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机构报告> 资讯详情

2010年11月粮油分析报告

时间:Wed Mar 09 14:11:58 CST 2011  浏览次数:218次  发布人: 系统 发布来源:系统

    11月 份,国内通胀压力大增,国家调控政策力度也相应加大。首先是继续紧缩货币,一个月内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其次是国十六条出台,明确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 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要求有关部门要继续把握好中央储备粮、油、糖投放和轮换的节奏、力度,保障市场供应。在政策指导下,政策性粮油投 放力度增大,国家发改委26日宣布,10月底以来,发改委、国粮局会同有关部门通过郑州、安徽粮食批发市场共投放国家政策性粮油2250万吨,包括540万吨玉米、1350万吨小麦、630万吨稻谷、30万吨菜油。出于对系统风险的担忧,累积获利丰厚的资金离场,前期暴涨的农产品,如棉花、植物油价格在上旬见两年新高后中旬均发生恐慌性下跌,创年内最大单月跌幅。政策调控作用显现,主要农产品价格在11月均止涨并出现不同幅度回落。11月全国粮油批发价格指数中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78.36,比上月上涨0.3%;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本月为139.22,与上月上涨8.3%。指数继续上涨说明,11月份价格虽冲高回落,但整体均价仍高于10月,价格重心上移,长线趋势并未改变。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11月份,国内主产区小麦持续走高,后期在政策调控下出现小幅回落;面粉价格承压上调,但出库速度保持平稳,麸皮行情较上月略有好转;强麦期货短期冲高后受政策影响及相邻农产品影响一路走低;托市交易成交量大幅增长,成交均价创托市交易以来新高。

 

一、前期市场持续走高 调控措施平抑麦价

 

进入11月份,主产区小麦受多种因素影响,开始出现区域性走高,中旬以后演变成全面上涨,但在“国16条”出台之后,部分地区出现小幅回调,但相比其他大宗农产品,小麦行情的变动幅度相对温和。据市场反馈,目前普麦在河北中北部、山东东北部的收购价都在1.08-1.1/斤,河南中北部在1.05-1.07/斤,安徽大部价格在0.99-1.04/斤,江苏地区1.03-1.06/斤,红麦在1.06-1.08/斤,上述价格虽较高峰期有0.5-2分的回落,但整体走高趋势已是非常明显。

回顾11月份的小麦价格行情,笔者认为同前两年相比呈“走势相同,但诱因有别”。前两年的11月 份市场表现除了市场需求开始趋于旺盛消费量增加以外,国家均在相应时间提高了托市交易的低价,使得市场价格底部被抬高。而今年的情况却有所不同,简单来说 就是“在国家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多种因素引领小麦寻找新的价格定位”。虽然国家通过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准备金率等金融手段来适度收紧货币流动性,同 时,对于现货和期货市场也连续出台调控政策和措施来防止物价过度上涨并遏制投机炒作现象发生,但对于小麦来说,结构性矛盾却难以在短期内消除,这样就注定 了小麦行情“幅度可控但趋势难改”。

在 连续增产、消费稳定的近几年,小麦的产需矛盾得到较大的缓解,但结构性矛盾却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整体产量和平均质量之间的矛盾,优麦和普麦产量之间的 矛盾,区域间产量不均衡的矛盾,加工生产布局不均衡的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导致企业加价收购、农民捂粮惜售的现象日渐突出。

 

二、托市交易放量增长 各省情况各不相同

 

本月,最低收购价小麦周均投放450.3万吨,较上月略减0.8万吨;周平均成交97.4万吨,较上月增加28.4万吨;周均成交均价1907.27/吨,较上月增加13.14/吨;平均成交率为21.6%,增加6.3个百分点。本月4次托市投放,投放量分别为451.5万吨、450.5万吨、450.2万吨和449万吨,成交量分别为54万吨、80万吨、147.5万吨和107.5万吨,成交率分别为12%17.9%32.8%23.9%

本 月托市交易均价和周均成交量均创年内新高,这和目前市场状况紧密相关:当市场处于价格不断走高且需求渐旺时,加工企业为缓解成本压力,加大从托市交易中采 购的数量,贸易商则赚取托市交易价和市场价之间的价差。而国家加强对政策粮出库的监管以及限制中储粮进行贸易收购也间接地扩大了托市交易成交量。

本月,几个主要托市交易省份的交易状况也值得关注,分别来看:河南省的投放量从上月的320万吨,增加到月末的340万吨,而河南的成交量也适度放大,成交均价在稳定的供应基础上基本保持稳定,这对稳定国内整个小麦市场意义重大;安徽投放量从上月末的13万吨减少到本月末的5.7万吨,成交量维持低位,但成交均价大幅走高,后期可适当关注该省的托市交易情况;河北省托市投放在最后一周从前期47万吨减少到26万吨,成交量波动较大,这和该省投放的均衡性有很大关系,因为该省的中北部需求较大但投放较少;山东省投放量适度增加,成交量也有所放大,但依旧存在投放均衡性的问题使得成交均价波动较大;江苏省自月初投放了600吨小麦以后,连续3周无投放,后期何时投放新麦及底价如何确定值得密切关注。

 

