值增加24.7万吨;成交率也从上月的11.3%提升至16.7%;成交均价为2139.03元/吨,较上月均价提高43.9元/吨。
分析认为,多种原因导致临储小麦获得加工企业久违的青睐。首先,调整后的交易细则不仅降低了可参与交易企业的门槛,也扩大了交易数量,而进一步加强的出库保障让参与企业更加放心交易;其次,周累计投放数量从300万吨扩大到400万吨,其中,河南市场周计划投放量由过去的270万吨增加到320万吨,安徽市场则由之前的30万吨增加到近80万吨,而移库小麦从过去的不足10万吨扩大到近50万吨;第三,投放区域随投放量的提升而大量增加,除托市收购的河南、安徽、山东、河北、湖北持续投放外,移库小麦投放从前期的甘肃、内蒙、山西3省最大扩大到目前的18个省份,由于放宽了交易资格,移库省份的成交情况积极踊跃。
三、玉米低价上市 暂难拖累小麦
10月份,由于华北黄淮新上市玉米数量不断扩大,价格普遍低于小麦,部分地区的玉米与小麦价差甚至达到180元/吨, 这将导致饲料企业对小麦采购量明显减少。有分析认为,这将导致小麦价格出现下滑。笔者认为,饲料小麦的用量在一定时期内会有所波动,但不至于让小麦行情显 著回落。首先,依据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情况,饲用小麦大增但并未导致玉米饲料用量大幅减少,说明饲料原料的使用格局并未因玉米价格曾大幅走高而出现结构性改 变;其次,小麦的市场价格底部是由政策支撑,呈刚性,加上当前正处小麦面粉消费旺季,个别地区或有波动,但难以出现明显下滑;第三,从饲料蛋白转换角度来 看,等质量小麦的蛋白含量高于玉米,大中型饲养企业一般在小麦、玉米价差不大于140元/吨时还是愿意使用小麦作为饲料原料;最后,目前改变饲料配方的多是小、散养殖户,而对于规模型饲料、养殖企业来说,成本固然重要,饲料配方的稳定性也很重要。
四、进口大幅提升 期货弱势整理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2年9月份我国进口小麦52.4万吨,同比增长196.21%;其中产地为澳大利亚的29.2万吨,美国22.2万吨,哈萨克斯坦的0.94万吨。今年1-9月中国进口小麦总计321.5万吨,同比增加233.59%。截止目前,我国暂没有小麦出口。
本月,郑商所强麦主力1305合约在上月深幅下挫之后止跌回稳,弱势整理,尽管月末最低达2527点,破9月份2531低点,但2530点的底部支撑已然显现。基本面上,10月 份强麦利空因素不断,如持续加大的进口小麦数量、已经逆转并显著扩大的小麦玉米价差、放大的政策粮投放数量和成交量、稳定但未显著提升的面粉消费等,但应 看到,随着时间推移,利空总有出尽时,预计后期强麦进一步下探空间有限,如无显著影响因素,震荡回升或是后期主要趋势。
五、秋播进入后期 进度同比加快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止10月29日,全国已播冬小麦2.81亿亩,完成计划播种面积的82.7%,同比快1.9个百分点。分区域看,华北地区麦播基本结束;黄淮、江淮地区已播1.8亿亩,完成计划88.4%,同比快2.2个百分点;西北地区已播3770万亩,完成94.9%,同比快0.2个百分点;湖北及西南地区已播1581万亩,完成32.6%,同比快1.6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显著扩大的临储小麦投放量和投放区域将对后一时期的行情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对销区小麦有效的补充,在小麦整体消费趋于稳定的环境下,无疑将限制后期小麦上涨的空间,同时,11月份将要召开的“十八大”也会在各个层面来保证市场的平稳。预计11月份国内小麦将呈平稳运行态势,产销区小麦价格波动微小;12月份尽管对小麦需求不减,但市场供应或因企业还贷等因素而扩大,行情依旧以稳为主,部分地区或有0.01-0.02元/斤涨幅;明年1月份临近春节,企业备货、消费旺盛等因素或推动行情在12月份基础上有0.01-0.03元/斤的涨幅。
玉 米
10月 份,东北玉米因天气原因,上市量偏少,华北黄淮玉米及时填补市场空隙。东北、华北及南方销区行情各异,整体来看,东北因陈粮出库压力较大而导致行情低迷, 华北因期初价格较低农民惜售及销区采购量提升而逐步走高,销区需求趋弱导致行情稳定。玉米饲料及深加工需求依旧清淡,暂时性的供大于需使得国内玉米承压前 行。
一、东北上市推迟 行情弱势运行
10月份,东北玉米由于天气原因收获周期拉长,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止10月26日,黑龙江玉米已收9744万亩,完成98.2%,同比慢1.8个百分点。而气象预测,月底的东北大范围降雪将进一步导致上市时期推迟。
行情方面,10月份东北当地玉米延续上月弱势行情进一步走低。据市场信息,目前30%水分新玉米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粮贩吨收购价为1640元,辽宁沈阳地区为1800元,按1:1.2折干价换算标准品质玉米价格分别为2030元和2230元,吉林长春地区加工企业收购14%水分新玉米吨价格为2160元;锦州港新季玉米(标准水分)吨收购价在2270-2290元,而陈玉米吨成交价在2360元,相比月初下跌近100元。
分 析行情低迷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贸易商手中以及港口地区陈粮库存较大,去库存行为让行情持续下跌,而低迷的市场消费环境又使得库存水平下降缓慢,导致 市场价格进一步承压;另一方面,华北黄淮玉米增产增质,上市及时,导致销区市场被抢占,而东北玉米不断推迟上市时期,失去市场先机。
进入10月下旬以后,市场对临储传言日渐盛行,各方对临储收购价格大胆猜测,使得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入市收购,提振了市场预期。
