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Tue Mar 29 14:56:22 CST 2011 浏览次数:233次 发布人: 系统 发布来源:系统
2011年2月, 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市场由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政治骚乱,原油价格大涨,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的担忧,多头减仓外盘油脂油料期价冲高急跌; 国内市场不仅油脂油料期现货价格跟随外盘冲高回落,剧烈震荡,游资还炒作旱情使郑商所强麦期价出现罕见的暴涨暴跌。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自2月20日零时起将汽、柴油销售价格每吨提高350元,全国平均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26元和 0.3元,柴油作为重要农资,价格的上涨引发市场对种粮成本上升的忧虑,在此背景下,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现货价格稳中有升。2月份,国家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通胀步伐。一方面春节长假后恢复政策性粮油的定时定量竞价销售;另一方面央行继续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显示了国家对稳定物价、治理通胀的决心。2011年2月全国粮油批发价格指数中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90.04,比上月上涨0.97%;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本月为146.93,与上月上涨1.39%。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麦
春 节假期过后,受国内主产区旱情持续、需求逐步放大以及供给不均衡等因素影响,小麦行情开始逐步攀高,在麸皮行情持续低迷的背景下,面粉加工企业上调了面粉 出库价格;强麦期货受游资对旱情的炒作,飙升至历史最高点,继而快速回落;临储小麦交易成交量大幅回升,均价平稳;月底冬麦区大面积雨雪天气极大的缓解了 旱情。预计3月份行情将呈稳中趋强态势,重点关注临储交易低价变动情况。
一、多种因素推动 市场行情回暖
由于春节放假,整个二月上旬小麦购销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农历十五一过,国内小麦行情陆续回暖,由于市场需求明显增加但供应尚未及时跟上,部分地区收购价格坚挺走高。据市场反馈信息,二月下旬河南安阳面粉厂收购价在1.05-1.07元/斤,山东德州1.08-1.1元/斤,河北石家庄1.09-1.11元/斤,江苏徐州1.03-1.05元/斤,安徽亳州1.05-1.06元/斤,江苏红麦收购价在1.03-1.05元/斤。受此影响,主产区部分面粉加工企业纷纷调高了面粉出厂价格来缓解成本压力。
分 析行情坚挺走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对“干旱所带来的影响”预期居高不下。二月中旬局部地区的两次降水仅起到些许的缓解作用,对于大面积的干旱影响有限, 月底的大范围降水将明显改善北方冬麦区的墒情,作用将在后期显现。二是流通偏少是对价格有力的支撑。相比去年同期,国有投放中缺少了进口麦的投放,托市小 麦仅有河南、山东保持稳定投放,移库小麦的投放量和投放区域都明显减少,储备轮换也未全面展开,而在市场流通中,贸易商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也明显减弱。三是 在供应渠道和有效供应量明显减少的同时,市场对小麦面粉的需求增加则显得较为突出,价格走高符合市场规律。对面粉的需求来自于春节假期过后学校开学企业开 工,集团消费开始启动。而对小麦需求,一方面是被面粉需求拉动,另一方面,临储交易细则限制过多,中小企业多数只能从市场采购。四是“定向投放”对市场行 情的调节作用减弱。在去年年底至今年一月份实施定向投放以来,小麦行情及时刹车,面粉价格明显回落,成效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其效能逐渐淡化。按照定向 投放的要求,享受该政策的企业要从指定粮库运回小麦,加工成面粉后再销售到指定地区,且价格受到严格控制。由此,企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特 别是对于部分定投小麦,要么存放距离较偏远,要么收取的出库费用较高,要么出库小麦质量较差,各类费用损耗加上采购底价已经超过了市场价格,根本无优惠可 言,于是从市场直接采购成为必然。
二、消费需求增加 临储交易放量
二月份,临储小麦周均投放近450万吨,基本同上月持平;周平均成交84.7万吨,较上月大幅增加70.4万吨;周均成交均价1893.74元/吨,较上月微增3.46元/吨;平均成交率为18.8%,提高15.6个百分点。由于春节假期,本月仅有两次临储投放,投放量分别为449.7万吨和449.9万吨,成交量分别为75.3万吨和94.1万吨,成交率分别为16.7%和20.9%。
分析导致春节前后的成交状况“天壤之别”主要原因,首先是部分区域短期内供求偏紧导致市场价格提升,企业参与交易积极性明显提升;其次,新交易细则规定“买受人每次购买小麦数量不得超过本企业15天的加工量”,很多企业上一次采购是在1月份春节前,增仓补库行为增加;第三,由于新细则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代为采购,所以委托有交易资格的企业协助采购也是推动交易量提升到因素之一。
三、雨雪及时给力 旱情极大缓解
“好雨知时节”,本月25日至28日,我国华北黄淮冬麦区迎来了一场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据中央气象台信息,大部分地区普遍降水在5毫米以上,冬麦主产区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主要地区降水在10至25毫米,而在局部地区降水量达30毫米。大强度的降水对上述地区前期持续的干旱起到了极大的缓解作用。据国家防总统计,截止28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减少到3783万亩,相比2月9日旱情最严重时的1.1亿亩,减少7369万亩,这对于冬小麦的苗情转化和返青生长十分有利。