三、期货行情连续回落 旱情或引题材炒作

 

本月,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1105合约并没有继续10月份的行情,在短暂的冲高后连续震荡回落,在2550附近勉强站稳,目前的价位和9月份的行情基本相当。不难看出,11月 份国家密集出台的调控政策在强麦期货盘面上体现无疑,但有分析师指出,“负利率局面若不得到改观,调控物价究竟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还是完胜仍需要继续观 察”。也就是说,虽然目前强麦期货利空因素不断,价格下行,但受现货行情支撑以及巨大的通胀压力影响,大幅回落可能性不大,中长期来看,强麦依旧具备较大 上升空间。

一 直喜欢以天气为题材进行炒作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近期可能会因冬麦区的干旱而有所动作。近一个月以来,我国华北黄淮冬麦区没有出现有效降水,部分地区旱情显 现。而据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短期内部分冬麦干旱区仍无明显降水过程,旱情将持续发展,而入冬干旱对于对于冬小麦分蘖和壮苗有所不利。据农业部农情调度, 今年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达3.4亿亩,增加100万亩,扩大的种植面积无疑对来年的产量形成利好。

 

四、进口小麦大幅下滑 后期数量还将减少

 

据海关总署数据,10月份我国进口小麦1.131万吨,较上月减少7.886万吨。较大幅度减少此前已经有所预计,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小麦价格一直处于高位震荡,进口成本居高不下,二是目前累计进口量达120.7万吨,对于私营公司进口配额基本所剩无几。出口量为零,面粉出口3.174万吨,累计出口面粉20.531万吨。

预计后期我国小麦进口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进口成本难以降低是主要原因。分析如下:一是美麦行情始终高位震荡,大幅下跌至6美元以下的可能性较小,6.5美元将是其较强的一个阻力位;二是附加成本难有回落,海运费主要和石油行情挂钩,近期国际油价从80美元附近又升至85美元左右,而且中期来看,跌至80美元以下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加上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美元全球性贬值都将对国际油价形成支撑;三是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虽有小幅回升,目前为6.68元左右,但在美元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我国国内提高存贷款利率以及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未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难有突破。

综 上所述,在政策调控及监管下,未来一个月内市场对小麦价格进一步大涨的预期将明显减弱,受后期囤积原粮的资金利息以及政策风险限制,粮食贸易企业将选择锁 定利润及早出货的策略,而粮食加工企业则应适当控制库存,加大资金流转率;预计国家将进一步出台平抑粮价措施,不排除采取调整价格、加大供应等手段来保障 节前市场稳定、供应充裕;预计12月份各地粮价将高位稳定,个别地区略有涨跌但幅度有限,托市交易成交量继续放大,成交均价在1900-1920/吨。

 

 

11月份国内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农民惜售导致玉米现货价格持续上涨,中下旬开始政策调控频繁出台,企业收购行为趋于谨慎,收购价格小幅回调。同样在期货市场上,大连玉米合约创出新高后震荡回调,主力合约1109收于2279/吨,较最高点2440/吨,下跌了161/吨。

 

一、管理通胀预期,调控全面展开

 

近半年以来,国内通胀压力愈加明显,涨价浪潮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产品、消费品以及资产价格频频创下新高,而1112日发布的10CPI数据再度走高,同比上涨4.4%,管理通胀、稳定物价已成了当务之急。11月 中旬开始,物价调控全面展开:先是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确保供给、完善补贴、增强调控、加强监管等四大调控指导思想;随后针对具体环节出台了“国十六条”进 行落实;同时国家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密集出台了多个物价调控措施。但统观近期出台的调控政策,更多地集中在对中间环节的疏通和对价格的行 政干预,这在一定时期内对商品价格能起到有效调控的效果,而非长久之计。如果后期不能从供给和预期这两方面改善目前的状况,难免价格会有反弹之时。

粮食作为百价之基,尽管不是通胀的诱因,却一向都是政策调控的主要领域。而作为供需偏紧、近期表现抢眼的玉米更是成为政府主要监控目标,在1117日 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点名提到了玉米价格问题,提出“关停违规建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同时国家发改委也下发了《关于对玉米深加工已建和在建项目进行清理的 紧急通知》,以抑制玉米深加工需求过度扩张对玉米价格上涨造成的影响。同时,在今年收购市场上,国家也一改往年作风,一边叫停了中储粮的贸易性收购,另一 边对秋粮收购工作进行严格监督检查,严把粮食经营者的收购资格,并再度明确了最高库存量义务等。这些都是现在或将来的市场中的潜在利空因素,但具体效果如 何还要看执行的力度。

 

二、交易细则修改,玉米成交回落

 

配合当前的调控需求,本月政策性玉米投放量增加,并且对关内跨省移库临储玉米的交易细则进行了修改,严控玉米购买资格和采购数量,防止过度投机对价格的不利 影响。其中关内跨省移库临储玉米买受人资格限定为饲料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买受人还需提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日加工饲料生产能力和玉米日需求量,并且 每次购买玉米量降至15天用量,一月内累计购买量降至30天用量。受其影响,本月东北和关内临储及中央储备玉米成交率和成交均价都呈回落态势。

 