二、华北量涨质增 价格稳步提升
进入10月份,华北玉米开始进入大面积收割上市。从产量和质量上来看,今年华北玉米可谓是“量涨质增”,由于在整个收获期鲜有降水,使得新玉米收获后稍经晾晒就基本达到15-17%的水分,而往年收获后的含水基本在20%以上,不仅新玉米水分底,霉变率也显著下降,据各地信息,今年华北黄淮新产玉米的霉变率普遍在3%以下,部分地区甚至只有1%左右。这是吸引销区饲养企业采购的关键因素,而去年销区对华北玉米的态度是“拒收”。
随着玉米上市量增加,前期混乱的价格渐渐形成主流趋势。新玉米在本月末的净粮收购价多在2100-2200元/斤,水分在14-15%,相比月初的价格涨50-80元/吨。分析推动行情走高的原因,一是因价格不符农民预期,惜售情绪较浓是导致上市量始终无法显著扩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加大收储难度使得行情走高;二是因价格相对优势明显,外流销区数量显著提升,贸易机会显现,也推动价格提升。
三、销区稳中趋弱 港口行情下挫
本 月,销区行情整体稳中趋弱。一是由于华北玉米及时上市,加之产量大质量好,上市以来,南方销区对华北玉米关注度不断提升,不少饲养企业专程赴河南、山东、 山西、河北等地实地考察玉米产量和质量,并签订大量合同,由于新玉米上市初期价格较低,目前华北玉米到南方销区价格普遍在2350-2400元/吨左右,水分多在15-17%。二是销区的华北玉米快速抢占市场对当地的东北玉米造成较大冲击,不仅使当地东北玉米库存消化进度减缓,也导致东北发运到南方的玉米行情显著走低,月末,东北玉米在西南部分省份价格在2550-2600元/吨,较上月末下降80-100元/吨。由于东北玉米上市期偏晚,后期有进一步走低空间。三是销区行情主要是受收储因素推动,由于饲养行情低迷不振,实际的玉米消费情况并未起到对行情的提振作用,而短期来看,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期。
和销区状况类似,南北港口的玉米平舱价格也在月内出现显著回调。北方港口为接新粮而积极出库陈粮,平舱价格连续下降,从上月末的2480元/吨降至本月末的2350元/吨,新粮收购价格也渐成主流,从月初的2220元/吨提升至2290元/吨,并逐步稳定。南方港口由于月内到货数量多、出库进度慢,行情压力较大,广东港玉米东北玉米成交价已从上月的2570元/吨降至本月末的2450元/吨。有传言称广东港因库存较大而出现大量玉米变质,这或将拖累东北玉米到港价格进一步走低。
四、饲养弱势震荡 淀粉酒精低迷
10月份,饲养行情维持弱势震荡,尽管猪粮比价回升至6以上,但从市场信息来看,主要是因为饲料原料行情下跌所致,养殖业依旧处于低迷态势。据国家有关部委公布的数据,10月下旬全国生猪出场价格14.87元/公斤,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白条肉出厂价20.28元/公斤,农村集贸市场仔猪平均价格27.78元/公斤,分别较9月下旬下降0.2元/公斤、0.09元/公斤和0.87元/公斤。分析认为,尽管养殖利润随饲料行情回落而有所提升,但能繁母猪存栏量庞大依旧对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到猪肉后期行情。
玉 米深加工行业并未因玉米原料行情走低而得到提振,反倒是因为玉米行情走低,酒精及淀粉企业开工率快速提升,相关深加工产品供应显著增加,导致企业库存水平 提高,市场竞争加剧引发价格下跌。依照当前国内经济形势,预计短期内玉米深加工行情难以得到显著改观,多数下游企业多以“随用随采”方式来规避市场风险, 玉米深加工行业利润率或再次走低。
五、进口环比减少 国际小幅震荡
据海关总署数据,9月份我国共进口玉米38.6万吨,较上月减少21.3万吨,其中,进口自美国的玉米37.5万吨,占97%,1-9月份累计进口玉米411.1万吨,主要来自美国,少量来自老挝及其他国家。9月份,我国出口玉米0.6万吨,环比略增0.1万吨,主要出口至朝鲜,1-9月份累计出口24.8万吨。较大数量的进口玉米将会压制国内玉米行情。
国际方面,CBOT玉米指数徘徊在740至760点之间,震荡往复。分析原因,一方面美农业部10月份发布月度供需报告显示,2012/13年度玉米产量和库存量分别为123.6亿蒲和6.2亿蒲,分别减少16.5亿蒲和3.7亿蒲,库销比也创历史新低,从7.89%跌至5.55%。另一方面,美玉米收割进度同比加快,据统计,截止10月21日,美玉米收割进度达87%,接近尾声,而去年同期仅60%,五年同期也仅49%。收割面积也从8740万英亩增加至8770万英亩,尽管单产从122.8蒲/英亩降至122蒲/英亩,但总产仅减少2100万蒲式耳。
综上所述,限于东北玉米上市量扩大、政府换届、消费难以显著改观等因素影响,11月份的玉米行情将以稳定为主,笔者判断,玉米临储在11月份依旧难以出台;12月份属于玉米上市的稳定时期,消费的缓步提升以及市场对临储出台的预期加剧将推动行情开始复苏走强。
稻 米
10月份,国内稻米现货市场整体呈现弱势运行,籼稻价格略有回落,粳稻价格小幅下跌。新季中晚籼稻收购工作顺利进行,收购价格保持在国家最低收购价格以上,托市预案无法启动;受阴雨天气影响东北新季粳稻收获进度同比推迟10天,目前收获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收购价格高开后出现小幅下跌。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经历上月的大幅下跌后,本月跌势暂缓进入区间震荡行情,交易重心进一步下移。9月我国大米进口数量环比虽然出现小幅回落,但仍远超去年同期,进口米对籼稻市场冲击继续存在。
一、籼稻市场弱势运行