这 次降水对今年再次夺取粮食大丰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依旧要对后期的田间管理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一方面,后期气候变化以及针对性的田间管理依旧是 关键。随着气温不断回升,小麦生长需水量加大,后期水肥能否及时跟上将直接影响到穗粒的数量。倒春寒、病虫害也需及早防范。另一方面,春节过后,各地劳务 用工市场日渐火热,据媒体报道,目前南方沿海地区招收工人月薪普遍在3000-5000元,更有月薪过万的企业不胜枚举,外出打工收入和种粮收入差距日渐加大,这可能会导致部分种粮农民为了外出务工而使粮田疏于管理,怎样缓解这种矛盾有关部门应当加以重视。
四、游资炒作干旱 强麦暴涨急跌
受旱情发展以及国际粮食危机或再重演的背景下,2月份郑商所强麦期货行情如“过山车”般暴涨急跌。春节后首个交易日,强麦1109合约大幅走高,以极快的速度冲破3000元大关继续前行,最终封涨停于3051元,成交量约57.5万手。在两个交易日整理后,14日期价冲至最高3110元,当日成交量接近百万手,持仓量逼近30万手,几乎是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三倍。紧接着,随着旱情炒作题材淡化、获利资金撤离,强麦期货连续下跌。2月21日,郑商所发出通知,自23日起,强麦期货交易保证金上调为13%,24日1109合约最低跌至月内低点2821元,继而横盘整理。
分析这一轮的行情走势,可以明显看出,利用天气进行炒作的惯用手段再次出现。随着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强势出台,大量游资涌入农产品市场伺机而动,加上全球性流动性过剩、部分国家政局不稳的背景,热钱游资投机获利心态高涨。
五、进口同比减少 美麦冲高回落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1年1月份我国小麦进口5.931万吨,较上年12月份环比增加5.443万吨,但同比减少3.123万吨,主要进口自澳大利亚。我国小麦出口量为零。面粉出口1.609万吨,环比减少2.082万吨。
国际方面,美国CBOT小麦行情在2月中旬连续攀升后至阶段高点892.6美分/蒲式耳后,快速下跌,最低跌至去年12月初水平,到723美分/蒲 式耳。分析认为,导致国际粮价如此大幅震荡的主要原因,一是前期连续上涨后,获利回吐需求高涨,同时,价格过高限制了需求;二是主产国如中国、美国气候改 善,小麦产量前景乐观;三是中东及北非政局动荡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而伤害到对小麦的需求;四是国际谷物理事会报告称,2011/12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2.72亿吨,为历史最高,小麦价格居高不下提振了全球小麦播种面积,达2.24亿公顷,增长3%。
综上所述,国内小麦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市场将呈以稳为主、小幅趋强态势。如何有效扩大市场供应、平衡投放区域将是平抑市场行情的关键,后期市场各方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2010年新产小麦何时投放及底价如何确定;储备轮换的执行力度与范围;抗旱保苗的进展情况。预计至三月末,河北、山东小麦市场价格普遍将在1.08-1.12元/斤,河南北部将至1.08-1.1元/斤,江苏白麦将至1.04-1.05元/斤,红麦在1.05-1.06元/斤;四月份,国内行情将延续前期价格走势,个别地区或有小幅波动,如果天气状况持续良好,五月份新粮上市前,陈麦价格将保持坚挺。预计三月份临储小麦交易周均成交量将明显提升,成交均价在1895-1900元/吨。
玉 米
2月份国内玉米市场沉浸在春节假期中,市场购销活动清淡,但市场看涨预期仍然强烈,各地玉米价格再度上涨;本月玉米期货市场活跃,受国内旱情加剧和CBOT玉米价格持续走高的影响,大连玉米期货价格再创新高,随后回落震荡整理。
一、看涨预期强烈,价格再度上扬
春 节过后,国内玉米价格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其中山东地区玉米价格涨幅明显,究其原因,首先山东地区由于玉米深加工和饲料业发达,已经成为玉米的“主销 区”,一些加工企业在春节期间停收但不停产,原粮消耗量大,有强烈的采购意愿,而丰厚的加工利润使得企业再度提价收购;其次,在通胀预期的背景下,冬小麦 的旱情和稻谷最低收购的提高,都坚定了市场对玉米价格的看涨预期。进入2月下旬后,山东地区玉米收购价格略有回落,究其原因,较高的市场价格吸引了一定的贸易商和农户的粮源,随着加工企业玉米库存数量达到备货标准,山东部分加工企业小幅度降低了收购价格,并带动周边河北、河南玉米价格趋于稳定。截至2月底,山东加工企业的玉米收购价格在2150—2200元/吨,较春节前上涨了100元/吨,河北、河南的玉米收购价格也较节前上涨了50—100元/吨不等。
东 北市场春节后的玉米购销活动仍不活跃。由于给国储收购计划让步,吉林多数加工企业都处于停收的状态,黑龙江和辽宁的玉米加工企业的收购量也不理想。价格方 面,由于有国储玉米收购支撑,东北玉米市场底价比较坚实,而暂时缺少其他大型收购主体,玉米收购价格较为稳定,较春节前略有上涨。截至2月底,黑龙江、吉林地区中等玉米收购价在1900元/吨附近,辽宁地区玉米收购价在1950元/吨附近。
二、收购逐步恢复,价格仍然可期
尽管国内玉米价格看涨预期强烈,但由于种种原因,2月份国内玉米收购市场比较冷清。一方面2月份市场仍然沉浸在春节假期中,农民售粮活动基本停止;另一方面,春节过后玉米价格快速上涨的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看涨、惜售的心理,使得企业和贸易商收购数量有限。从2月底开始,市场的购销活动已经开始有所活跃,进入3月份后玉米购销有望完全恢复,预计玉米价格在3 月 份仍是易涨难跌。首先是国储玉米收购奠定了东北和华北产区玉米价格的底部空间。其次深加工产品价格上涨,加工利润理想,企业和贸易商都有入市收购的意愿。 第三,随着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再度提高和春节后小麦价格的上涨,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比价关系再度改变,市场对玉米价格或许又有了更高的心理预期。
春节后国内玉米价格的上涨,也提振了政策性玉米成交情况。近几期国储玉米竞拍成交情况有所恢复,尤其是跨省移库临储玉米交易呈量价齐升的态势。
|
东北临时存储玉米(包括中央储备玉米) |