东北临时存储玉米(包括中央储备玉米)

跨省移库临储玉米

投放量

(万吨)

成交量

(万吨)

成交率

%

成交均价

(元/吨)

投放量

(万吨)

成交量

(万吨)

成交率

%

成交均价

(元/吨)

112

78.85

24.1

30.56

1648

100.86

53.55

53.93

1955

119

29.82

6.83

22.91

1618

149.7

113.39

75.74

2015

1116

30.09

11.03

36.66

1614

148.3

34.02

22.93

1858

1123

29.68

7.76

26.15

1604

147.82

34.72

23.49

1907

1130

27.14

4.82

17.76

1609

150.14

29.24

19.47

1880

 

三、上涨预期仍存,农民惜售增强

 

农 民惜售在近几年的玉米收购中都有表现,但今年惜售心理格外的强烈。一方面由于近两年玉米价格在收购过程中持续走高,使得先卖的农民吃亏,加剧了农民持粮待 售的心理;同时农民收入多元化,变现的需求弱化也给“惜售”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在通胀预期下,生产、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反馈到玉米生产这一层面,农 民也都希望玉米价格能进一步提高,以保证种粮收益不缩水。在这双重影响下,一旦出现持粮待售,受羊群效应的影响,其效果就会进一步增强。

另外,上一年度玉米减产,国内供需偏紧,企业库存普遍紧张,这也导致在今年玉米上市初期,加工企业、贸易商都展开了扩张性收购,收购价格持续走高。由于具有卖跌不卖涨的心理,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涨正好激发了农民惜售心理,使得今年农民售粮进度明显偏慢。

随着中下旬玉米收购价格涨至前期高点,一些地区玉米上市数量开始增加,价格企稳,局部有所回落。后期,随着玉米上市量的进一步增加,玉米收购价格或有小幅回调的可能,但幅度有限。

 

四、企业收购谨慎,后期仍然看多

 

今年以来,玉米消费需求旺盛一直支撑着玉米价格的高位运行。饲料消费方面,由于下半年生猪、蛋禽价格稳中走高,养殖利润较上半年明显改善,玉米饲料消费持续恢复;深加工需求方面,当前加工利润丰厚,需求旺盛,按照玉米18002000/吨的收购价和淀粉3100/吨的出厂价粗略估算,淀粉的加工利润在300/吨以上,处于历史较高状态,由此可见一斑。而在今年玉米上市后,企业原粮库存基本枯竭,收购积极性较高,为了保证日收购量,满足开工率,提价收购成为不二的选择。

经过1个多月的提价收购,11月份企业阶段性补库完成,为了控制收购数量和后期潜在的风险,加工企业小幅下调了收购价格;同时11月份国家调控措施不断出台,也对市场看涨心理产生了影响,收购行为趋于谨慎,市场成交清淡。截止月底,东北中等玉米的收购价仍然维持在18001900/吨之间,相对坚挺;河南、河北中等以上玉米收购价在1950/吨附近,较前期回落30/吨。

但后期在通胀的背景下,终端消费商品的涨幅明显超过玉米原粮价格的涨幅,企业加工利润丰厚保证了市场对玉米原粮的需求,这也将是后期玉米价格强势运行的有力支撑。

 

五、期货价格回调,进口环比回落

 

调控和回调是11月 份大连玉米期货的主旋律。除了宏观层面国家出的调控政策以外,本月三大交易所纷纷提高保证金率,使得资金获利离场,相关品种持仓量、成交量持续下降,价格 回落。另外,受美元反弹、农产品价格回调等多因素影响,本月外盘玉米走势呈回调整理格局,也拖累了国内玉米期货价格。从技术和盘面表现来看,短期内仍会以 弱势调整为主,操作上建议以短线为主,等待市场方向的进一步明朗。

另外据海关统计,10月份我国玉米进口量为25.19万吨,比9月份减少26.07万吨,110月份累计进口147.85万吨,进口玉米主要来自美国;10月份我国出口玉米0.48万吨,110月份累计出口11.22万吨,主要出口朝鲜、韩国和日本。

综上所述,预计12月份国内玉米价格逐渐趋于稳定,考虑到年底临近,农民惜售心理有所缓解,玉米上市数量有望增加,局部地区会有4080/吨的回落。

 

 

十一月份,国内稻米全线上扬,后期受政策调控止稳并小幅回落。由于东北稻谷入关困难,苏皖粳稻行情呈“南北倒挂”;中晚籼稻连续走高,涨幅明显;早籼稻期货前期波动走高,冲至2558元历史高点后震荡下行,南方临储稻谷成交量明显放大,成交均价小幅提高。

 

一、东北稻米高位坚挺 苏皖粳稻承压下行

 

本月,东北粳稻米连续走高,黑龙江地区普通圆粒稻收购价已经在1.35-1.38/斤,而圆粒米出厂价格在1.96-1.99/斤,长粒稻谷则更高,达1.42/斤左右,长粒米在2.05-2.07/斤。均比上月末涨2-4分钱/斤。 但据市场反应,由于车皮紧张且请车费用较高,市场大米走货较慢,中小企业开工率也较低,而部分大型企业为满足加工需求而小幅提高收购价格,但农民惜售导致 收购数量仍然不多。后期东北粳稻是否会有新的行情,依旧有待观望,笔者认为,尽管目前农户持粮待售,但入冬以来入关车皮难请、入关补贴未明将导致稻米入关 数量大减,在东北增产的背景下,行情走高动力不足;同时,无论是国家调控政策的执行还是农户自身对资金的需要都将成为市场中稻谷流通增加的内在动力。