国家粮食局10月10号公告宣布夏季粮油和早籼稻旺季收购结束。截至9月30日,江西、湖南等8个早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累计收购2012年产早籼稻877.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0.8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587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7%。开秤价格在1.25元/斤以上,较去年同期价格上涨0.10元/斤,收购价格最高曾经上涨至1.40元/斤。随着收购接近尾声,储备收购任务完成,价格开始逐渐回落至1.30元/斤以下。由于籼稻米终端市场需求不旺,加工企业并未大量入市采购。
新季中籼稻大量上市,根据国家粮食局公布信息显示,截至10月25日,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2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经营企业收购2012年产中晚籼稻615.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2.7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29.8万吨,占收购总量的37%。目前湖北地区普通稻价格在1.35元/斤左右,安徽地区普通稻价格在1.30元/斤,四川地区普通稻价格在1.42元/斤。
新 季晚籼稻即将进入收获期,目前看作物种植情况良好,单产有望再度增加,但是种植面积略有减少。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第一是由于最低工资提高及沿海城市用工 荒等因素导致的外出务工收益明显增加,大幅超过了种植水稻的收益,抛荒现象随处可见;第二是不少地方双改单现象出现,很多农民不愿意进行过多的田间管理工 作;第三是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挤占了原有可耕用地。虽然众多学者目前仍在激烈讨论粮食产量能否继续增长以及靠什么来增长的话题,但是单从近年来籼稻 种植情况来看,要维持原有种植面积已经困难重重,要想扩大种植面积更是困难;而单产在科技力量的帮助下,虽然一直有所增加,但是增长的幅度原来越小。综合 考虑籼稻产量未来继续连续增长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如果市场供应环境发生改变势必将影响整体价格水平。
从目前的市场环境看,晚籼稻上市价格高开后平走的可能性较大。大米终端消费需求不旺、进口米冲击以及供需面较为宽松是影响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二、粳稻市场价格回落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份预测数据,东北地区粳稻种植面积为470万公顷,较2011年增加17万公顷,增幅为3.8%。预计东北3省粳稻产量将达到3350万吨,较2011年增加116万吨,增幅为3.6%。当前的不利因素就是阴雨天气带来的稻谷水分下降困难,后期的储存面临考验。
阴雨天气对东北地区粳稻生产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第一是导致了收获工作较去年推迟10天左右,直到10月底才使得收获进度完成超过90%; 二是造成收获成本上升以及损耗加大:土壤积水泥泞使得大型机械无法进场作业,部分地块出现连片倒伏,采用小型机械配合人工收割不仅增加了收获成本,还使得 损耗加大;第三是水分偏高且晾晒困难,容易导致后期的保管问题。虽然今年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期间,天气状况相对较好,品质也较去年有所提高,但是后期的连续 阴雨天气导致水分普遍在18-20%,容易导致黄粒米增加。针对以上问题以及农民的实际困难,粳稻主产地黑龙江省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于10月24日联合发出《关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开展代收、代烘、代储业务工作指导意见》,支持当地农民抢收保粮,确保丰收又丰产。
虽然近几个月东北粳稻因为可用加工粮源紧张而走出一波涨势,但是新季稻上市以来整体价格开始逐渐下降。目前圆粒粳稻到厂价在1.46元/斤左右,长粒粳稻到厂价在1.55元/斤左右,均较开秤时下跌近0.10元/斤。 预计东北粳稻价格仍将以弱势运行为主,原因主要是:第一是陈粮大量库存有待释放,去年大规模临储收购使得库存高企,再度进行大规模新季稻收储的困难较大; 第二是大米终端市场整体需求不旺,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热情不高;第三是新季稻水分偏高,存在有一定的收购风险,企业倾向随购随销控制库存。在市场整体弱势的 情况下,很多企业在收购时采取提高收购标准或者压低收购价格的策略。
三、早稻期货跌势暂缓
本月郑商所早籼稻期货走出了震荡下跌行情,但是总跌幅仅为0.97%,跌势暂时有所缓解。1301合约开盘于2675元/吨,最高到达2688元/吨,最低到达2629元/吨,月底收于2644元/吨,整体交易重心进一步下移,呈现区间窄幅震荡走势。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最新的中国稻谷供需平衡表分析,基本面仍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总体供需仍然呈现产大于需的局面。早稻期货将主要跟随整体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国内谷物市场的运行模式。预计短期内早稻期货仍将维持窄幅震荡的走势。