跨省移库临储玉米 |
||||||
投放量 (万吨) |
成交量 (万吨) |
成交率 (%) |
成交均价 (元/吨) |
投放量 (万吨) |
成交量 (万吨) |
成交率 (%) |
成交均价 (元/吨) |
|
2月15日 |
7.45 |
1.22 |
16.32 |
1601 |
111.58 |
14.79 |
13.25 |
1927 |
2月22日 |
6.23 |
0.45 |
7.29 |
1603 |
113.52 |
20.82 |
18.34 |
1960 |
3月1日 |
5.78 |
1.12 |
19.45 |
1663 |
114.33 |
15.37 |
13.45 |
1925 |
三、加工利润丰厚,玉米需求不减
春节过后,国内玉米淀粉、酒精价格表现强势,尤其是淀粉价格在2月份的涨幅明显。截至2月底,东北玉米淀粉出厂价在3200元/吨左右,较春节前上涨了300元/吨;华北地区淀粉出厂价在3300元/吨附近,较春节前上涨了近300元/吨,按照目前产区的玉米收购价进行粗略估算,当前玉米淀粉加工理论利润在250—300元/吨之间。丰厚的加工利润正是刺激春节过后加工企业提价收购的根本原因。此外,酒精价格方面,吉林、山东等地的酒精出厂价也都有100—200元/吨的涨幅。
生猪养殖方面,尽管当前生猪存栏量偏低,但猪肉价格在春节过后持续上涨,根据商务部提供的价格显示,2011年第七周全国出栏肉猪平均价格涨至14.62元/公斤,一个月内上涨了近1元/公斤,创2008年8月以来的新高。生猪养殖利润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刺激补栏积极性,在后期对玉米需求提供支撑。
四、国际价格上行,期货价格冲高
2月份玉米期货表现同样抢眼。外盘方面,全球偏紧的供需关系仍然存在,2月9日USDA调低了美国及全球玉米库存量,给CBOT玉米价格提供了上涨动力,但随着南美降雨,旱情缓解,涨势趋缓,再加上北非、中东政局动荡,引发了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担忧,资金为规避风险,获利平仓,加剧了CBOT玉米价格在2月份的波动幅度。在国内市场上,由于春节期间华北黄淮产区小麦旱情加剧,春节过后“天气市”在主要农产品期货中上演,大连玉米期货价格也再创新高,主力合约1109最高达到2478元/吨;随后受外盘的拖累一度跌至春节前的价格水平,但偏紧的供需关系决定了玉米中长期的牛市,月底1109合约也再度站上2400元/吨之上。
尽 管玉米中长期的牛市基础仍然存在,但在中短期内可能更多地是震荡整理的表现。先是美国玉米种植面积有望扩大,将令外盘玉米价格承压;再是国际局势动荡,投 机资金将趋于谨慎;三是国内调控压力仍然存在,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宏观政策趋于明朗,而调高交易保证金等微观措施也已不是先例。在这种背景下,中短期的 玉米期货价格可能更多地表现为震荡整理,但重心可能会有所上移。
另外据海关统计,1月份我国玉米进口量为0.186万吨,主要来自美国;1月份我国出口玉米0.06万吨,主要出口朝鲜。
进入3月份,国内现货市场购销逐步恢复。受国储玉米收购的支撑和加工利润刺激的影响,国内玉米价格易涨难跌,其中华北黄淮产区玉米价格走势将略强于东北玉米行情,同时仍要看相关政策的变化情况。预计东北玉米价格运行空间将在1900—1950元/吨之间,华北黄淮玉米价格区间在2000—2200元/吨之间。
稻米
二月份春节过后,随着企业开工、学校开学,集团消费明显增加,稻米市场购销明显升温;不同产区的各稻米品种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而表现不尽相同,但整体呈现坚挺向上态势。国家再次在春播前公布消息,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其中,粳稻提价幅度高达22%,对于稳定粮食产量,扩大优质稻种种植意义重大。预计后期国内稻米行情将以稳为主,部分品种小幅上扬。
一、托市价格再提 意义深远重大
本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再次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后的价格分别为早籼稻(三等,下同)1.02元/斤、中晚籼稻1.07元/斤、粳稻1.28元/斤,每斤稻谷分别比上年提高0.09元、0.1元和0.23元。在国家想方设法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通胀预期进一步扩大的时期,大幅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意义重大。
首 先,由于近年来国内物价总水平上涨过快,使得种粮成本连续攀升,在春播之前发布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信息,对于提高种粮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 粮食种植面积以及改善国内稻米供需关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调整后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稻谷市场的价格底部,填补了低价区域的价格缺口。尽管新的 最低收购价依旧低于目前市场现货价格,但对于引导行情预期、规范市场价格标准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三,为进一步加大对优质稻谷的扶持,在此次最低收购价 格调整中,对粳稻的价格调整幅度将近22%。这将在扩大粳稻种植面积、改善种植区域不均衡、缓解供需矛盾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东北行情坚挺 苏皖价格走高
春节过后,国内粳稻行情出现较明显分化:东北粳稻米行情基本保持稳定,而苏皖粳稻米价格却显著上扬。分区域来看:
二月份,黑龙江普通粳稻收购价基本保持在1.35-1.4元/斤,水分在16-17%,出米率在6.4-6.7之 间,不同地区在上述价格区间内小幅波动,整体保持高位稳定。随着气温回升,备耕生产即将开展,农民售粮意愿有所放开,加上运输车皮费用较节前明显降低,贸 易商收购积极性逐渐回复,市场购销开始活跃。但农户手中余粮减少以及北方冬小麦旱情将对东北粳稻行情产生较强的支撑作用。对于江苏、安徽市场,春节过后两 地的粳稻行情更上层楼。据市场信息,截至二月底,江苏省各地区粳稻价格普遍在1.45-1.52元/斤,较上月平均提高2-5分/斤,当地粳米也随之走高。安徽地区粳稻上涨趋势也表现明显,目前收购价在1.35-1.4元/斤,较上月涨1-3分/斤。