而 对于苏皖粳稻,部分地区价格已经出现“南北倒挂”现象。简单分析,一是苏皖粳稻产区临近大米销区,需求较为强劲,米价直接拉动稻谷价格;二是东北粳稻难以 入关使得南方粳稻少受冲击。但从月末行情来看,政策的调控也造成前期涨幅较大地区有了较为明显的回落,如江苏南京市场标一粳米目前价格为1.95/斤,较前期降2分,而苏州粳米跌至1.9/斤,跌5分。有消息称后期国家将加强东北粮食外运能力,如铁路运输环节状况改善,不仅对东北稻米行情形成利好,对缓解苏皖粳稻米价格坚挺也将起到关键作用。

 

二、中晚籼稻整体走高 后期行情高位趋稳

 

本月上中旬中晚籼稻整体走高,涨幅明显,但随着国家对农产品市场调控措施的实施,中晚籼稻止涨,部分地区小幅回落。如江西九江地区目前收购价在1.16-1.18/斤,较前期回落2分左右,而湖北襄樊中稻收购价从1.14/斤回落到目前的1.08-1.09/斤。相对于普通中晚稻,优质稻价格相对坚挺,如湖北黄冈地区优稻价格基本稳定在1.2/斤左右。受其影响,中晚籼米在11月份也有所上涨。

分析中晚籼稻的行情,自从上市起就一路小幅走高,特别进入11月份,价格提升幅度明显大于前一个月,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相关农产品联动上涨导致农民惜售心理加重;二是在主产区新建扩建米厂增多,各级收购力度加大,推动了产区行情不断提升;三是宏观经济环境使得通胀预期加大,而市场意识显著增强的农民也知道紧跟市场动态。

而 对于后期的走势,笔者认为继续上涨的空间较小,整体行情将以稳为主,小幅波动态势。支持这个观点的因素如下:首先,强势的政策干预已经对整个粮食市场形成 较明显的影响,同时目前的市场行情也基本达到农户前期对于中晚籼稻的预期价格,在惜售心理开始缓解的情况下,市场供应量开始增多;其次,贸易收储企业将会 加大出货速度和力度,因为前期收储时期为多抢粮源而放松对水分、质量的控制,这部分粮食相对不耐久存,需要及早售出,而调控政策的影响也促使贸易商需要在 市场高点及时出手套利回笼资金;第三,国家加强了对秋粮收购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于收购资格的认定、最高库存限量都会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

 

三、粳稻入库同比增长 中晚籼稻收购缓慢

 

据国家粮食局公布数据,截止1120日,全国6个粳稻主产区累计收购粳稻447万吨,同比增长153万吨,其中,国企收购238万吨,占整体收购量的53%。从统计发布来看,粳稻收购开展不足一个月,目前收购进度及国营收购占比尚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但有一点可以预计,由于今年粳稻同比增产,粳稻整体收购量或将同比有增,但农民惜售以及天气原因或许会增加企业收购难度。

目前,全国14个中晚籼稻主产省累计收购中晚籼稻934.5万吨,同比减少135万吨,其中国企收购455万吨,占整体收购量不足一半,且同比减少290万吨。导致收购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惜售心理始终难以放开,而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也使托市收购难以启动。

纵 观目前国内稻谷的收购局势,可以明显的看出民营企业正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原粮储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已经成为非国有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主要策略,特别是 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获取更多的资源将会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而之所以非国有企业在收购市场上能有如此较好的表现也是和他们灵活的收购策略以及较 充裕的收购资金密不可分。

 

四、进口减少出口增加 糙米期货中期看涨

 

据海关总署数据,10月份我国大米进口0.637万吨,较上月减少1.625万吨,110月份累计进口大米23.819万吨,主要进口地为泰国及越南;出口大米4.809万吨,较上月增加1.728万吨,110月份累计出口大米49.216万吨,主要出口国为韩国、日本和朝鲜。

国 际市场上,美稻米在月初短期冲高后快速回落,继而震荡整理。由于国际糙米市场缺少新的消息,当相关农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等行情出现涨跌后,糙米期货往 往呈现出跟随性变动。同样,国际原油、贵金属及黄金、美元汇率的行情走势也对糙米市场形成较大影响。预计后期国际糙米行情将适度提升,因为近期联合国粮农 组织预计,今年全球大米产量将达4.67亿吨,低于6月份预测值,同时,受印度及埃及等国家对大米的出口限制,全球大米贸易供应将趋于紧张。

综 上所述,随着调控政策的深入开展,市场供应将有所增加,年末稻谷行情整体以稳为主,虽然大米进入旺销期,但由于稻谷价格相对稳定,预计大米价格上下空间也 较为有限;随农户出售稻谷数量增加,粳稻及中晚籼稻收购进程将有所加快;南方临储稻谷交易将保持稳定,东北临储粳稻成交量有所回升。