四、进口大米环比略减
最新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各类大米187.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38.6万吨。其中9月份进口大米23.4 万吨,环比下降0.6万吨,但是同比仍然增加了20.9万吨。从近几个月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进口大米数量已经稳定在20万吨/月的水平。进口地主要来源于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其中从越南进口的数量占比为72%。进口米品种主要是具有一定价格优势的低价米,例如5%破碎率的越南大米到港价较国内同等规格的早籼米便宜近0.15元/斤,仍然具备较强的价格优势。因此,进口米贸易将成为我国稻米特别是籼稻米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国内稻米现货市场仍有较大可能性呈现弱势运行,其中籼稻价格相对较为稳定,而粳稻价格仍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短期仍将以区间震荡运行为主。大米终端消费依然没有起色,单月进口大米数量逐渐稳定,对国内市场冲击已成常态化。
大 豆
10月, 在宏观面和基本面利空的联合冲击下,美豆期价继续下跌,中下旬在需求持稳和南美天气不佳的利多支撑下,期价触底回升,季节性低点可能已经形成。受收储政策 出台和产量严重下滑的支撑,内盘大豆期价表现较外盘抗跌,临储大豆拍卖价升量减,油粕价格快速下滑,进口大豆压榨收益大幅下降令油厂深幅亏损。国产新豆收 割结束,收购价格高开低走。
一、季节性回调结束 外盘触底回升
10月美豆收割完成,农户的季节性抛售结束,尽管USDA超 预期的大幅调高美豆单产和产量,但美豆期价仍然走出了触底回升的走势。基本面上看,美豆的季节性利空基本出尽,南美天气炒作即将粉墨登场。在明春南美大豆 上市前,美豆供需依旧偏紧,需求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利多方面:一是美豆出口检验量屡屡大幅超出市场预期,本年度出口检验量同比大幅增加。USDA出口检验报告显示,截止10月25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172.3万吨,高于市场预估区间,去年同期为134.8万吨,本年度累计出口检验841万吨,同比增幅达48.7%。二是美国国内压榨需求高于预期,美国油籽加工商协会(NOPA)称,9月份美国大豆压榨量为1.197亿蒲,低于8月份的1.25亿蒲,但高于市场预估的1.184亿蒲。三是南美降水过多,导致阿根廷部分低洼地区受淹,大豆种植进度落后于往年同期水平。四是美豆收割进程进入尾声,USDA作物生长报告显示,截止10月28日当周,美国大豆收割率为87%,高于去年同期的85%,但收割进度相比之前已经有所放缓,月底美豆收割进程进入尾声,农户的季节性抛售结束。利空方面:一是USDA10月供需报告明显偏空,报告大幅调高2012/2013年度美豆单产,调高了2012/2013年度美豆收割面积和期初库存,令2012/2013年度美豆产量环比大幅增加615万吨,总供给环比大幅增加721.5万吨,USDA此次调整超出了市场机构前期对美豆单产上调的预测。二是美豆出口数据屡屡低于预期,美国农业部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止10月18日当周,美国大豆净出口销售量为52.2万吨,低于市场预估的65-85万吨区间,其中中国采购27.4万吨,周环比略升,主要进口国的采购需求企稳,但并未出现需求大幅增加的迹象。三是月末天气预报确认未来南美天气将改善,巴西部分缺水地区11月将出现降水,尽管阿根廷降水过多导致种植进度放缓,但大豆种植的时间窗口依旧存在,充沛的降水将为后期南美大豆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10月, 宏观面利空频出。一是美国大选迫近,如果罗姆尼当选,可能撤换美联储主席并导致货币宽松政策的提前终结,大选导致的不确定性令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 跌,市场对罗姆尼当选的风险进行了提前预支。二是欧债危机仍然令人担忧,欧洲方面的分歧和负面消息不时传出,对市场信心产生负面影响。三是11月中国也即将进入换届的关键时点,市场担忧中国经济放缓,进而导致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下降。受到以上利空的影响,以原油为首的大宗商品价格止涨回调。
资金面上,基金对豆类品种的态度分化,截至10月23日的CFTC持仓报告数据显示,10月基金对大豆和豆粕的净多持仓出现触底回升的走势,但豆油净多持仓持续下降,基金对豆油的持仓由净多变为净空,说明基金看好大豆、豆粕价格的后期走势,看空后期豆油价格。
后市看来,大豆基本面正在好转,后期南美天气和北美需求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利多方面,一是在南美2011/2012年度大幅减产的前提下,南美新豆上市前,全球进口需求仍将转向美国,而美国新豆产量同比下降,美豆供需前景依然偏紧。需求上看,除了前述的出口检验量同比大幅增长外,中国进口量也同比大幅增加,旺盛的出口需求将令美豆后期供给更加紧张。截止10月18日当周,我国已累计进口2012/13年度美国大豆1534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20.3%,累计装运391万吨,同比增长44.3%。俗话说:“牛市看供给,熊市看需求”。在期现货价格大幅下跌后,市场将重新审视需求对价格的正面影响。后市,需求将成为美豆期价高位运行的首要支撑因素。二是南美天气开局不佳,局部干旱和洪涝并发,可能对南美大豆的高单产预期构成威胁。利空方面,一是USDA11月报告可能继续上调美豆单产;二是随着后期南美天气的改善,南美丰产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基于以上分析判断,未来3个月,笔者维持后期美豆期价将呈现底部抬高、宽幅震荡走势的判断,但仍需防范宏观面利空带来的系统性大跌风险。建议待11月美豆期价回调至20日线附近分批逢低买进。