目前,江苏与安徽粳稻价差已经从之前的0.05元/斤左右扩大到0.1元/斤左右。导致这种价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南方消费市场主要在江浙沿海,消费水平高于内地,江苏由于交通便利的优势以及稻米本身品质的差别,价格始终高于安徽。
预 计后期,苏皖粳稻米行情将继续保持坚挺势头,价格小幅上扬但节奏放缓。分析原因:一是假期之后的学校、厂矿等集团消费高潮逐渐恢复平稳;二是由于铁路运力 缓解,东北大米南下数量或将有所增加;三是控制价格涨幅始终是各地物价部门关注的大事,一旦发现有非正常苗头,则将会采取相应手段平抑。
三、中晚籼稻走强 市场需求放大
二月份春节过后,国内籼稻米价格坚挺趋强。湖南郴州早籼稻收购价1.18元/斤,晚籼稻收购价1.2元/斤,较上月涨1分/斤;安徽无为普通中晚稻收购价1.17元/斤,优质中晚籼稻1.25-1.28元/斤,分别涨1分/斤和2分/斤;广东湛江优质中晚稻收购价1.25-1.26元/斤,基本持平;江西抚州晚籼稻收购1.18元/斤,涨1分/斤。
分析原因,一是受到粳稻米行情走高的带动,比价关系导致籼稻米也有所提升;二是北方地区冬小麦持续受旱,虽然抗旱力度不减,但市场依旧对后期抱有较高预期,从而也提振了籼稻米市场的行情;三是春节过后国家就提高了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对早籼稻及中晚籼稻提价幅度在10%左右,虽然和市场价格还有一些距离,但对市场心理层面依旧产生一定的影响。市场行情的提升也使得临储稻谷交易状况明显改观。在月内仅有的两次交易中,成交量分别为38.52万吨和55.37万吨,成交均价分别为1973元/吨和1998元/吨。
预计后期,国内中晚籼稻行情还会稳中有升,优质稻谷涨幅将高于普通稻谷。虽然国内籼稻库存充裕,但在市场流通中,加工企业更倾向于新稻的采购,同时,优质籼稻价格相对粳稻便宜,也是受追捧的主要原因。
四、种植意向扩大 春播即将铺开
据各省农业部门消息,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意向种植面积为20446万亩,较上年增加131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4851万亩,同比增加389万亩;江苏今年将实施水稻“三改一创建”工程,即:旱粮改水稻、直播改机播、籼稻改粳稻和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其中,将安排3000万元用于部分籼稻产区的“籼改粳”补贴,力争粳稻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150万亩,达到3000万亩左右;江西预计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达5462.7万亩,同比略增,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978.7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1.1%,早稻2112.3万亩,同比增加0.51%。
气象方面,从2月 下旬开始,南方很多地方进入春耕春播的阶段,像华南就进入了早稻育秧的重要时节,这个时候温度和阳光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近期由于冷空气南下,南方大部分地 区气温都出现下滑,部分地区将会持续阴雨天气,可能会导致部分华南地区推迟春播,对于一些已经播种出苗的早稻产区,则需要根据不同的低温特点加强田间管 理。
五、进出口量减少 国际稻米利多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1年1月份我国大米进口5.551万吨,较上年12月份环比减少4.2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1.206万吨,主要进口国为泰国和越南,分别占月进口量的86.4%和9.2%;同期我国大米出口5.411万吨,环比减少0.95万吨,同比减少1.574万吨,主要出口国为朝鲜和科特迪瓦,分别占月出口量的20%和9.2%。
国际方面,据越南食品协会称,该协会要求出口商将破碎率5%大米的出口价格从500美元上调到520美元。由于越南大米相比泰国大米价格略低,为增加出口并应对竞争,泰国大米在本月底价格有小幅下滑。据美国农业部2月9日发布的月度供需报告,全球2010年/11 年 度稻米产量、消费量及年终库存均低于上月预测值,但贸易量上调。预测全球稻米产量因菲律宾、日本及斯里兰卡产量下滑。菲律宾因气象灾害造成单产及出糙率的 显著下降对其影响较大。而洪水肆虐也令斯里兰卡产量下滑。印尼、越南等地进口预期调升,而菲律宾进口预期下滑。全球期末库存因日本、巴基斯坦、菲律宾、斯 里兰卡和泰国下滑而受到影响,年终库存下调50万吨,达到9390万吨。
综上所述,进入三月份,随着消费趋于稳定、北方旱情缓解以及东北大米流通加快等因素,国内稻米行情将以稳为主,部分品种或坚挺且小幅上扬。分品种来看,东北粳稻在未来三个月内将小幅调整至1.38-1.42元/斤,苏皖粳稻由于需求不减,预计行情分别在1.46-1.54元/斤和1.37-1.43元/斤;普通中晚籼稻由于库存充裕,难有进一步走高空间,预计未来三个月内将在1.18-1.21元/斤区间波动,早籼稻收购价将在1.07-1.19元/斤区间运行。
大 豆
2月,南美大豆丰产压力逐渐显现,美国农业部预计2011年 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再创新高,供给增加预期渐强,中东局势紧张和国际原油价格超预期上涨,资金避险情绪升温,美豆期价深幅回调。内盘大豆期价冲高回落,进口 关税下调传言令国内观望情绪升温。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及分销价格环比持平,国内油粕现货价格下降,综合测算进口大豆初榨收益下降。主产区大豆购销价格小幅回 落,购销清淡,收购进程放缓。临储、地储大豆拍卖维持低成交率。多种因素支撑,豆粕价格表现抗跌。
一、资金持续流出 豆类深幅回调
2月大豆基本面利空因素较多,一是南美丰产压力。1月以来持续有效的降雨对阿根廷大豆生长极为有利,机构纷纷上调对2011年阿根廷大豆产量的预测,同时2011年巴西大豆产量也可能再创历史新高。二是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将继续增加并刷新历史记录。美国农业部2月预计大豆种植面积将会从2010年的7770万英亩略增到创纪录的7800万英亩。美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南美大豆的丰产前景使得近期大豆供给压力骤增。与此同时,由于春节长假因素和关税调整预期,近期中国需求开始明显放缓。基本面利空导致美豆缺乏上涨动力,而2 月 中下旬地缘政治“黑天鹅”效应的出现,使美豆期价深幅回调,破位下跌。非洲石油大国利比亚的动荡局势,导致原油价格的大幅飙升和全球股市、大宗商品价格的 大幅下挫。投资者对全球经济未来复苏前景产生忧虑,资金避险情绪急剧升温,投资基金对大宗商品期货大幅减仓,并将资金转入原油和黄金市场避险。因此,2月下旬美豆的破位下跌可以定性为资金面和心理层面因素造成的恐慌性下跌。