 

 

本月上旬,在美国农业部11月 供需报告利多的刺激下,美豆期价大幅上涨,中下旬在美元大幅反弹以及中国紧缩政策组合拳的利空打击下期价大幅回调。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环比稳步上升,港口分 销价格环比小幅下跌,由于国内油粕价格大幅回调,综合测算港口进口大豆加工收益环比下降。国产大豆临储收购启动,市场价格高于收储底价,加之豆农心理价位 较高,惜售情绪严重,收购进度缓慢,市场购销清淡。

 

一、USDA报告继续利多 美豆期价回归基本面

 

11月上旬,美国农业部公布的11月供需报告延续了10月报告的利多基调,继续调低了2010/2011年度美国和巴西大豆的单产、产量及期末库存,同时调高了2010/2011年度中国进口和压榨大豆的数量,使得市场对2010/2011年度全球大豆的供给产生恐慌,受此影响,美豆期价大幅上涨并突破1300美分/蒲式耳的整数关口,创出26个 月新高。本月中下旬,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抑制通胀的货币紧缩和行政调控政策,而爱尔兰主权债务危机也导致美元指数大幅反弹,在金融面的多重利空打击下, 市场担心大豆的“中国需求”因政策调控而减少,美豆期价开始跟随内盘大豆期价大幅回调,内盘影响外盘凸显了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上的影响力。月底,受到 中国进口需求以及南美大豆种植区域持续干旱少雨的支撑,美豆期价开始走稳并小幅反弹,CBOT美豆指数11月跌幅为0.25%。笔者认为大豆市场已经消化了中国调控和美元升值的利空,期价重新回归到了基本面的指引。拉尼娜天气造成的南美旱情即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北部大豆种植区域干旱天气将是后期市场关注的焦点,市场将反复炒作天气干旱和旺盛的中国需求。预计12月大豆期价将小幅震荡反弹,但受中国进一步采取货币紧缩政策抑制通胀的预期影响,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中长期看,全球大豆基本面供给偏紧和农产品价格失衡导致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大豆期价仍可长线看好。

本月连豆期价先扬后抑,并引领CBOT大豆期价大幅回调。内盘价格走势对外盘产生指引,具体表现在外盘价格大幅上涨时内盘价格涨幅较小,而内盘价格下跌时外盘跟随下跌。大商所豆一指数月跌幅为0.8%。本月国内出台的调控通胀的政策“组合拳”宣告了连豆期价大幅上涨的终结,短期连豆期价将维持小幅震荡反弹的走势,但受国内政策收储3800/吨托市底价的支撑,向下空间有限。中长期看,全球大豆2010/2011年度供给偏紧的基本面和经济复苏的前景,加上国内大豆玉米比价严重失衡导致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的预期,都将支撑大豆价格上涨,大豆价格仍可长线看好。技术面上,连豆1109合约期价在60日线附近多次获得支撑,建议在期价回调至该支撑线附近时逢低买进。

 

二、政策“组合拳”调控物价 新豆购销清淡

 

本月,为了平抑大幅上涨的物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央行在本月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资金超过7000亿元,大豆压榨是传统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货币紧缩政策将使部分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大豆压榨企业资金链紧张,影响其对大豆的采购需求。另外,国十六条等行政调控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也对市场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月,在临储菜油继续拍卖的同时,30万吨临储大豆也定于123日首次开拍,临储菜油和大豆的连续拍卖将有效增加食用油和大豆的供给,稳定大豆市场价格。

本月,国产大豆陆续上市,根据中华粮网的统计,截至1120日,国家临时储备大豆累计收购量为3.95万吨,同比大幅减少,收购进度迟缓。主要原因是目前产区大豆市场价格普遍高于3800/吨 的临储收购底价,加之今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农民对大豆售价普遍预期较高,惜售情绪严重,卖豆周期延长,预计今年临储大豆收购量同比将大幅减少。本月产区 油粕价格冲高回调,环比跌幅较大,受此影响,产区油厂收购新豆加工收益大幅下降至盈亏平衡点附近,油厂收购积极性下降,纷纷调低新豆收购价格,豆农卖豆积 极性不高,购销双方分歧较大,导致新豆购销不旺。

 

三、基本面持续好转 豆粕价格冲高回调

 

本月,豆粕期价在上旬创出本轮上涨行情的新高后大幅回调,连豆粕指数价格月跌幅4.37%。豆粕现货价格跟跌,月底沿海地区43%豆粕现货价格价格为3250-3400/吨,环比下跌200-250/吨。豆粕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得前期高位接货的中间商和饲料养殖企业账面产生浮亏,导致了需方采购的谨慎心态,油厂豆粕库存压力开始加大。豆粕基本面持续好转,本月养殖企业的效益持续好转有利于豆粕需求放大,至月底猪粮比今年首次占上7:1,原因是猪肉价格在本月出现了加速上涨的势头,而玉米、豆粕价格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随着春节、元旦等传统肉类消费旺季的临近,后期饲料养殖企业的豆粕需求将会有效放大;但商务部数据也显示,10月母猪供给持续回落,显示养殖户的补栏意愿不强,后期豆粕需求的放大效应是否可持续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另外,笔者认为,将于123日举行的30万 吨临储大豆拍卖反映了国家对食用油的调控思路已由原来的单纯增加油脂供应转向同时增加油脂和油料的供应,此举将加剧国内豆粕供给过剩的局面,对豆粕价格上 涨产生较大的阻力,而对豆油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后期油强粕弱的情况将会再次出现。综合来看,豆粕价格受到近期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上升和需求放大的有力支撑,12月份继续小幅反弹的可能性较大,但在国内临储大豆拍卖的打压下,豆粕的反弹力度将小于豆油,后期豆粕价格受到利多基本面和利空政策面的指引,大幅上涨并创新高的可能性很小。