二、政策利好预期 内盘表现抗跌
10月, 连豆指数触底回升,表现较外盘明显抗跌。本月东北地区国产新豆收割基本结束,新豆高开上市,但购销量有限,受到同期美豆期价大幅回调的影响,价格高开低 走,导致购销僵局,市场等待临储政策出台。国产大豆价格受到以下因素的支撑。一是今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市场供给锐减支撑国产大豆期价;二是今年 国产大豆出口形势良好,今年1-9月出口量为22.4万吨,同比增长42.21%,已经超过2011年全年的出口数量;三是临储大豆拍卖底价大幅提升,人为抬高了国产大豆价格运行的底部,利好后期国产大豆价格走势。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未来连豆期价将持续表现抗跌,或将走出独立上涨行情。
10月,临储拍卖价升量减,导致市场实际供给增量有限。本月共举行2次临储大豆拍卖,总计拍卖近80万吨临储大豆,但由于底价大幅提升,成交情况呈现价升量减的趋势。由于2009年产临储大豆已经拍卖完毕,本月国家开始拍卖2010年产临储大豆,并将临储拍卖底价调高至4500元/吨,导致临储大豆价格优势尽失,是成交率大幅下降的原因。从另一方面来看,临储大豆拍卖底价的大幅提升,预示着后期临储收购底价的提升幅度较大,目前市场对大豆托市底价的预期区间为4400-4600元/吨,与当前的市场价格基本接轨。
三、养殖需求支撑 粕价低位企稳
10月,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大幅下跌,连豆粕持仓量大幅增加,显示在期价大幅下挫后,资金分歧加大。豆粕表现较豆油疲弱,油强粕弱格局明显,油粕比值有所反弹。豆粕期现货价格同步下跌,但现货价格较为抗跌。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3920-3970元/吨,月环比下跌150-200元/吨。
从期价表现上来看,内盘期价跌幅明显表现较外盘要大,内弱外强的格局持续,10月下旬外盘企稳反弹,而国内豆粕期价仍然阴跌不止,主要原因:一是前期内盘粕价涨幅巨大,泡沫较多。二是在于国内以永安期货为主的多头资金严重弃盘,资金操纵的可能性较大。
豆 粕价格下跌主要是受到成本下降、供给充足的影响。一是进口大豆期现货价格大幅下跌,令豆粕生产成本快速下降。二是国内大豆进口量居高不下,国内大豆供给充 足,豆粕供应相应也很充足。后期看来,在外盘豆粕期价季节性低点确立的背景下,内盘豆粕价格将追随外盘弱势反弹,并受到国内养殖业高存栏和养殖收益回升的 支撑。一是,中国农业部10月报告显示,9月份全国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量环比增长1.3%,连续第5个月增长,且增幅创2年来新高,较去年同期上涨1.5%,能繁母猪环比增长2.1%,连续3个月上涨,涨幅也创3年新高,为后期生猪补栏提供基础,能繁母猪存栏较去年同期增长4.7%。二是,受近期玉米、豆粕价格下跌的影响,我国猪粮比回升至6:1的盈利区间,预示着养殖业补栏积极性后期可能回升。后期豆粕价格仍受饲料养殖高存栏及补栏回升的支撑。
四、油粕价格下跌 油厂深幅亏损
10月底,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为5000-5050元/吨,月环比大幅上升,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4700-4750元/吨,月环比大幅下降。本月国内油粕现货价格大幅回调,月底进口大豆压榨收益环比下降至-300元/吨 以上,创出年内新低,油厂前期外盘点价大豆到港加工深幅亏损。由于内盘油粕价格跌幅大于外盘大豆价格跌幅,本周近月船期大豆压榨收益亏损幅度有所加大,不 利于国内油厂外盘点价。从历史规律上看,进口大豆压榨收益创出年内新低,往往意味着市场已经进入阶段性底部区间,后期油粕价格继续大幅下跌的空间已经不 大,出现一波反弹的可能性较大。
五、9月大豆进口量大增 豆粕出口依旧强劲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9月大豆进口量达到496.57万吨,同比大幅增加20.23%,月环比增加12.40%。2012年1至9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加17.50%。9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17.89万吨,同比大幅上升453.14%。2012年1至9月我国豆粕出口量同比激增150.59%。其中对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的豆粕出口量位居前位。进口大豆数量和豆粕出口数量同比均上升,说明国内大豆压榨企业运转正常,呈现购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综 上所述,在北美基本面利空基本出尽,南美天气开局不利的背景下,后期南美天气和北美需求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明年南美大豆丰产上市前,如果以中国为首 的进口国需求不得到有效的抑制,美豆的供需偏紧局面将进一步恶化,美豆期价因此将高位运行。在目前的低库存现状下,南美天气至关重要,虽然近期南美天气不 佳,但丰产时间窗口的存在令市场缺乏上涨动力,一旦南美大豆生长进入生长关键时期,任何不良的天气情况,都将导致市场出现恐慌性上涨。基于以上分析,美豆 期价后期运行或将呈现底部抬高的宽幅震荡走势,大豆期价的回调区间有限,上涨的想象空间较大。未来3个月美豆期价将运行在1500-1850美分/蒲式耳的高位区间运行,存在创新高的可能性。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南美天气,逢大幅回调可低位适当增加库存。