展望后市,笔者认为,市场经过2月中下旬的连续大幅回调已经消化了南美丰产前景和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利空,后期走势将取决于投资者心态是否企稳。对基本面上的利空需要辩证的看待:首先,美国农业部在上调2011年美豆种植面积的同时,也认为要使2011年美豆期末库存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美豆种植面积需要增加300万到400万 英亩,而目前的种植面积增加预测远低于此,因此未来大豆的供需形势仍然偏紧。其次,相比美国玉米种植面积预测值的大幅攀升,美豆的种植面积上升幅度很小, 反映大豆在作物争地关系中的不利地位,后期种植面积仍可能成为市场炒作的焦点。最后,利比亚局势近期呈僵持状态,后期原油价格将维持在高位并存在进一步走 高的可能性。原油价格上涨对豆类需求是把双刃剑:一是原油价格短时间大幅上涨使全球通胀水平快速上升,部分经济体可能被迫加快出台货币紧缩政策,豆类消费 需求将可能因此而下滑;二是原油价格上涨将增加全球大豆的种植成本和国际运费,导致我国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的刚性上升;三是原油价格的高位运行将导致生物能 源产业效益好转,以豆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产量将增加,豆类需求将因此增加,美国农业部即将公布的3月供需报告可能进一步调低豆油的期末库存。
从技术面看,美豆指数在1300美分/蒲式耳获得支撑,仍在2010年7月开始上涨以来的长期上升通道中运行。未来3个月,在投资者心态企稳的支持下,美豆指数将在1300-1450美分/蒲式耳区间内宽幅整理,震荡向上,再创本轮反弹新高。未来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的是,3月10日前后公布的美国农业部3月供需报告,全球尤其是欧美为应对高油价而出台货币紧缩政策的进程,尤其是6月美联储二次宽松政策到期后的货币政策退出进程,防范 “黑天鹅”效应再次出现带来的急跌。
二、进口关税下调传言 国内观望情绪严重
2月,受到外盘走势的影响,连豆期价呈先扬后抑走势,冲高回落,期价月跌幅为0.73%,下跌幅度明显小于外盘。市场传言商务部挑头进行进口关税调整,预计大豆关税将由3%降至1%,豆油关税将由9%降至5%, 之后虽然财政部表态目前并无关税下调计划,但仍对市场购销心理产生影响,造成国内大豆购销市场观望情绪严重。笔者认为,大豆、豆油进口关税调整幅度将综合 考虑保护国产大豆产业和降低国内进口成本的需要,出台时间在外盘大豆期价再次大幅上涨时的可能性较大,该项政策将成为调控国内大豆价格预期、降低大豆期现 货价格的“利器”。
2月临储、地储大豆拍卖均维持低成交率,其中地储拍卖成交率前高后低,与期货价格走势基本保持一致。2011年2月11日的地储大豆拍卖投放量79970吨,成交59281吨,成交率74.13%,成交均价3779元/吨,成交均价和成交率均创地储大豆2010年开拍以来新高;而2月18日和2月25日的两次地储大豆拍卖均为零成交。地储大豆拍卖成交率走势充分反映市场受到外盘期价大幅回落和国内关税政策调整预期的影响,看涨预期已经被削弱。未来几个月,大豆拍卖将继续充当行情的“晴雨表”,随着外盘期价的企稳,预计国内大豆拍卖市场将逐渐回暖。
2月是传统的春节长假,主产区大豆购销价格小幅回落,购销清淡,大豆收购进度明显放缓。中华粮网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中储系统累计收购国家临时储备大豆190.93万吨,环比增加7.01万吨。预计未来3个月,国产大豆期现货价格将随外盘上涨,主产区大豆收购价格运行区间为3900-4200元/吨,由于市场购销价格运行区间高于临储收购底价,预计在4月底大豆临储收购结束之前,临储大豆收购量将保持同比减少的势头。
三、多种因素支撑 豆粕价格表现抗跌
2月,国内豆粕期货价格回落1.74%,价格重心下移,豆粕期价相对豆油表现偏强,市场油弱粕强。2月现货价格环比小幅下跌100-150元/吨,至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3380-3430元/吨。豆粕市场价格表现抗跌,原因一是油厂春节前后开工率低于平时,油粕库存压力均小于平时,油厂报价较为坚挺;二是2月豆油价格降幅较大,而进口大豆成本上升压力和“跷跷板”效应使得油厂对豆粕挺价销售意愿较强;三是受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猪肉价格走高预期的带动;四是今年我国豆油进口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国内豆粕库存压力下降的预期;五是今年1-2月市场主体购销心态日趋谨慎,后期大豆进口量可能出现环比下降。这些因素将在未来几个月的市场中继续对豆粕价格产生支撑。
四、油粕价格下跌 加工收益继续下降
2月,进口大豆到港成本进一步上升,至月底跃升至4350元/吨之上,港口分销价格环比小幅上涨,到港成本和分销价格2月仍倒挂,显示港口分销需求不旺。由于国内豆粕、豆油价格持续下跌,而进口大豆成本仍上升,综合测算的港口分销大豆加工收益继续下滑。受2月外盘大豆期价跌幅大于国内油粕跌幅的影响,月底近月船期进口大豆压榨收益回升至正值,但利润微薄。预计未来3个月,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将上升至4400元/吨以上,价格运行区间4400-4750元/吨,大豆港口分销价格也将跟随到港成本上涨。
五、1月大豆进口同比增加环比减少豆粕出口同比环比减少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1月大豆进口量达到513.6万吨,同比增加26.03%,环比略低于2010年12月的543万吨。同时,1月大豆进口均价为每吨558.1美元,同比上涨20.4%。根据2月商务部的预测,后期大豆进口量将出现持续性的环比下降,商务部预计2月大豆进口量为317万吨,3月进口大豆316万吨,如果后期数据偏差不大的话,则3月大豆进口将出现环比同比的大幅下降。