 

四、油粕价格下跌 加工收益环比下降

 

本月,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继续环比小幅上升,港口分销价格环比下跌,到港成本和分销价格之间的差价开始缩小。由于国内油粕现货价格大幅下跌,综合测算的港口分销大豆加工收益大幅下降至100/吨 区间内,油厂看空后市行情导致采购分销大豆数量减少,港口分销大豆需求转淡。由于豆油、豆粕价格大幅下跌而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上涨,综合测算的油厂加工收益 环比下降,但加工收益仍然相当可观。近月船期进口大豆压榨利润本月由盈转亏,说明国内油粕现货价格下跌幅度超出近月船期进口大豆采购成本下降幅度,后期外 盘大豆价格如果企稳,国内油粕价格反弹力度将会超出外盘反弹力度。预计12月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环比继续上升,受进口成本上升和需求不旺的双重影响,大豆港口分销价格将环比持平或小幅上涨。

 

五、10月大豆进口同比增加环比减少 豆粕出口环比同比减少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10月大豆进口量达到373万吨,连续四个月环比减少,但同比仍大幅增加48.19%20101-10月进口同比增长幅度为25.84 %,说明了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在产能快速扩张和高压榨收益的刺激下对进口大豆旺盛的需求,后期我国进口大豆的数量仍将同比增加。

10月豆粕出口2.37万吨,同比减少71.75%,豆粕出口已经连续第四个月环比减少,1-10月份我国累计出口豆粕92.70万吨,同比小幅下降3.51%,虽然今年1-4月豆粕出口同比大幅增加,但是自5月以后,出口量开始同比减少或持平,9月以来同比下降幅度惊人。豆粕出口趋势由增加转为减少,主要是我国豆粕受到了传统竞争对手印度豆粕的冲击,价格在国际市场已没有竞争力。出口减少将加剧我国豆粕的库存压力,加大国内油粕比例失调,后期豆粕价格将承受更多的压力。

综上所述,在消化了美元反弹和中国紧缩政策的利空影响后,美豆后市将回归基本面指引,南美旱情和中国进口需求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预计12月大豆期价将震荡反弹,但在中国进一步采取货币紧缩政策抑制通胀的预期下,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预计12月豆粕价格受到利多基本面的支撑和利空政策面的打压,将维持小幅震荡反弹的走势。由于国内临储大豆拍卖加剧豆粕过剩,豆粕价格上涨面临阻力,油强粕弱将再次出现。

 

 

11月份,国内植物油价格如坐过山车,上旬快速上涨见两年新高,中旬暴跌,创下年内最大单月跌幅,下旬企稳并再次回升。本月,“国十六条”出台,临储菜油继续抛售,调控政策等外围因素强于内因,同时国内期盘影响力增强,出现外盘跟着内盘走的新特点。

 

一、系统风险引发期现货市场恐慌性下跌

 

11月份公布的10月国内CPI再创两年新高,通胀压力显现,国家宏观调控也由“促发展、调结构、防通胀”转为“防通胀”,一系列调控措施先后出台,先是一个月内先后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以紧缩货币,后是出台“国十六条”,在打击囤集、舒畅运输环节、增加市场供应的同时,明确在必要时将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价格。

国内植物油价格在经历了7月中旬至11月上旬的持续快速上涨后,投机资金在短期内累积了巨额利润,面对通胀,出于对调控风险的担忧,获利资金纷纷平仓离场,引发国内外期现货市场恐慌性下跌,跌幅在11-13%,创年内单月最大跌幅。

在本月,油脂油料市场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性,即中国市场影响力大增,外盘开始跟着内盘走。如本月9日至11CBOT盘大豆和豆油受美国农业部11月报告利多影响均大幅上涨,而国内油脂油料期价并未如一往跟随外盘大幅上涨,而是在系统风险下自主调整出现大幅下跌,并最终带动CBOT盘豆类商品期价向下。

 

二、外因强于内因豆油见年内新高后急跌

 

11月,国内豆油价格剧烈波动,在上旬快速上涨见年内新高后,中旬急跌,仅四个交易日内下跌13.8%,到下旬才止跌企稳。随着价格的回落,市场交易心理发生改变,中间环节也从蓄水转为放水,贸易商多报价低于油厂,急于将手中货出手。整体来看,11月国内豆油的价格重心较上月仍大幅上升,市场更多是进入中期调整,长期向上趋势并未扭转。分析此番上涨和下跌,11月初美联储启动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市场预期美元贬值,资金加快向商品市场转移,是11月上旬国内豆油价格继续快速上涨的主因;投机资金为规避政策风险快速离场,及中旬后国家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则是国内豆油价格快速回落的主因,可以说此番国内豆油价格的上涨和下跌均和基本面没有直接关系,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等外围因素对国内豆油价格的作用强于基本面。