食 用 油
10月份,美豆收获上市,单产和总产好于预期;主产国棕榈油库存环比上升处历史高位水平,马盘棕榈油期价见三年来的新低;国内经济景气度低于预期,植物油终端消费不畅。利空因素主导10月国内外植物油市场,促使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继续下跌,小包装植物价格也纷纷下调。
一、基本面主导短期 宏观面长期利多
10月份,基本面因素主导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行情。在内因偏空的前题下,国际市场外因也是空头主导。一是国际原油期价震荡下跌,见近四个月来的低点。二是欧盟公布了新的生物燃料法案,规定2020 年以油菜籽等农作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占运输部门能源消费比重不得高于5%。鉴于2011 年这一比率为4.5%,预示欧盟以植物油为主要原料的生物燃料行业增长将会受限,甚至出现萎缩,植物油需求的增长少了一支重要动力。
不过,面对全球经济的不景气,近两个月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美联储推出QE3,这推高了市场对长期的通胀预期,美国通胀保护债券TIPS收益率大幅上升就能说明这一点。二是欧盟推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无限冲销买债,这也增加了市场对长期潜在通胀的预期,虽然欧洲央行表示不会引发通胀。三是统计局发布,中国9月份CPI为1.9%,市场预期10月CPI将环比下降,中国的低通胀为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了条件。国内外主要经济体纷纷开动印钞机,使得市场对明年至后年的长期商品价格看涨,植物油价格也包括其中。
二、利空主导市场 豆油继续下跌
10月份,利空因素主导市场,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继续下跌。其主在原因:一是美豆收获上市,单产好于预期;加之相对于1200美分/蒲式耳的大豆种植成本,今年美豆农种植收益处于历史高位,美豆卖盘压力大,以上两点促使10月份CBOT大豆期价继续下跌,并传递到国内豆油市场。二是从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来看,中小包装植物油销售处于十年来的最差水平,终端需求明显疲弱,市场信心不足,油厂不仅散油库存压力大,中小包装库存压力也大于去年同期,降价成为不二选则。
11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市场仍将震荡走弱,现货表现将弱于期盘。利空因素:一是10月份美国农业部将美国大豆产量上调9%,机构预期美国农业部很可能将在11 月份月度报告中再次小幅上调大豆产量,预示未来几个月美国大豆实际供给偏紧程度并不像此前预期的紧张。二是机构预计2013年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合计增产2800-3000 万吨,预计2013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接近8000 万英亩,刷新大豆种植面积的历史纪录,预计大豆产量约9400 万 吨。明年大豆供给很可能变得宽松。这将压制油脂油料的中期走势。三是全球棕榈油目前库存已经非常庞大,四季度仍呈进一步上升趋势,需要进一步下调价格才能 对其他品种植物油形成替代,而这又会拉低整个植物油市场价格。四是目前国内植物油库存远超历史同期,大量的库存必将压制贸易商的采购积极性。利多因素:一 是明年2月底以前,国际市场大豆供主要依靠美豆供给,同时 2012年我国大豆产量在1300万吨,比去年减少近300万吨,不排除后期资金炒作中国需求和供给紧张的可能。二是前期CBOT盘 大豆创历史新高,国内连盘豆粕创近三年新高时,国内植物油涨幅远小于国内外关联商品,因此,在经历大幅下跌后,市场认为国内豆油、棕榈油价格向下空间已有 限,连盘植物油也有技术性反弹需求,也会传递到国内植物油现货市场。三是过去的五年中,国内植物油市场有四年在元旦春节双节前后出现上涨行情,届时贸易商 很可能提前囤货,有助于库存向中间环节转移。
三、失去政策支撑 菜油价格回落
10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出现明显下跌。主要是随着9月底菜籽(油)临时收储政策的结束,失去政策的支撑和需求,在当前国内四级菜油与豆油价格差处于历史高位水平的情况下,在国内豆油和棕榈油现货价格双双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国内菜油价格不可避免受其拖累。
10月份,秋收油菜籽集中上市,国家对秋收菜籽(油)的临时收购政策从9月开始到明年2月底结束。由于10月份,国内菜油、菜粕均呈下跌态势,菜籽压榨利润大回落,处亏损状态,国内秋收油菜籽的收购价格整体呈高开小幅走低趋势。主流油厂继续维持观望态度,收购力度亦明显放缓。