海关数据显示,2月月豆粕出口3.06万吨,同比减少64.45%,环比减少29.74%。豆粕出口环比同比双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豆粕现货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传统的豆粕出口国——日本、韩国饲料养殖需求不旺,尤其是韩国1月爆发了号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口蹄疫疫情。
综上所述,市场经过2月 中下旬的连续大幅回调已经消化了南美丰产前景和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利空,后期走势将取决于投资者心态是否企稳。由于美豆种植面积的增量难以将美豆期末库存 恢复至历史平均水平,加之大豆在作物争地关系中的不利地位,因此未来大豆的供需形势仍然偏紧,后期种植面积仍可能成为市场炒作的焦点。由于原油价格高企, 美国农业部3月供需报告可能进一步调低豆油的期末库存。受以上因素影响,未来3个月,美豆期价将震荡反弹,再创本轮行情新高,价格运行区间在1300-1500美分/蒲式耳。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价格运行区间将上升至4400-4750元/吨。预计随着外盘期价的企稳,国内大豆拍卖市场将逐渐回暖。国产大豆期现货价格将随外盘上涨,主产区大豆收购价格运行区间为3900-4200元/吨;豆粕价格仍将受国内多种因素的支撑,将震荡走强,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运行区间3400-3700元/吨。
食 用 油
2011年2月份,中东、北非地区动乱加剧,南美大豆产量因良好天气上调,地缘政治不稳和基本面的利空,促使获利多头减持,国际市场油脂油料期价冲高见30个月新高后急跌,带动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随之冲高深调,不过在成本支撑下,国内植物油现货表现强于期货。
一、中东动乱国际原油期价突破100美元关口
2月份,中东动乱进一步漫延,卡扎菲之子声明利比亚有发生内乱的可能。由于利比亚拥有非洲最大的石油储量,也是非洲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其原油储量约占据世界总量的3.3%,而整个非洲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9.6%,因此,市场担忧原油供应将受到影响,国际原油期货大幅飙升 ,NYMEX4月原油亦突破百元关口,大涨至两年半高点。
随着生物能源成为粮油需求新的增长点,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和油脂油料价格、尤其豆油价格联动性加强,但本月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和豆油价格去并没有同步,而是反向运行,主要原因是市场忧虑原油价格大涨可能将使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另外,自去年7月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先后大涨以来,原油价格涨速一直明显慢于粮油等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累积涨幅更是落后,存在补涨需求,因此,在中东动乱的情况下,投机 资金倾向于从前期累积获利较多的油脂油料品种平仓退出而买持原油,资金的流向是造成本月原油价格大涨而油脂油料价格大跌的主因。
原油期价目前仍在上升通道,长期来看,原油价格的上涨对国际市场植物油价格是个双刃剑,一方面可能使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不利于大宗商品价格;另一方面会使生物原油的需求再次成为投机资金推动油脂油料价格向上的题材。
二、利多尽出利空当道CBOT油价弱势震荡为主
2月份,南美大豆开始陆续收获,市场预期将在3月和4月达到高峰。南美大豆产量也趋于明朗,巴西大豆产量有望再创新高,预计为6980万吨,而市场前期一直热炒的阿根廷干旱对该国大豆产量的影响也成为泡沫,阿根廷 2010/11年 度大豆受到零星降雨提振,产量高于早期市场预期。南美大豆产量预期上调,缓解了全球大豆供应紧缺担忧,同时随着南美大豆上市,美豆的出口将逐步接近尾声, 以中国为主对豆类商品需求将逐步转向南美市场,不利于盘面持续上涨。此外,国际市场豆类商品向上的主要动力,中国需求因进口大豆压榨利润环比下降而采购需 求放缓,也不利于盘面走势。最后, 3月份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持续,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担忧依然存在,这将继续给商品市场造成压力。
不过,报告市仍可能出现,美国农业部2月25日称,2011/12年度美国豆油库存料下降17%,至7年最低水平,生物柴油产量增加为主要因素,美农业部的库存预期表明食用油供给偏紧的格局可能将延续2011年 全年,利多植物油价格。虽然笔者认为在上一年度豆油产量创新高、且上一年度豆油和原油比价关系上转化为生物柴油多处于亏损的情况下,美豆油库存因生物柴油 需求而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美国农业部报告公布的豆油库存预期仍为投机资金炒作埋下伏笔。此外,从当前玉米和大豆的比价关系上,3月底美国农业部将公布的种植报告也将会利多豆类商品。
三、国内豆油价格见30个月新高后大幅回落
2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在见30个 月新高后跟随内外盘豆类期货价格走势冲高回落,整体看价格重心较上月略有上移。上旬上涨的主因是美国农业部报告中将玉米库存下调,外盘的持续上涨带动国内 豆油期现货价格节后补涨。中、下旬下跌的原因,是南美天气状况好转南美大豆产量上调,巴西大豆开始收割面临上市压力,美豆出口需求放缓,同时国际政治局势 动荡不稳,众多利空因素促使投机资金减少多头持仓,而美盘少见的农产品期价全线跌停现象,引发连豆油期货恐慌性下跌,带动国内豆油现货价格向下,不过在成 本支撑下,国内豆油现货价格走势强于期货。此外,2月国内豆油现货市场成交量处于较低水平。一是市场进入春节长假后的需求淡季;二是前半月国内一级豆油现货价格与小包装油成本倒挂,处于区间顶部市场风险较大,而下半个月行情急跌、市场恐慌,中间环节需求更是下降。