预计未来一个月,国内豆油价格呈宽幅震荡重心上移态势,但难以突破前期高点,较11月底可能有200-400/吨 的回升。一是市场在急跌之后趋于理性,外围因素作用减弱而基本面因素作用增强,后期进口大豆和豆油到港成本环比快速上升,油厂压榨利润快速下降,继续降价 意愿不高,豆油的出厂成本将成为国内豆油价格的有力支撑。二是目前市场利空尽出,而热钱涌动的局面不改,如豆油这样对国际市场依赖较高、面临输入型上涨压 力的商品仍将是游资跟风炒作的热点,回报大于风险,资金的进入将推高国内豆油价格。三是11CPI再 创新高的可能性较大,国家仍有可能出台后续政策稳定双节前国内市场,尤其本月国务院明确将在必要时对重要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国内小包装植物 油价格在未来的二至三个月难以上涨,对散油价格也形成箱顶压力。四是虽然油粕价格均出现大幅回落,但目前大豆压榨利润依然保持在一定水平,国内油厂开工率 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后期豆油供应充足。

 

三、国家再次抛售临储菜油市场显现政策市

 

11月, 国内菜油价格在上旬见年内新高后,在系统风险加剧、国内植物油价格全线下跌的情况下,也跟盘大幅急跌。此外,由于国储植物油主要是菜油,菜油的政策风险一 直要大于豆油和棕榈油,因此,不仅在价格回落时菜油市场交易不旺,即使在国内植物油价格向上时,国内菜油市场购销人气也弱于豆油、棕榈油市场。

1126日,我国第二次抛售临储菜油,数量为10万吨。与1020日国家第一次竞价销售不同的之处,一是销售底价出乎市场预料为9200/吨,较第一次提高500/吨, 加上出库费用,仅略低于当时的国内菜油市场价,因此,临储菜油的销售,虽会增加市场供应,抑制国内菜油价格,但对国内菜油价格的下拉作用基本已无,反而明 确了国内菜油价格的底部。二是改为定向投放,即此次参与拍卖的企业只能是各省(区、市)粮食局从本地区推荐的在当地食用植物油市场供应方面有较强影响力的 油脂企业,所竞买的食用植物油只能用于本企业生产小包装油并投放市场,不得转卖散装油。对参与竞拍企业资格的限定,将有效防范拍卖的菜油出现滞留在中间环 节,降低小包装油的成本,可见调控政策也是在不断完善。

目前,秋收菜籽和进口菜籽到港成本居高不下,国内现阶段菜油的出厂成本在9600-9800/吨之间,基本与国内菜油市场价持平,油厂继续降价的意愿较弱。国内四级菜油现货价格已接近阶段性底部,基本已没向下空间。预计在政策调控,成本支撑下,12月国内四级菜油价格将宽幅震荡,重心上移,在12月至明年1月有二次冲顶的可能。

 

四、库存低水平马盘见新高棕榈油价格获支撑

 

11月, 国内棕榈油价格上旬见年内新高后,快速回落,创年内最大单月跌幅。下跌的主要原因积累获利丰厚的资金出于对政策风险和系统风险的回避,纷纷平仓离场,引发 期市恐慌性下跌,国内现货跟盘下跌。不过,相较国内其他植物油品种,国内棕榈油价格在见阶段性底部后回升较快。一是马盘在下旬快速反弹并突破上旬高点,不 仅带动连盘棕榈油期价强于豆油、菜油,提振国内贸易信心,而且作为全进口植物油品种,棕榈油到港成本居高不下,对国内棕榈油价格形成有力支撑。二是虽然11月我国棕榈油到港速度加快,且市场在不买跌的情况下出货速度放慢,致使11月港口棕榈油库存量环比回升,但目前国内棕榈油库存量与历史同期相比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且集中在几大进口商手中,因此棕榈油价格会表现的易上难下,一旦市场信心转强,现货价格回升速度也会好于菜油、豆油。三是进入11月份后,马来西亚棕榈油高产期将逐渐结束,市场预计11月份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将比上月减少,月末库存将有可能转为下降。10月底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为179.3万吨,比2009年和2008年同期分别低9.2%14.3%,如果此后几个月产量进入低产期,棕榈油库存与前两年同期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偏紧局面可能对期货市场形成利多影响,马盘棕榈油期货价格在12月有可能冲击2008年的历史高点,从而带动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预计12月国内棕榈油震荡回升。

 

五、后期植物油进口量环比上升难改全年同比下降

 