11月 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将呈稳中趋弱态势,现货需求低迷。一是目前国内菜油和豆油的价差均仍处于历史高位,菜油处于竞价劣势,不利于菜油价格和需求。二是 国内植物油基本面整体偏空,终端需求疲弱,国内豆油和棕榈油仍有下跌空间,替代效应下,菜油价格也难幸免。三是目前港口四级菜油价格在10500元/吨,低于主产区菜油主流价格,毛菜在10200元/吨,远期1月份毛菜油价格在10000元/吨附近,环比走弱。四是未来几个月油菜籽到货量将会处于高位,国内菜油供给数量增加,价格易受压制。
四、库存增需求弱 棕榈油见新低
10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连盘棕榈油1301合约如9月份预期跌到6500元/吨。主要原因是棕榈油作为主要食用工业用油,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不仅影响棕榈油的食用需求,更是直接影响到棕榈油的工业需求。主产国马来西亚和印尼棕榈油库存同比大幅上升,马盘棕榈油期价急跌见三年低点,棕榈油进口成本大幅下跌。而CBOT大豆回落,国内豆油价格下跌,港口棕榈油居高不下,也进一步压制国内棕榈油价格。
11月份,国内棕部油期现货价格将继续震荡走低,重心下移。一是目前印尼棕榈油库存比正常水平高50%,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比正常水平高45%,且有分析认为,明年初马来西亚棕榈油则库存比往年正常水平高出70%, 主产国的高库存,将压制马盘反弹空间并再次走弱。二是全球经济增长放慢,棕榈油工业需求受到较大影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棕榈油的去库存化短时难实现, 这抑制贸易商入市积极性。三是美豆上市,南美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棕榈油主产国仍在增产周期,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利空因素在11月仍将发发挥作用,打压国内外植物油价格。四是当前两年我国棕榈油进口成本与港口分销价第一次顺挂,这将增加贸易商的进口积极性,后期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很可能继续增加。
五、进口增加库存上升 植物油后期供给充足
海关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86 万吨,较8 月份的64 万吨大幅增加22 万吨和34.4%,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6 万吨。1-9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551 万吨,较上年同期的 466 万吨增加 85万吨和 18.3%。加上进口大豆同比增加折豆油数量,今年1-9月我国植物油供给量同比增加205万 吨。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工业需求还是中小包装需求,今年我国植物油需求均低于去年,目前国内植物油库存超历史同期,后期充给充足。从调研情况来看, 棕榈油多集中于港口,豆油集中于大豆压榨企业,菜油集中于中储,中间环节囤货较少。维持上期“四季度国内植物油供给充足”的观点,大量的库存必将压制贸易 商的采购积极性,最终压制植物油的反弹空间,使得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见新低。
综上所述,11月份,在新的利多出现之前,利空因素仍主导国内外市场。虽然不排除因期盘出现技术性反弹,带动国内植物油现货价格短期小幅回升,但也是下跌过程中的回升,市场整体继续探索新低。操作建议空头思维为主,可逢低短多,现货商仍建议观望,不要急于入市。
附件一: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成交价格情况表
2012年10月 单位:元/吨
品 种 |
等 级 |
10月平均价格 |
上月平均价格 |
10月比上月价±% |
去年同期价格 |
10月比去年同期价±% |
白小麦 |
三 |
2219.81 |
2191.38 |
1.30% |
2074.17 |
7.03% |
早籼米 |
标一 |
3803.33 |
3795.63 |
0.21% |
3520.54 |
8.04% |
晚籼米 |
标一 |
4123.83 |
4123.71 |
0.01% |
3820.41 |
7.95% |
粳 米 |
标一 |
4323.33 |
4342.50 |
-0.44% |
3909.58 |
10.59% |
玉 米 |
二 |
2277.89 |
2364.94 |
-3.68% |
2176.60 |
4.66% |
大 豆 |
三 |
4544.12 |
4526.50 |
0.39% |
3982.40 |
14.11% |
花生仁 |
二 |
10718.57 |
11169.23 |
-4.03% |
10348.87 |
3.58% |
花生油 |
一级 |
18577.78 |
21109.00 |
-11.99% |
20412.46 |
-8.98% |
菜籽油 |
一级 |
10865.00 |
11156.25 |
-2.61% |
10611.49 |
2.39% |
豆 油 |
一级 |
9850.00 |
10243.93 |
-3.84% |
10321.33 |
-4.56% |
注:1.本期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 142.33(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2.33%
2.本期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 133.23(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4.18%
附件二:
2012年9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进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表格 1
品种 |
进口国 |
9月份进口量 |
与上年同期比 |
1-9月进口量 |
1-9月与上年同期比 |
小麦 |
总计 |
52.42 |
196.16% |
321.47 |
233.58% |
加 拿 大 |
--- |
--- |
28.60 |
147.62% |
|
美 国 |
22.23 |
83.11% |
52.39 |
72.39% |
|
澳大利亚 |
29.25 |
426.08% |
220.65 |
305.38% |
|
法 国 |
--- |
--- |
1.20 |
--- |
|
其他 |
0.94 |
--- |
18.63 |
--- |
|
大米 |
总计 |
23.38 |
842.74% |
187.49 |
283.49% |
泰 国 |
1.64 |
72.63% |
11.48 |
-56.55% |
|
越 南 |
18.76 |
1126.14% |
134.39 |
523.33% |
|
大豆 |
总计 |
496.57 |
20.33% |
4430.33 |
17.50% |
美 国 |
106.40 |
272.03% |
1645.33 |
4.48% |
|
巴 西 |
239.71 |
-6.61% |
2228.79 |
35.43% |
|
阿根廷 |
108.61 |
-0.19% |
421.20 |
0.53% |
|
加拿大 |
0.11 |
13.40% |
9.07 |
-69.96% |
|
豆油 |
总计 |
26.17 |
267.04% |
120.98 |
42.13% |
美国 |
2.00 |
--- |
3.00 |
-84.13% |
|
巴西 |
15.07 |
265.78% |
71.70 |
78.54% |
|
阿根廷 |
9.09 |
201.99% |
46.04 |
77.15% |
|
棕榈油 |
总计 |
53.16 |
-7.29% |
409.50 |
-1.72% |
马来西亚 |
27.93 |
-37.96% |
231.89 |
-16.60% |
|
印尼 |
25.15 |
104.97% |
174.98 |
27.30% |
|
油菜籽 |
总 计 |
18.46 |
34.65% |
203.24 |
201.95% |
加 拿 大 |
18.46 |
35.04% |
203.04 |
206.15% |
|
澳大利亚 |
--- |
--- |
--- |
--- |
|
其 它 |
--- |
--- |
0.21 |
-78.79% |
附件三:
2012年9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出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表格 2
品种 |
出口国 |
9月份出口量 |
与上年同期比 |
1-9月出口量 |
1-9月与上年同期比 |
小麦 |
总计 |
--- |
--- |
--- |
--- |
菲 律 宾 |
--- |
--- |
--- |
--- |
|
韩 国 |
--- |
--- |
--- |
--- |
|
日 本 |
--- |
--- |
--- |
--- |
|
印 尼 |
--- |
--- |
--- |
--- |
|
越 南 |
--- |
--- |
--- |
--- |
|
大米 |
总计 |
1.69 |
-38.77% |
23.72 |
-23.56% |
韩 国 |
--- |
--- |
10.15 |
-31.56% |
|
朝 鲜 |
0.91 |
82.00% |
4.02 |
-11.26% |
|
日 本 |
--- |
--- |
3.99 |
144.79% |
|
科特迪瓦 |
--- |
--- |
--- |
--- |
|
其它 |
0.67 |
-48.85% |
5.20 |
-44.56% |
|
玉米 |
总计 |
0.61 |
-40.20% |
24.85 |
174.28% |
韩 国 |
--- |
--- |
--- |
--- |
|
马来西亚 |
--- |
--- |
--- |
--- |
|
日 本 |
--- |
--- |
0.00 |
--- |
|
朝 鲜 |
0.61 |
-40.20% |
24.84 |
174.48% |
|
越 南 |
--- |
--- |
--- |
--- |
|
其它 |
--- |
--- |
0.01 |
11.11% |
|
豆粕 |
总 计 |
17.89 |
452.16% |
86.56 |
150.54% |
日 本 |
8.95 |
354.31% |
46.35 |
107.38% |
|
韩 国 |
0.03 |
-85.00% |
2.82 |
182.00% |
|
朝 鲜 |
0.13 |
18.18% |
3.82 |
154.67% |
|
菲律宾 |
--- |
--- |
--- |
--- |
|
越南 |
5.93 |
7312.50% |
18.48 |
605.34% |
|
马来西亚 |
--- |
--- |
1.31 |
98.48% |
|
其 它 |
28.54 |
3218.60% |
13.15 |
1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