3月份,在利多和利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豆油现货价格多呈区间震荡状态,主要集中在10200-10800元/吨 之间。利多因素有:一是目前油厂豆粕库容压力较大,不少油厂因生产的豆粕无处存放而被迫停产或减少开工,国内油厂开工率目前处于较低水平,豆油生产受到影 响,缓解国内豆油供应压力;二是以国内油粕价格和大豆到港成本推算,油厂压榨利润不断环比下降,目前部分已处于赢亏边缘,而未来两个月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将 继续环比上升,在成本支撑和当前豆粕供求局面下,油厂挺豆油价格意愿较强;三是目前及未来两个月进口豆油到港成本仍在10800元/吨上下,与沿海地区四级豆油销售价倒挂,在抑制后期进口豆油的采购量的同时,支撑国内豆油现货价格的心理预期;四是连盘豆油期价在经历2月份的超跌后,3月份初期有技术性反弹回补10630-10750缺口需求,而连盘豆油期价的上涨也会拉动国内豆油现货价格向上。利空因素有:一是3月两会召开,政策调控压力不会减弱,价格管理仍会继续,小包装油的成本仍将对散油价格形成压力;二是国际市场目前利空因素为主,CBOT豆类商品期价将以弱势震荡为主,在市场方向不明的情况下,中间环节蓄水作用将减弱。
四、比价优势促进需求菜油现货价格重心上移
2月,国内四级菜油现货价格跟随国内植物油市场先扬后抑,集中在9800-10400元/吨运行,与春节前9600-9800元/吨 价格相比,价格重心上移。主要是菜油企业中,中小民营企业占相当数量,春节前这部分企业有回笼资金需求,市场低价供应压力较大,节后情况发生改变;二是节 后国内植物油价格对外盘节日期间的上涨补涨,菜油价格受此带动向上,虽然在中下旬在国内植物油价格下跌的背景下随之下跌,但也只是回到节前高点;三是国内 四级菜油与一级豆油之间一直存在500-600元/吨的顺差,比价优势明显,尤其是价格更为低廉的国储菜油,这也是国储菜油竞价交易成交率居高不下的主因。2月15日举行的国家临时存储食用油竞价交易会,计划销售菜籽油99626吨,实际成交92759吨,成交率93.11%,成交均价9688元/吨,较上春节前最后一次临存油竞价交易的成交率和成交均价都大幅提高,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预计未来两个月,国内菜油现货价格仍将在9800-10400元/吨区间震荡运行。一是目前国储菜油竞价交易均价加上出库费用和短途运输费用已与菜油市场价格相差无几,国内菜油价格向下已无空间;二是经过近五个月的竞价交易和定向销售后,国家手中的临储菜油在80万吨左右,调控能力逐步减弱,在政策压制下的菜油价格在未来有补涨需求,市场心理趋于乐观;三是国际油脂油料市场在利空的打压下仍有反复,国内菜油价格在此背景下也难出现单边行情,而是区间震荡运行;四是企业前期购买的国储菜油多还未消化,市场菜油供应充足。
五、国内外期价重挫棕榈油港口报价跌破万元关口
2月份,国内棕榈油现货价格在上旬一度突破万元关口,并在2月15日前在万元以上高价位区运行,下半月跟随期货盘回落,再次回到万元以下,整体呈先涨后跌、剧烈震荡态势。主要原因,是马盘毛棕榈油期价在2月10日创出历史新高后,投机资金因中东动乱、CBOT油脂油料期价回落纷纷减少多头持仓,马盘毛棕榈油期价暴跌,在9个交易日内跌幅达15%,受此影响,连盘棕榈油主力合约期在2月上旬短时站上万元关口后也大幅下跌,10个交易日内跌幅达11%,市场恐慌情绪隐现,国内棕榈油现货价格跟盘下跌,但在成本支撑下,国内棕榈油现货表现强于期货。
预计未来一至两个月棕榈油现货价格有反弹需求,但仍难出现单边行,以区间震荡为主,集中运行区间为9600-10100元/吨。利多因素:一是在经历2月中、下旬的超跌后,国内外期盘有反弹需求,将带动现货价格回升;二是未来两个月进口24度棕榈油到港成本仍在10200-10300元/吨 之间,棕榈油作为全进口品种,进口成本将有力支撑国内棕榈油价格;三是由于进口成本与港口分销价持续倒挂,进口采购放缓,未来一至两个月国内棕榈油进口量 和港口库存量将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这也有利于国内棕榈油价格。利空因素:一是目前棕榈油比格优势不强,国内植物市场心理脆弱,棕榈油需求将受不利影响,中 间环节蓄水作用减弱;二是主产国马来西亚和印尼油棕榈产区天气改善,从三月份开始棕榈油生产将逐渐恢复,这将压制BMD毛棕榈油价格并传递到国内棕榈油市场。此外,德国商业银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如果今年四五月份马来西亚和印尼油棕榈主产区天气显著改善,2010/11年度棕榈油产量可能增长,增幅6.9%,达到4790万吨,那么棕榈油价格可能在下半年回落,因此注意棕榈油中期风险。
六、1月份国内植物油进口量环比下降成本环比上升
海关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我国进口植物油到货量61万吨(不含棕榈油硬脂),较2010年12月份我国进口植物油到货量环比减少18万吨,减幅明显。其中1月份进口豆油16万吨,同比增加121%,环比增加19.4%;进口棕榈油(不含硬脂)31.2万吨,同比减少23%,环比减少24%;进口菜油10.9万吨,同比增加652%,环比减少88.9%。可以看出,棕榈油和菜油进口环比下降是2011年1月我国植物油进口环比下降的主因。同时,1月份各个品种植物油进口成本均环比上升,且均与港口分销价倒挂。进口量下降,而成本上升,有利于国内植物油价格。
综上所述,在经历了2月份的超跌后,3月 份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有反弹需求,但由于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持续,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担忧依然存在,这将继续给商品市场造成压力;同时未来两三个月, 美豆的出口将逐步接近尾声,南美大豆丰产并将很快上市,取代美豆市场供应,以中国为主对大豆的需求将从美国转向南美市场,这将给美盘豆类市场带来压力,反 弹难以持续,未来一至两个月仍以区间震荡为主,市场震荡中等待突破。
附件一: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成交价格情况表
2011年2月 单位:元/吨
品 种 |
等 级 |
2月平均价格 |
上月平均价格 |
2月比上月价±% |
去年同期价格 |
2月比去年同期价±% |
白小麦 |
三 |
2062.13 |
2052.36 |
0.48% |
1985.32 |
3.87% |
早籼米 |
标一 |
3348.75 |
3291.07 |
1.76% |
2975.06 |
12.57% |
晚籼米 |
标一 |
3630.60 |
3534.33 |
2.73% |
3143.42 |
15.50% |
粳 米 |
标一 |
3840.00 |
3810.00 |
0.79% |
3648.54 |
5.25% |
玉 米 |
二 |
1972.07 |
1979.29 |
-0.36% |
1891.52 |
4.26% |
大 豆 |
三 |
3986.43 |
3973.13 |
0.34% |
3761.12 |
6.00% |
花生仁 |
二 |
8200.00 |
8100.00 |
1.24% |
7430.40 |
10.36% |
花生油 |
一级 |
19920.00 |
19633.33 |
1.47% |
18409.09 |
8.21% |
菜籽油 |
二级 |
10440.00 |
10240.78 |
1.95% |
8707.50 |
19.90% |
豆 油 |
二级 |
10261.11 |
10031.50 |
2.29% |
8157.96 |
25.79% |
注:1.本期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190.04(基期:1994年6月=100) 较上期0.97%
2.本期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146.93(基期:1994年6月=100)较上期1.39%
附件二:
2011年1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进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品种 |
进口国 |
1月份进口量 |
与上年同期比 |
1-1月进口量 |
1-1月与上年同期比 |
小麦 |
总计 |
5.93 |
-31.19% |
5.93 |
-31.19% |
加 拿 大 |
--- |
--- |
--- |
--- |
|
美 国 |
--- |
--- |
--- |
--- |
|
澳大利亚 |
5.93 |
-19.53% |
5.93 |
-19.53% |
|
法 国 |
--- |
--- |
--- |
--- |
|
其他 |
--- |
--- |
--- |
--- |
|
大米 |
总计 |
5.55 |
-12.03% |
5.55 |
-12.03% |
泰 国 |
4.80 |
-21.34% |
4.80 |
-21.34% |
|
越 南 |
0.51 |
7214.29% |
0.51 |
7214.29% |
|
大豆 |
总计 |
513.60 |
26.03% |
513.60 |
26.03% |
美 国 |
473.11 |
17.55% |
473.11 |
17.55% |
|
巴 西 |
5.40 |
418.94% |
5.40 |
418.94% |
|
阿根廷 |
8.68 |
--- |
8.68 |
--- |
|
加拿大 |
26.42 |
558.85% |
26.42 |
558.85% |
|
豆油 |
总计 |
16.03 |
121.69% |
16.03 |
121.69% |
美国 |
3.76 |
--- |
3.76 |
--- |
|
巴西 |
2.27 |
126.50% |
2.27 |
126.50% |
|
阿根廷 |
10.00 |
60.51% |
10.00 |
60.51% |
|
棕榈油 |
总计 |
41.60 |
-23.14% |
41.60 |
-23.14% |
马来西亚 |
20.96 |
-34.83% |
20.96 |
-34.83% |
|
印尼 |
20.59 |
-6.18% |
20.59 |
-6.18% |
|
油菜籽 |
总 计 |
9.02 |
-25.30% |
9.02 |
-25.30% |
加 拿 大 |
9.02 |
-25.30% |
9.02 |
-25.30% |
|
德 国 |
--- |
--- |
--- |
--- |
|
其 它 |
--- |
--- |
--- |
--- |
附件三:
2011年1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出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品种 |
出口国 |
1月份出口量 |
与上年同期比 |
1-1月出口量 |
1-1月与上年同期比 |
小麦 |
总计 |
--- |
--- |
0.00 |
-99.99% |
菲 律 宾 |
--- |
--- |
--- |
--- |
|
韩 国 |
--- |
--- |
--- |
--- |
|
日 本 |
--- |
--- |
--- |
--- |
|
印 尼 |
--- |
--- |
--- |
--- |
|
越 南 |
--- |
--- |
--- |
--- |
|
大米 |
总计 |
5.41 |
-15.72% |
5.41 |
-15.72% |
韩 国 |
--- |
--- |
--- |
--- |
|
朝 鲜 |
1.08 |
28.69% |
1.08 |
28.69% |
|
日 本 |
0.06 |
-96.40% |
0.06 |
-96.40% |
|
科特迪瓦 |
0.50 |
--- |
0.50 |
--- |
|
其它 |
3.77 |
5.63% |
3.77 |
5.63% |
|
玉米 |
总计 |
0.06 |
-98.57% |
0.06 |
-98.57% |
韩 国 |
0.00 |
-100.00% |
0.00 |
-100.00% |
|
马来西亚 |
0.00 |
--- |
0.00 |
--- |
|
日 本 |
0.00 |
-100.00% |
0.00 |
-100.00% |
|
朝 鲜 |
0.06 |
-82.86% |
0.06 |
-82.86% |
|
越 南 |
0.00 |
--- |
0.00 |
--- |
|
其它 |
0.00 |
--- |
0.00 |
--- |
|
豆粕 |
总 计 |
3.06 |
-64.44% |
3.06 |
-64.44% |
日 本 |
2.04 |
-58.47% |
2.04 |
-58.47% |
|
韩 国 |
0.02 |
-98.56% |
0.02 |
-98.56% |
|
朝 鲜 |
0.04 |
110.00% |
0.04 |
110.00% |
|
菲律宾 |
--- |
--- |
--- |
--- |
|
越南 |
0.08 |
-92.94% |
0.08 |
-92.94% |
|
马来西亚 |
--- |
--- |
--- |
--- |
|
其 它 |
0.88 |
14.42% |
0.88 |
14.42% |
附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