海关初步统计数据显示, 10月份进口豆油19.8万吨,比9月份减8.0万吨,1-10月份累计进口豆油107.2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88.6万吨和45%10月份进口棕榈油(含硬脂)35.9万吨,比9月份减4.4万吨,1-10月份累计进口棕榈油451.1万吨,比去年同期减81.9万吨和15%10月份进口菜油7.9万吨,比9月份减少2.4万吨,1-10月份累计进口菜油77.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36.8万吨和92%10月份我国3大品种植物油进口量合计为63.6万吨,比9月份减14.8万吨。与此前两年相比,今年我国植物油进口明显滞后。1-10月份3大品种植物油累计进口635.4万吨,比2009年同期进口量低133.6万吨,降幅17.4%;比2008年同期进口量低19.1万吨,降幅2.9%。根据船期监测数据,1112月份植物油进口量将会上升,但仍无法赶上前两年进口进度。预计11月份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进口量合计为73万吨,12月份为72万吨。如果预计的植物油船货如期到港,2010年全年3大品种植物油进口量合计为780万吨,分别比2009年和2008年进口量降150万吨和33万吨。

综上所述,稳定节日前后价格,防通胀仍是今后二至三个月国家调控重点,12月份市场虽进入传统的元旦、春节消费旺季,但小包装植物油价格在政策指导下将保持稳定;不过目前市场利空尽出,12月份国内植物油散油价格有回升需求,且小包装植物油成本远高于当前散油价格,使散油也有200-600/吨的回升空间,但同样,小包装油的成本也将成为散油阶段性的箱顶,国内散油价格难突破11月上旬的高点。关注南美天气。

 

附件一: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成交价格情况表

201011                              单位:元/

品 种

等 级

本月平均价格

上月平均价格

本月比上月价±%

去年同期价格

本月比去年同期价±%

白小麦

2045.21

1994.83

2.53%

1848.19

10.67%

早籼米

标一

3237.23

3033.33

6.73%

2751.58

17.65%

晚籼米

标一

3427.97

3175.67

7.95%

2920.59

17.38%

 

标一

3877.59

3655.81

6.07%

2932.40

32.24%

 

1962.82

1903.03

3.15%

1621.22

21.08%

 

3945.88

3771.43

4.63%

3579.76

10.23%

花生仁

8325.00

7400.00

12.51%

6285.42

32.45%

花生油

一级

19871.43

18071.43

9.97%

13700.00

45.05%

菜籽油

四级

9924.58

9165.10

8.29%

8029.59

23.61%

 

四级

9621.74

8560.87

12.40%

7438.72

29.35%

注:1.本期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178.36(基期:19946=100  较上期0.30%

2.本期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139.22(基期:19946=100 较上期8.27%

 

附件二:

201010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进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品种

进口国

10月份进口量

与上年同期比

1-10月进口量

1-10月与上年同期比

小麦

总计

1.25

1.13

-9.52%

120.70

加 拿 大

---

---

---

28.36

   

1.13

0.10

-90.80%

12.76

澳大利亚

0.12

0.40

230.83%

75.37

 

---

---

---

---

其他

---

0.63

---

4.22

大米

总计

2.33

0.64

-72.66%

23.82

   

2.29

0.53

-76.72%

18.07

  

0.02

0.10

400.00%

5.24

大豆

总计

251.92

373.40

48.22%

4389.56

 

79.27

56.25

-29.04%

1492.33

  西

125.60

105.02

-16.39%

1783.33

阿根廷

30.29

186.27

514.96%

982.08

加拿大

0.12

0.09

-25.00%

4.77

豆油

总计

20.68

2.79

-86.53%

107.20

美国

0.14

5.50

3828.57%

15.15

巴西

43.82

14.34

-67.28%

76.37

阿根廷

16.13

0.00

-100.00%

15.50

棕榈油

总计

49.62

35.91

-27.62%

451.0.5

马来西亚

31.97

20.78

-35.01%

291.8.95

印尼

17.65

14.97

-15.18%

157.5.1

油菜籽

 

21.84

11.54

-47.16%

140.36

加 拿 大

21.73

6.06

-72.12%

140.30

   

---

---

---

---

  

0.11

---

---

0.06

附件三:

201010月我国各粮油品种分国别出口数量表

                                     单位:万吨

品种

出口国

10月份出口量

与上年同期比

1-10月出口量

1-10月与上年同期比

小麦

总计

---

0.00

---

0.00

菲 律 宾

---

---

---

---

   

---

---

---

---

   

---

---

---

---

  

---

---

---

---

   

---

---

---

---

大米

总计

6.89

4.81

-30.20%

492.16

   

---

0.19

---

171.66

   

0.62

1.29

108.55%

63.14

   

0.59

---

---

46.99

科特迪瓦

---

0.50

---

28.60

其它

5.69

1.39

-75.57%

181.78

玉米

总计

0.28

0.48

72.50%

11.22

韩 国

---

0.01

---

1.11

马来西亚

---

---

---

---

  

---

---

---

2.75

  

0.28

0.48

70.36%

7.26

  

---

---

---

---

其它

---

---

---

0.11

豆粕

 

8.39

2.37

-71.73%

95.10

 

6.97

1.78

-74.45%

75.89

 

0.81

0.00

-99.51%

6.54

 

0.00

0.05

---

0.65

菲律宾

0.00

---

---

0.00

越南

0.00

---

---

4.41

马来西亚

0.05

---

---

1.45

 

0.56

0.53

-5.00%

6.13

分享到: